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线跨箱涵桩基承载特性分析研究
2020-10-15杨智峰董冲
杨智峰,董冲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桥工段,河南郑州450052)
近年来建(构)筑物的基础稳定性越来越被技术工作者重视,常用的桩基加固基础样式:预制桩、钻孔灌注桩、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桩等。本文就人工挖孔桩的应用做分析,吕科研,张建涛等[1]就高大建筑采用超大4 m直径人工挖孔桩,研究采用多导坑法施工可以控制承载变形量,同时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承载特性。赵文等[2]就人工挖孔单桩进行承载特性分析,研究了正常使用状态下的单桩承载可靠性。基础的稳定性能够保障建(构)筑物的安全,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线路基础结构的稳定性,线路结构会穿越不同的涵洞、桥梁等,同样人工挖孔桩作为基础构造会广泛应用。
人们对铁路线路结构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视,新建、既有铁路设计时速120 km/h及以上,应全封闭,并与其他交通立体交叉设计,铁路上跨箱涵应符合相应道路对净空的要求,同时线路设计的沉降应符合线路等级要求[3]。铁路线路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刘春福[4]就客运专线穿越黄土地区简支梁桥的群桩进行轴力、沉降分析,在湿陷性黄土地区3排桩的承载特性优于双排桩,运用有限元软件对桩基础进行验证。本文就黄河中下游地区,铁路线跨涵洞,人工挖孔桩加固涵洞两侧路基进行分析,验证结构的安全性,同时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该单桩的承载特性。
1 工程概况
新建某铁路专用线在站内衔接既有线,增加到发线4道、6道,有效长度1 050 m,需跨越涵洞接长4座,其中穿越最大框架涵孔径为4 m,线路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既有接长箱涵地段,人工挖孔桩采用桩径1.2 m,桩长12 m,共6根,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沉管护壁,挖孔桩距既有线枕木头距离为4 m,新建4道穿越对称中间桩的上方,如图1所示。涵洞基地设计,采用旋喷桩加固,桩径0.6 m,间距1.2 m梅花型布置,桩长为7 m,涵洞采用预制顶进接长施工。
图1 挖孔桩平面示意图
2 关键技术分析
2.1 人工挖孔桩施工
场地平整后,设置施工硬隔离,对桩放线定位,锁口进行施工。每次开挖桩孔土方的高度控制在1.0 m以内,分层支模浇筑混凝土护壁,人工挖土从上往下,先挖中间后周边,允许尺寸误差控制在30 mm以内,保证桩孔垂直度,使桩在承受上部荷载不至于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人工挖孔桩立面示意图见图2。
图2 人工挖孔桩分层开挖示意
2.2 桩土接触受力分析
图3 桩体受力破坏形式
2.3 施工安全控制
铁路线路保障运输的畅通,离不开安全施工。本文就铁路线路附属构筑物的结构安全进行分析,通过对人工挖孔桩的承载特性研究,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控制桩体的沉降量。正线时速超过120 km/h,对线路的高低水平有严格的要求,沉降超过11 mm就需要进行线路整修,正线年通过总质量超过50 Mt的Ⅰ级铁路,在跨越箱涵、桥梁等附属构筑物时,对于沉降量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8]。新建、改建既有线路,存在下穿箱涵,会采用立交顶进箱涵施工,线跨箱涵见图4所示。线路在重载列车的重复荷载下,对箱涵的整体结构强度提出较高要求,箱涵地基桩基础的处理也尤为关键。
图4 线跨箱涵图
3 计算模型
人工挖孔桩的计算模型,见图5所示。
图5 人工挖孔桩计算模型
桩基的计算公式
由图5可见,该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4 有限元分析
4.1 建立模型
