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学实践看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2020-10-14周广新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实践

周广新

摘要:数学概念是构成抽象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第一要素。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当前,一种认为基本概念单调乏味,不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模糊;另一种是重视基本概念但只是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透彻理解,这样必然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针对学生对概念的态度以及学生学习概念的认知特点,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从教学实践出发走向有效。

关键词:教学实践;数学概念:有效

一、情境性实践教学,追求概念教学的简洁有效

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数学教学服务,而并非课堂教学的摆设,情境的创设简洁有效,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数学课堂上,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常常要创设一定的情景.但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而并非课堂教学的“摆设”,所以,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简约而有效,要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而不是在情景里“流连忘返”,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例如:二年级学习“5的乘法口诀”时,课堂的一开始就以学生熟悉的五星红旗为材料,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景,教师贴出5面小五星红旗:这是我们国家的国旗,你能根据五星红旗图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这个情景,马上可以提炼出数学问题:“可以列出哪些算式?”非常简洁明了。在得到这些有关5的乘法算式后,也为接下去乘法口诀的探究提供了有效的探究材料。同时,在这节课中所有的学习材料也都很简单,几个雏鹰争章,一只手5个手指都能作为探究的学习材料。所以,课堂不需要花里胡哨的东西,课堂原本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简简单单出效果。

二、趣味性实践引入,实现概念教学的新颖有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景,让他们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可提问题。再针对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投其所好,创设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场景,摒弃概念教学的直接搬出,使学生感到知识的陌生,从而抹杀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教材第72页的插图就是很好的利用资源,将其制作成动态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好了教材,又抓住了儿童对动态事物有着浓厚兴趣的特点,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出图意,感受“添加,再添加”,“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动态画面的呈现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喜欢讲故事的心理特点,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自行車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为什么都做成三角架而不做成四边形呢?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提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或实例,使其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在此基础上引人概念。

三、启发性实践思维,推动概念教学的形成有效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提出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内容时,设计这样一个题:“请在下面平行四边形上画一直线,使分成的两部分面积相等。”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如何分”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结果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得出这样的线可画无数条。接着提问:这些平分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再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只要是通过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直线,都能平分这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孕伏了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知识。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又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启发,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四、结论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采用有效的实践教学策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思维,引导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真正的概念,促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完全可能使儿童更早、更好地正确无误地掌握概念,从而推动有效教学的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数学概念教学实践
三教三探 寻根究底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