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康养产业发展重点及投融资策略研究

2020-10-15

文化产业 2020年23期

(成都市沱江流域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导致我国康养市场消费呈现急速膨胀状态。加之今年我国大力开展“美好生活”建设,我国逐渐形成康养产业风口。

一、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康养产业属新型服务行业,医疗设备、有机食品等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的产品均为康养产业重点经营的内容,其客户主体为老年人。据国务院统计,近五年,我国老龄人口增加,抚养比快速增长,2015~2019年间仅5年时间,增加近3个百分点(如图)。受当前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我国社会各界资本也更加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

2015-2019年老年抚养比

当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将康养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扶植内容。“十三五”纲要中指出,我国对福建、广西等康养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将进行逾500亿投资。预计截止至2020年末,我国康养产业消费规模可达到2-4万亿,未来20年有望达到18-20万亿,可见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康养产业逐渐升级为新的主导产业[1]。

二、我国康养产业发展思路和重点业态

(一)发展思路

我国康养产业将市场需求与公益服务结合作为一直以来的发展原则,为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我国致力于打造医疗养护、医疗设备、旅游、社区、高科技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康养产业一直将“一圈、五区、多点”作为发展原则[2]。“一圈”指康养产业生态圈,将全国各省产业优势结合并打造专业示范区,形成包含健康养护、特色医疗、健康管理、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全面、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五区”指整合各省社会自然环境,全力打造森林、江河湿地、火山温泉、人文风光以及田园农业环境等五大特色康养区。“多点”指将现有社会自然资源与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全方位发展。

(二)重点业态

下面列举目前全球比较热门的养老模式及利弊。

1.居家养老

这是老年人选择与家人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其优势在于符合传统家庭亲缘关系,在家庭支出较少的情况下满足了老年人儿孙绕膝的美好夙愿。但这种模式属于原始的“养儿防老”,基本依靠家庭成员的协助护理和老人的自我护理,缺失专业的健康服务和护理服务,健康上得不到有效保障。

2.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模式根据服务对象差异可分为自理型异地养老机构(候鸟式)、自理、介助、介护型养老机构以及医护型养老机构。其优势在于便于对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务。可开发如老年人旅游等各类型养老附加产品,促进养老团队快速成长及标准化服务体系形成。但该模式投资规模相对较大,成本回收周期长;规模较小的民办机构存在软硬件设施均不足等问题。同时法律制度不健全,对死亡伤病等问题无规范规定,经营者和家属纠纷较多。

3.社区式居家养老

该模式充分利用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资源,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可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或全托服务,是当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主流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不仅弥补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而且投资较小,立足于我国政府养老产业政策,并得到政府相关补助。当前这种模式在财力和人力方面均存在显著不足,同时投资回报率较低,呈收支平衡或微利状态。

4. CCRC照料社区

CCRC属于复合式的老年社区,起源于美国教会组织,可为自理型老人提供餐饮、医疗保健以及救护等基本生活需求,并兼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创办兴趣协会、运动会等,丰富其精神生活。同时,对于介助型和介护型老人而言,除基本社区服务之外,还可提供24小时专业护士监护。其优势在于为老年人提供完备健康照护服务,让老年人得到连续性照顾的同时,保证其生活质量,并降低老年人晚年孤独感及沮丧感。但针对我国而言,CCRC盈利模式尚模糊不清,同时管理难度较大、缺乏医疗资源、价格昂贵等问题均为很多CCRC运营者无法盈利的主要因素[3]。

5.金融机制养老

该模式指将房产、土地等不动产以租赁、抵押等形式以换取等价数额养老院服务。这种养老模式的优势在于可满足缺乏看顾、养老金不足等老人的基本养老需求,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取一定利润。但就我国国情而言,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约束,很多老人均倾向于将不动产留给孩子,同时现行70年产权的房产制度也是制约该养老模式推进的主要原因。

(三)我国康养产业主流发展方向

康养产业未来将重点发展医疗养护并且将健康养护示范区、基地等相融合,建立具有商业模式的大型医疗机构。其运营目标为失去自主能力与自主能力不强的高龄老人康养群体,运营同时进行扶助贫困与公益。将传统运营模式与医疗养护相结合,成立较大的康养机构,争取在全国开启连锁经营模式。改良、筛选小型医疗机构,并选取环境好、医疗效果佳的机构合作,合理建设养老、娱乐、健康为一体的康养综合基地。