选取d=1.2 m,L=12.0 m的人工挖孔桩,建立有限元模型。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模型,桩土采用有剪切作用的面接触,实体采用三维八节点的缩减积分单元,考虑桩在荷载作用下的边界效应,适当扩大选取的边界。建模所需的桩土材料参数数值化,桩体重度γ为25.0 kN/m3,弹性模型E为3.0×104 MPa,泊松比ν为0.2;土体重度γ为19.5 kN/m3,弹性模型E为25.0 MPa,粘聚力c为25 kPa,摩擦角φ为25°,泊松比ν为0.3。建立桩土的网格单元状模型,采取上部稀疏,下部密集的形式,这里便于分析桩体加载受力时,对桩周土体的影响规律,模型如图6所示。
图6 桩土网格化模型
4.2 数值分析
4.2.1 极限荷载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得到Q-s的变化关系,如图7所示。根据桩体承载经验分析,选取位移s=0.05d=60 mm时,荷载Q值作为该桩的极限承载力值,这里为2 100 kN。通过计算公式(2),若取Qs2为静止桩体的载重,可得Pu为1 039 kN,由此可见,桩端承受一半的上部荷载。
图7 挖孔桩的Q-s曲线关系
桩体的极限承载力理论,这里认为是桩体变形不超过结构物对沉降值的限制要求。桩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规律,状态由摩擦接触受力到极限平衡再到破坏状态,一般维持在欠平衡状态,对于结构物的受力状态是安全的。本次模拟做了单桩静载荷分析,对于单桩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2 桩身轴力分析
通过对桩体的应力加载,桩身轴力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见图8所示。桩身上部随着荷载增加达到屈服,桩身下部荷载相比上部略小,在桩身-11 m时,出现拐点,桩端出现较大轴力值,这符合桩体承载规律。桩体荷载较小时,表现为摩擦型桩的特性,当桩体承载超过极限平衡力时,表现为端承桩的特性。
图8 桩身轴力曲线
4.2.3 桩周土体影响范围分析
人工挖孔桩随着桩身荷载增大,上部桩周土体影响仅限于桩土接触范围内,下部桩周土体呈现扩散状,见图9所示。桩周土体的塑性变化,突出表现在桩端,形成“梨”状,见图10所示。铁路线跨箱涵,6根桩长12 m的人工挖孔桩,箱涵基地采用梅花型布置的旋喷桩,都可以有效加固铁路附属构筑物的安全。同时,由图9、10可见,桩周土体受力的影响范围集中在桩端,在施工过程中,人为的可以将桩底扩成“喇叭状”,形成扩底桩,增大桩端截面,以增强上部荷载,减少线路地段的不均匀沉降。
图9 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
图10 桩周土体塑性区
4.3 变化桩端截面承载力分析
通过模拟分析,扩底影响范围水平向为4d,纵向为2.0 m。这里改变桩端尺寸,扩底为2d=2.4 m,扩底高为2.0 m,进行建模分析,得到Q-s的曲线关系见图11所示。由此可见,通过改变桩端截面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桩体的承载力,建(构)筑物在沉降控制方面,桩基础优先选择变截面的形式。
图11 扩底桩与等截面桩的Q-s曲线分析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铁路线跨箱涵桩基础承载力的分析,得到:
①大直径人工挖孔桩能够满足线路结构的需要,采用分层开挖以控制桩孔的垂直度,使桩体在承受上部荷载时,不至于使桩身产生应力集中现象。桩土接触采用钢筋混凝土沉管护壁,能够有效保障施工安全,保护桩体受力承载结构的完整性。
②通过对单桩12 m人工挖孔桩的数值模拟,得到桩体承压对桩周土体的影响,呈现出随着荷载增大桩端土体影响范围逐渐变成“梨”状型。本文研究了桩基的逐级静力荷载承载特性,但对于铁路线列车行驶的动态重复荷载,会出现桩土的疲劳荷载情况,仍有研究的价值。
③分析得到桩端土体承受近一半的桩体荷载,采用扩底桩的形式能够有效增大桩体承载力。在实际工程中,若土质不良,且设计桩体承载力较大时,采用变截面桩端形式较为有利。
④铁路线跨箱涵地段是铁路线路沉降监测的重点,通过分析箱涵结构下桩基的承载特性,验证桩基能够增强线路基础,保障铁路的结构安全,能够极大地改善线路的平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