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实证研究

2020-10-15梅继开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校地学院主体

梅继开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44311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为了掌握目前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实证研究的研究情况。截止于2020年2月25日通过知网文献查询关键词“校地合作”兼“社会服务”精确查询找到24条结果。其中有11篇是对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综合研究,如时勇鹏和王俊的“地方院校服务当地社会发展建设刍议”[1],敬再平的“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等。剩余13篇是对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专项研究,如易红燕的“校地合作背景下旅游类“双师型”教师服务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朱如龙和邢玎的“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探索”[4]等。24条结果中,只有6篇是涉及高职院校校地合作与社会服务研究,如李振祥和程方启的“县校合作: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新地标”[5]等,但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很少,本课题组就是针对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实证研究,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任何学校的发展与所在城市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宜昌市现有高职院校3所,在校学生2.4万人,教师1 600余人,共开设专业76个。湖北省政府和宜昌市及各区政府非常重视高职院校的校地合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关于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有关税收政策的相关通知,宜昌市西陵区就业见习补贴发放标准等等,在政策上保障校地合作的顺利开展。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展开了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实证研究。

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有利于进一步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人才服务本地的发展。

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学校与本地的密切合作,尤其有利于教学实践实习的开展,方便、快捷、实用、高效。

有利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更多更好适应本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项目实施

2.1 确定研究对象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简称三旅)是湖北省内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有四系一部,有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系、商贸管理系、学前教育系和思政课部。相关专业有酒店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学前教育、经济管理、会计等专业,教师有180人左右,在校学生4000人左右。本研究以三旅服务社会情况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较强,专业老师业务素质过硬,“双师型”教师较多,课题组通过一年多学院服务社会的专项研究,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借鉴作用。

2.2 校地合作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校地合作的内涵理解的阐述说法众多,很多研究将其与校企合作等同看待,也有的仅限于学校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本研究认为校地合作要从两方面来研究,一是合作主体的研究,就是研究学校与哪个主体合作,即学校的合作主体是谁;二是合作内容的研究,既然是合作,理论上是互惠互利,合作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通过对相关学者对校地合作的内涵分析,结合三旅多年参与校地合作的实践经验,本研究认为,校地合作内涵是指学校与本地相关部门、单位或团体等联合在政策法规、经济、教育、科研、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互惠合作。校地合作主体维度为行政部门、企业单位、教育机构、社会团体;高职校地合作服务合作主体的内容维度为培训咨询、场地考点、科研课题、人才输送、志愿帮扶。

2.3 构建服务社会主体

2.3.1 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体模型

本文在构建概念模型时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以及专家调查法(Delphi法)。上述校地合作主体维度为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教育行业、个人社团,那么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主体也是这4个主体。从而构建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体模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体模型

2.3.2 确定服务社会的内容

本研究的服务社会主体涉及到4个主体,同时相关主体又会涉及到相应的服务内容,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内容的资料较少。本研究针对校地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专门进行了实证调研,对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和三峡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教师、宜昌知名酒店部门经理、宜昌知名景区负责人、宜昌知名旅行社负责人和宜昌市旅游委员会旅游版块的负责人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座谈及问卷调查,最后得出了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类型有培训咨询、搭建平台、人才输送、场地考点、志愿帮扶共计5项服务社会类型。基于图1模型和上述研究结果组成了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类型及相关服务内容,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类型及服务内容

2.4 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实证研究

2.4.1 研究主体和时间

本研究以三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2019年一年的时间,内容是三旅在此期间服务社会的实证研究。

2.4.2 学院服务社会主体

根据上述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体模型,本次研究的服务的主体分为四个方面,行政部门方面主要是宜昌市政府及所属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宜昌市教育局及所属的职教室,宜昌市科学协会及社科联等;企业单位主要是宜昌富利皇冠假日酒店、宜昌均瑶喜悦大酒店、宜昌燕沙酒店、宜昌沙龙宴酒店、宜昌丽橙酒店、宜昌市桃花岭饭店,这是宜昌市比较知名的酒店企业;教育机构主要是秭归、长阳、当阳、远安和枝江等职业教育中心,我院与这些职教中心都有“3+2”中高职衔接的校校合作的中职学校;社会团体主要是宜昌市酒店协会、烹饪协会、宜昌茶文化研究会、宜昌市心理学会等,这是我院长期以来主要的合作及服务主体,也是本课题组研究的服务主体。

2.4.3 研究结果

研究内容是2019年三旅服务社会的情况如学校开展的相关社会服务活动。研究资料的来源有:2019年学院科研成果统计、学院网站新闻、宜昌市教育局等网站新闻、学院档案室资料、相关部门、教师及课题组亲自参与的服务项目。经过课题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三旅2019年度服务社会次数有45次,科研纵向课题36项,课题组特此根据研究主体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对服务社会内容进行统计分类,形成三旅2019年度服务社会分类统计表,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三旅2019年度服务社会分类统计表

