论毛泽东《战略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2020-10-15梁标
梁标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下简称《战略问题》)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以来的经验,是毛泽东在陕北的红军大学讲演,原题目为《军事辩证法提纲》。该文既是军事著作,也是哲学著作,属于部门哲学中的军事哲学,为我们树立起了把哲学与军事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恰如其分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来,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开端,也是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等著作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认识论
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首先,毛泽东强调了战争是有规律的,“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都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应,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1]因此只有认清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革命战争才能取得胜利。其次,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诸条件,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1]也就是说,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主观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毛泽东驳斥了只研究俄国革命战争经验、照搬苏联规律和条令的做法,认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有许多特殊的情况,所以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而之所以主观上会犯错误,也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在情况不相符合”。因此要想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
二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实践是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毛泽东认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1]。他說,“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学习就是一种实践,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通过学习,无论是读书还是参与战争,都可以吸取和总结过去战争中的经验与教训,提高自身的指挥能力及战斗能力。其次,实践是检验作战计划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我们对于过去战争的认识以及作战计划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战争实践来检验,这是认识的第二阶段。只有这样,实践和认识才能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规律,更好地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一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承认军事规律的系统性和一般军事规律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军事规律的特殊性上,放在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军事规律上。他关注的重点是在中国的底盘内和国情下如何做军事运动和进行战争的问题《战略问题》以中国的军事斗争和战争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规律。毛泽东通过分析从战争到革命战争再到中国革命战争这样一个过程,揭示了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关系。首先他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内进行的,比一般的战争和革命战争有它的特殊情形和特殊性质”[1]。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一般战争规律,也要研究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最后还有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1]。其次,在面对“敌军改变军事原则使之适合于同红军作战的情况的时候”[1],毛泽东反对回到一般情况和拒绝了解任何的特殊情况的做法,以此避免敌军把握红军作战的一般规律而战胜红军。最后,毛泽东引用了列宁关于矛盾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我们一切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方法。
二是发展的观点。首先,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动的事物,正如毛泽东所说“从时间的条件说,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都是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有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因而战争规律也各有其特点,不能呆板地移用于不同的阶段”[1]。其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如毛泽东所说“正确的政治的和军事的路线,不是自然地平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从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因此,凡是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冲破旧事物的阻碍,应对新事物的发展。最后,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1]。
三是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总会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首先,毛泽东认为战争战略问题的各个方面是存在联系的,即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要“照顾敌我之间的关系,照顾各个战役之间或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照顾有关全局的(有决定意义的)某些部分,照顾全盘情况中的特点,照顾前后方之间的关系”[1]。其次,毛泽东也认为联系是具有多样性的,战争情况会受到时间、地点和性质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三者的不同决定着战争指导的不同。因此,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
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观。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毛泽东在《战略问题》中已意识到这一点,首先,毛泽东认为,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在战略退却阶段,他指出,“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 [1]。其次,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是千百万革命军民的集体实践,对中国革命战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由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后进行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