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卒病论》中细辛使用分析

2020-10-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18期
关键词:散剂汤剂伤寒论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细辛,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中医认为细辛有小毒,为温阳散寒之要药,善于温肾、助阳、化饮,暖脾,能去内外寒积。历代医家在细辛的使用上有各自独到的心得,在一些特殊病症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因为细辛具有一定的毒性,而在药典标准上,对细辛的用量不分汤剂、散剂,统一标注为3 g,故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细辛的使用,比较慎重。笔者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1-2]中关于细辛的相关使用记载为依据,对其用量及剂型选择进行分析,以期为细辛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伤寒论》中细辛相关方剂分析

在《伤寒论》中,收录使用细辛的相关内容分别包括:针对太阳证,外寒内饮证的小青龙汤(41);针对少阴证,反发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315);针对厥阴证,蛔厥者的乌梅丸(352)、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365)以及内有久寒时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66),从使用中可以看出:分别针对的是太阳病、少阴病及厥阴病,这与现代关于细辛归经的认识,基本相符。具体用量用法分析如下。见表1。

表1 《伤寒论》涉及细辛方剂汇总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剂型发生变化,细辛的用量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大可以用到六两,其用量都远远超过药典中细辛内服“1~3 g”的限量[3]。

2 《金匮要略》中细辛相关方剂分析

在《金匮要略》中,收录使用细辛的相关内容分别包括11个汤剂,2个丸剂以及1个散剂,如治中风之侯氏黑散,治肺痿肺痈之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治寒疝腹痛之赤丸、大黄附子汤等,其在散剂中的用量,与现今流行的“不过钱”的主张相符,但是在汤剂与散剂中,用量大都在一两以上。具体用量用法汇总分析如下。见表2。

表2 《金匮要略》涉及细辛方剂汇总

从表2中可以看出:《金匮要略》在治疗杂病方面,对于细辛的使用更加灵活,在涉及到具体用量时,针对病症的不同,结合剂型的选择,用量也发生了变化,如针对中风治疗用的侯氏黑散,细辛用量为三分,约为现在3 g的用量,而在汤剂、丸剂中的用量大都在二两到三两之间,其用量都远远超过2015版药典中细辛内服“1~3 g”的限量[4]。

3 细辛在《伤寒卒病论》中相关用法与用量关系分析

3.1 用量方面 《伤寒卒病论》中共记载17个含细辛方剂,以及3个加入细辛后的变方,在17个含细辛的原方中,细辛的用量只有两个是在3 g左右,其余的都远远大于3 g,这与临方剂型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证实[5]:细辛中毒性成分黄樟醚易于受热挥发而降低含量,但是其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相对于黄樟醚性质较为稳定。这也为细辛入汤剂不必拘泥于“不过钱”提供了实验基础。

3.2 剂型选择 中药的剂型发展至今已经从丸散膏丹发展到注射剂、软胶囊等诸多现代剂型,分析中药剂型的特点,如散者急也,汤者荡也,丸者缓也等,结合《伤寒卒病论》也可以发现,细辛的用量随着剂型的变化而增大,从而更加贴近于临床具体辨证施治。

3.3 配伍应用 在《伤寒卒病论》中,针对寒饮内结于肺、血虚寒厥、中风、肺痿肺痈、蛔厥等症,细辛分别配伍五味子、半夏、干姜、芍药等[6-7],在发挥其温肾、助阳、化饮,暖脾等功用的同时,减少其毒性,增加治疗作用。

4 总结

作为在《本经》中列为上品的中药,细辛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明显的疗效,而在细辛的使用剂量上,现行的药典标准一直以“1~3 g。散剂每次服0.5~1 g。外用适量”作为临床细辛用药的指导剂量,而通过对《伤寒卒病论》中相关使用细辛方剂的分析,得出针对不同的剂型,细辛的使用剂量完全可以在大于药典规定量的标准下,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保证使用安全性,而相关毒理药理实验的结果也为临床工作者合理使用细辛提供一定的参考,确保其医疗实践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猜你喜欢

散剂汤剂伤寒论
散剂源流探述*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制备工艺及药效学研究进展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
栀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
麻杏石甘汤不同剂型治疗婴幼儿肺炎喘嗽患儿的疗效及依从性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