健康生活的前提是食用健康食品,与各省的农产品、食品、药材供应商合作,发挥其优势,在生产食品时主要生产适合速食的健康食品、饮品、日常用药等,专门设立为老年人配送的外卖机构、健康产品电销等。

发展健康养护产业的同时,要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不同服务需求。在国家智慧养老战略与网络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完美的社区管理、健康管理、生活服务、旅行等智能化服务系统。改变传统医疗方式,将社区服务做到最佳,其中包含智能穿衣、线上护理等。康养产业也需全力加强智能金融服务,包含线上远程指导开户、在家办理保险、贷款等[4]。

三、助力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策略

(一)用好国家政策

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养老服务在进行地区规划时,重点对设施用地加入我国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空闲土地由政府回收,并且规划时要符合要求,养老服务有优先使用权。《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中提出鼓励闲用地多用于养老服务建设,准确缓解养老服务建设用地需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意见》提出,必须要按照法律对土地进行招标拍卖,在进行医疗康养时必须要经过正规程序对地点进行租赁建设等。康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了解相关政策,对投资融资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积极争取各类银行信贷资金支持

现阶段,我国各商业银行对养老产业的信贷给予大力支持,例如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对相关项目融资等。与此同时,各银行对养老院、服务系统升级等养老产业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健康养护村庄、养老基地建设[5]。

商业银行认可的养老项目主要包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康养机构建设、养老人才培训基地、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等五种类型。相关商业银行会评估客户信用、自身具备项目资金、工作经验及能力、具备不动产等抵押物等方面并酌情给予信贷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世界银行与亚行近年来自主参与养老项目,重点支持养老基础示范项目及机电建设。据报道,世界银行在2014年给予安徽省养老服务体系近1.4亿美元资金支持,2016年亚行对宜昌社会养老综合服务提供1.3亿美元支持。

(三)大力发展相应债券融资

在期限较短、额度不高、项目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康养产业可申请各类债券资金。首先可争取成本较低、期限较宽、额度较大的相关国债、地方债等。其次康养项目可选择绿色债券融资。最后可选择多元化债券融资,帮助协调康养企业与国企、上市公司等经济组织进行非公开定向债务、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

(四)创新“产业生态圈+产业基金”发展模式

康养产业跟随政府脚步,社会各界资本与实体经济全部参与康养产业生态圈+产业基金的发展模式。政府大力支持康养产业,为其专门设立引导基金,通过分期募集、滚动开发的模式,运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相关公益金和各路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帮助康养产业做强做大。

(五)推进开展各类股权融资

康养公司需要改变自身的竞争环境,提过提升自身优势来吸引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为自身投资,并抓住投资并购重组的机会,利用各种针对康养项目的股权贷款。第一,康养企业将企业产品放在首位,通过组织资源,抓住国家优惠政策,使自己成为主要的企业并吸引更多公司投资并购重组基金。接下来,我们将加大康养行业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度,包括保险基金,并吸引更多的金融资产配售于康养行业。第三,该公司的目标是扩大行业与各种投资公司之间的利益合作,并开发针对康养企业的各种工业投资和股权贷款。第四,推进食品、医药、高端装备等优秀上市公司模式转换,推进康养食品、中草药保健食品、智能服装等相关产业布局,发展股票贷款,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

(六)积极发展3P项目投融资

许多康养工业项目都力争获得国家3P项目和专项基金的支持,旨在得到国家的全面支持,包括国家3Y基金、政府采购服务、债务和股权贷款。2017年伊始,财务部有300亿的收入和捐赠,总投资1748亿元,主要分为老年公寓、医疗组合项目和综合项目。在老年地区,3Y模式往往是一种“拼盘”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房地产代理商共同努力,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要积极做好项目开通准备,将其纳入国家项目,并获得产业基金和政府的支持。

(七)拓展资金募集渠道

银行理财资金和资产管理资金是康养产业的资金类型,目前的资金募集渠道已经无法对项目产生有效影响,需要对其渠道进行拓展,可从保险、信托等渠道入手,在短期内将大量资金募集,以期对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助力。采用合理手段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合作,对接康养产业项目,使该项目资金募集渠道有效扩展,确保康养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社会各界对康养产业重视程度增加,康养产业逐渐在城市和乡村普及。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康养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本文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情况予以分析,并探索健康产业发展的融资与投资情况,为我国康养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