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美学思想探析
2020-10-14闫雪敏韩诗晴田妮可杨雨琪
闫雪敏 韩诗晴 田妮可 杨雨琪
摘 要:《乐记》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是我们在研究《乐记》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本文立足于《乐记》本文,来探析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乐记》;美学;荀子学派
性恶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基石,主张美是人性欲望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美的感官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只要美的欲望符合“礼”就是合理的,对人有益的。(合乎礼仪)因此,荀子学派认为艺术的作用:就是把人的欲望导向礼。
而从《乐记》现存的一十几篇来看,其基本思想,可以说是属于荀子学派的。《乐记》成书不会再荀子之前,只会在荀子之后。《乐记》是我国古代第一本专门讨论音乐的著作,但他的意义远远不仅限于音乐。据史料记载,“乐”实际是当时各门艺术的总称,所以,关于“乐”的理论也就是关于一般艺术的理论。所以《乐记》不仅仅是一部音乐理论,还是儒家美学的重要经典。
《乐记》与荀子学派的关系,是我们研究《乐记》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基本上可以说《乐记》与荀子学派的思想基本相同,所以就有人得出结论,说是《乐记》抄袭了荀子的《乐论》,相反倒是《乐论》抄了《乐记》的文字。实际上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乐记》中,和《乐论》基本相同的文字,均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分散的出现在《乐论》、《乐象》、《乐情》和《乐化》四篇之中,完全没有顾及《乐论》的原文次序和结构,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就摘取一些塞进去,有时稍加改写,使之上下文相连接。这只能说明《乐记》的作者在写作《乐记》时采取了引述《乐记》的文字。如果反过来说,是荀子抄了《乐记》的文字,那就是说《乐论》是荀子把分散在《乐记》中的若干句子,抄了出来,然后加以重新编写,拼凑敷衍成文。如果真是如此,很难想象,《乐论》能够一气呵成,具有严密完整的结构。所以此般见解不得采取。
《乐记》既然大量引述了《乐论》,至少说明它的观点是同荀子一致的。就是在《乐记》并未直接引述《乐论》原文的地方表现出来的观点,尤其是对于人性问题的看法,在实质上是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是一致的。而在先秦哲学史上,现有的材料告知我们,荀子是性恶论的创意者。既然如此,《乐记》也就不可能产生在荀子之前,而只能是在荀子之后,甚至可以说其实它属于荀子学派的著作。
《樂记》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同荀子性恶论基本一致,它集中地说明了人性问题的看法,包含了以下几个观点:第一,“人生而静,天地之性也。”它肯定了外物的欲望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也就是荀子经常说的“人生而有欲”。《乐记》的观点实际指的是人心有不为物欲所牵,认识道的能力。但人性又会有各种的欲望,因而无法知“道”,由此可见,为人性所具有的欲望是恶而不是善。这正是荀子的观点。
第二,所谓“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人化物也”,这基本上也是属于荀子性恶论的范畴。在荀子看来,当人不懂得“礼”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礼节的,不知礼仪,唯口腹之欲是求,见到吃的,好吃的东西就不顾一切去追求,根本没有廉耻之心,这不就是所谓的人的物化嘛?不也就是荀子所说的人之性恶嘛?所以荀子不否定“欲”,但是其必须符合礼和理,只要符合理,即是欲多也无害,否则,如果缺少理,即是欲少也有害。这种思想见于《乐记》,其出处却源于荀子。
第三《乐记》说对人的好恶欲望,如果不用礼乐去加以节制,人人灭天理,存人欲,那么天下就会大乱。这同样也是荀子一再强调的观点。他说“纵欲而不穷,则民奋而不可说”其结果就会人人互相争夺,老幼孤独不得其所。同样的道理,还是在追求物欲的同时必须加以礼的制约,其道理还是明确的。
从以上三点的分析来看,基本可以得出《乐记》的美学思想是属于荀子学派的,尽管《乐记》还吸收了很多阴阳杂家等五行的思想,抄录了不少《易传》的文字,但它对于艺术的理论是建立在这个根本思想的前提之上的:欲望是人的天性,必须用“理”来加以节制,音乐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能够把人们的善恶加以规定,并引导向礼的方向。但《乐记》又不是《乐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了《乐论》的思想,所以《乐记》的影响要比《乐论》大很多。
参考文献
[1]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J].张雪敏.南都学坛.2010(05)
[2] 通古启今 以乐为教——《乐记》的音乐美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崔凌榣.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6)
[3] “致乐以治心”——论古典《乐记》的美育思想[J].姜岩,李立平.艺术百家.2007(06)
作者简介:闫雪敏,1998年10月出生,女,河南省卫辉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数字媒体艺术系动画媒介方向。
韩诗晴,1999年11月出生,女,辽宁省沈阳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数字媒体艺术系自媒体方向。
田妮可,1999年3月出生,女,辽宁省盘锦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数字媒体艺术系自媒体方向。
杨雨琪,1999年7月出生,女,河北省武安市 大连工业大学,17级数字媒体艺术系动画媒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