3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表2中三旅2019年度服务社会分类统计表可知,2019年三旅服务社会45次,其中服务相关单位合计75家,精确扶贫合计80户,服务人数9 441人,献血合计34 600 ml。对各服务主体、各服务类型的数量都有所不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3.1 服务企事业单位情况

学院服务企事业单位合计18次,其中献血合计34 600 ml,服务企事业单位合计40家,服务企事业单位人数合计1 676人,服务次数是4类服务主体中次数最多的。培训咨询5次464人,人才输送7次332人,培训咨询和人才输送也是4类服务主体中次数最多,人数最多的。构建平台3次40家120人,相对其他服务主体来说仅次数和数量都是领先的。相对而言,志愿帮扶和场地考点这2种服务类型次数和数量较少。

3.2 服务乡村社区情况

学院服务乡村社区合计7次,其中精确扶贫合计80户,服务企乡村社区人数合计340人。学院服务乡村社区中志愿帮扶6次80户300人,是4类服务主体中次数最多,人数最多的。相对而言,培训咨询、构建平台、人才输送和场地考点这4种服务类型的次数和数量较少。

3.3 服务教育行业情况

学院服务教育行业合计13次,其中服务教育行业合计35家,服务教育行业人数合计2372人。服务次数总数位居第二,仅次于企事业单位。服务人数总数位居第二,仅次于个人社团。构建平台5次35家854人,在次数和人数上都是第一位的。培训咨询4次320人,总数位居第二,仅次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输送2次222人,总数位居第二,仅次于企事业单位的。考场考点2次976人,总数位居第二,仅次于个人团体的。相对而言,志愿帮扶这种服务类型较弱。

3.4 服务个人团体情况

学院服务个人团体合计7次,其中服务个人社团人数合计5 053人。服务人数合计总数是4类服务主体中人数最多的。场地考点4次4 573人,是4类服务主体中次数和人数最多的。相对而言,培训咨询、志愿帮扶、人才输送和构建平台这4种服务类型次数和数量较少。2019年科研课题纵向课题36项,其中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1项。纵向课题数量不多,没有横向课题。

4 研究建议

根据上述三旅服务社会的研究评价结果,课题组进行探讨分析,并对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实证研究的情况提出如下合理化建议。

4.1 服务主体时注意服务类型侧重点有所不同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可知,首先对企事业单位的志愿帮扶和场地考点服务比较薄弱,学院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这方面服务,提升服务能力。研究发现在培训咨询方面,普通话培训和幼儿园园长培训较多,但涉及其他专业方面的培训尤其旅游类专业的培训并不多,学院需加强此类培训,提升专业培训的综合能力。其次,对乡村社区的培训咨询、人才输送和搭建平台的服务比较薄弱,学院要深入乡村社区,了解所需,加强这方面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丰富社区活动。再次,而对教育行业的支援帮扶非常薄弱,学院合作的中职院校、幼儿园等比较多,可通过专业提升、技能大赛等方面加强志愿帮扶的服务,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互惠互利。另外,对个人社团的培训咨询、志愿帮扶、人才输送和构建平台比较薄弱,学院需重视这方面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最后,2019年三旅的科研课题没有横向课题,横向课题研究将会极大促进学院服务企事业单位的能力,解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学院要加强横向课题的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4.2 提升学院自身服务能力

本地高校要从服务主体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无论对哪一类主体进行服务,都需要提升学院自身的服务能力,自身服务能力强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学院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措施如下。

首先,需要完善学院服务社会的相关保障制度。学院服务社会涉及到学院的方方面面,如相关部门:办公室、教务处、继教处、各系部、学工处等。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后勤保障人员等。相关事宜:培训安排、志愿服务安排、场地考点安排、人才输送的安排、搭建平台的安排等等。学院必须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学院服务社会的顺利进行。

其次,提升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包括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首先要加强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思想上认同服务社会的理念,愿意主动积极服务社会。其次要加强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专业技能。通过下企业锻炼、专业培训、技能大赛、科研课题等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从而提升专业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最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输送是学院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能,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岗位培养,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满足当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4.3 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

高职院校要服务好社会,还需要国家、当地政府、当地行政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等保障措施,鼓励参与校地合作与服务的单位,在税收及费用减免、管理制度、奖励等方面有政策支持和保障,提高校地合作与服务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校地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

总之,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实证研究表明,要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高职院校、校地合作的单位、当地政府部门通力协作,高职院校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促进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科研等方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校地学院主体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初等教育学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学院掠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浅谈校地合作载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