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式对优质栽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20-10-15金建华
金建华
(浙江省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11)
水稻的优质栽培主要在符合优质农产品栽培的环境下,不使用转基因种苗、化学农药、化肥以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的基础上,在全程栽培过程中都利用天然资源以及遵循自然规律,进而获得优质认证的农产品。基于优质栽培的环境下,通过对栽培方式的改变和创造,都有利于水稻的产量提高和品质的改善,本文主要基于高光效的原则对水稻栽培方式进行改变,调整株、行距和行向,提高秧苗的光合作用,在保障其水稻质量的前提下,也提高其经济产量。
1 不同行向、插秧密度以及插秧方式的产量表现
1.1 行向对产量的影响
在水稻的种植中,其插秧的行向是由稻田的形状、宽窄以及便于秧苗的运输和操作进而确定的,浙江桐乡在积极推广高光效栽培技术以来,从水稻栽培合理利用太阳光能和通风的角度,进而提出行向插秧,这样水稻的群体所有行都能在上、下午时间接受到太阳的光照,进而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通风透光。并通过相关的实验设计株、行距为30×20cm,穴数为16.67 穴/m2相同,但行向分别为东北-西南,东-南的田间水稻栽培,通过结果得出将水稻的行向由东—西方向改变成东北—西南行向其水稻的产量能够增加10%左右,这也说明改变行向能够有效提高优质水稻栽培的产量。
表1 水稻不同行向插秧的产量表现
1.2 插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为了测试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而选取筛选栽培的方式,在对插秧密度进行设计时,对密度梯度进行处理,并保证没有梯度差,并结合不同栽培方式所关联的密度效应,进而将密度作为水稻产量影响的一个因子,在混合株、行距插秧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插秧的密度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1.3 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在保持插秧行向相同的情况下,运用2 行组的栽培方式水稻增产约为1.6%-2.5%之间,运用3 行组的栽培方式水稻增产为8.6%左右,运用4 行组的栽培方式水稻增产为4.9%-12.3%,当4 行组宽行行距为60cm,窄行行距为30cm,株距为13.3cm 时,水稻的产量将达到最高,这也说明通过改变水稻栽培中的株、行距进而引入边行效应能够有效提高优质水稻种植的产量。
1.4 插秧行向对籽粒充实度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通过在相同是插秧方式以及插秧密度的条件下,改变插秧的行向后,水稻的饱满粒度将提高了4.4%左右,糙米率、精米率以及整精米率都将分别提高0.5%、1.9%以及3.0%,垩白粒率、垩白度降低了6.7%和1.9%,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了0.17%。直链淀粉以及食味值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也说明在水稻种植中改变其行向后,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降低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稻米的整个品质都将得到改善。
2 不同插秧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对于稻米的品质本文主要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对于加工品质主要是指糙米率、精米率以及整精米率。稻米的外观品质主要是指其垩白粒率、垩白度。稻米的食味品质主要是指其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
2.1 插秧密度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对于糙米率较高的稻米在种植过程中将插秧密度设置为12.5-13.6 穴/m2或者为14.3-20.05 穴/m2,则糙米率为82.3%-83.6%。这也说明通过调整插秧密度,当插秧密度值越高,糙米率也越高。当将插秧密度设置为14.29~17.88 穴/m2时,糙米率较低为81.9%-82.1%,精米率为66.3%-67.4%,整精米率与精米率相似,这也表明在优质栽培的环境下,通过对秧苗整株、行距的调整,进而引入边行效应,通过降低和提高插秧的密度都能有效挺好稻米的加工品质。
2.2 插秧密度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为了保证稻米的外观品质,就需要降低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将插秧密度设置为18.8~20.1 穴/m2,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20.7%~26.3%和2.2%~3.3%;当将插秧密度设置为13.6-14.3穴/m2,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32.7%~36.7%和3.4%~3.7%。进而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在优质栽培的环境下,通过增加插秧密度进而能够有效提升主穗比例或者通过降低插秧密度进而改善稻米生长所需的通风透光环境,均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以达到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2.3 插秧密度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对于稻米的食味品质的评价,很多研究认为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将导致稻米食味值的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将导致稻米的柔软性和适口性的下降,当将插秧密度设置为14.3 穴/m2和20.1 穴/m2,这时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将为6.7%-6.9%。一般来说,对于直链淀粉的含量一般分为两个档次,一种含量较低为17.3%-17.9%,当将插秧密度设置为12.5-15.9 穴/m2,直链淀粉的含量相对较高,但是食味值却比较高,当将插秧密度设置为14.3-20.1 穴/m2时,稻米的食味值为83.0-83.3。从整体上看,增大插秧密度其稻米的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较低,食味值较高。
3 不同插秧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1 插秧方式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通过调整插秧方式,进而有效提高糙米率。通过4 行组的插秧方式其糙米率最高为82.3%-83.6%,通过2 行组和4 行组的插秧方式精米率最高为66.3%-66.4%。进而得出将插秧方式设置为2 行区(株距为20cm 和13.3cm)和4 行组(株距为13.3cm)。得到整精米率与精米率一致,这也充分说明在优质栽培的环境下,通过不断调整株、行距,引入边行效应,并缩小组内的行数或者在增大宽行行距的基础上,增加组内的行数均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
3.2 插秧方式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为了提高稻米的外观品质就需要对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做降低处理,通过运用2 行组(宽行行距为50cm,株距为20cmhe 13.3cm)的插秧方式,这时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20.7%~26.3%和3.1%~3.3%。当运用4 行组(宽行行距60cm,株距13.3cm)的插秧方式,这时的垩白粒率、垩白度较高,分别为32.7%~36.7%和3.4%~3.7%。由此通过实验可知,通过在插秧方式上减少组内的行数进而降低插秧的密度,通过改善稻米生长所需的通风透光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分蘖穗的充实度。通过调整插秧方式的宽行行距,增加其组内的行数,有效提高插秧的密度,提高主穗的比例,能有效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进而起到提升稻米外观品质的作用。
3.3 插秧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降低稻米的蛋白质含量能够有效提升稻米的食味品质。当运用4 行组的插秧方式,蛋白质的含量将最低为6.3%~7.1%在这个过程中,直链淀粉含量将分为两个档次,一种为2 行区插秧方式直链淀粉含量最低为17.3%~17.9%,其余为直链淀粉含量将大于18.1%。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穴数,单穴分蘖数量将减少,主穗的比例将增加,但穗粒数将降低,这样将提高籽粒的充实度,这也说明通过提高籽粒的充实度能提高稻米的整体品质。
4 结语
在稻米栽培过程中,通过在优质栽培的环境下,不断对其栽培方式的调整,能够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以及食味品质等多方面提高稻米的整体品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经济产量,进而实现整体增产和经济效益增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