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前庭康复治疗进展

2020-10-14高欣覃继新刘津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进展

高欣 覃继新 刘津

【摘要】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是基于临床诊断结果定义的功能状态诊断,并非具体的疾病名称。此证依照病程可分为慢性、亚急性与急性。随之临床对前庭功能低下认识的不断加深发现,该症可随之人类年龄的增长而加大患病风险。现阶段,针对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开展相关康复治疗,是改善患者前庭功能状态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就单侧前庭功能低下的前庭康复训练方法展开讨论,分别介绍凝视稳定性训练、习服训练、敏感环境及动态条件下的平衡与步态训练、活动耐力训练,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前庭康复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227-02

在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常采取前庭康复训练改善患者前庭功能,作为一种无创性、非药物治疗的专业治疗手段,前庭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头晕、晕眩等不良症状,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2]。前庭康复训练的治疗机制主要是经由前庭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代偿与可塑性实现疾病纠治,其治疗机制包括習服、替代与前庭适应,经由脑干、小脑通路再组织,实现姿势及眼动控制程序的重调,完成患者前庭传入信息、本体感觉、视觉功能的重建与整合,充分调动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有效防止患者跌倒,解除晕眩,疗效突出,成为当前单侧前庭功能低下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3-5]。本文主要基于凝视稳定性训练、习服训练、敏感环境及动态条件下的平衡与步态训练、活动耐力训练这四类当下常见的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展开综述,详见下文。

1 凝视稳定性训练

该前庭康复训练模式是基于替代原理及前庭眼反射适应原理基础上被提出的一种有效康复训练模式,其治疗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并改善患者姿势与凝视的稳定性,提升患者生活质量[6-7],主要内容如下:①摇头固视:指导患者以垂直或水平方向摇动头部,这一过程中患者眼部需要注视正中的视靶做头眼相反方向运动。②交替固视:为患者构建两个静止且固定的视靶,指导患者在两视靶间进行垂直或水平方向的转头运动,随之交替动作,需保持眼睛注视两视靶,眼部与头部方向保持一致。③分离固视:同样为患者构建两个静止且固定的视靶,指导患者先将头部与眼部对准其中一个视靶,此时保持头部不动,眼部缓缓转向另一视靶,保持头眼所朝方向相反;当眼部看清另一视靶后,此时以一个较快的速度转动头部,保持头眼所朝方向相同,这一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视靶清晰。④反向固视:由医务人员手持视靶行垂直或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指导患者注视视靶移动,同时指导患者头部朝视靶移动的相反位置运动。上述固视训练依次进行,2分钟/次,训练以尽可能快速完成为宜[8]。

2 习服训练

该前庭康复训练模式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将患者置于外界的刺激环境中,利用外界环境干预,实现降低前庭系统相关刺激症状的治疗目的[9]。在开展习服训练的过程中,训练指导医师应当依照患者引起症状的环境或特定运动来设置习服训练方法,开展习服训练时,指导患者进行多次视觉与姿势运动,以实现对轻中度症状的刺激目的。随之患者在刺激环境中一定时间内的反复暴露,系统性运动会令症状随之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降低[10-11]。当下最常见的习服训练方法主要包含视动刺激与虚拟现实训练刺激等,以上两种刺激方案主要是经由调整刺激的大小、颜色、方向等参数,为患者带来程度不一的刺激体验,上述康复训练适合高敏感性、视觉性反应。

3 敏感环境及动态条件下的平衡与步态训练

该前庭康复训练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提升使用视觉或本体感觉,实现对前庭功能障碍的替代治疗。平衡训练包含输入本体感觉(如软垫或移动表面)与改变视觉(如视力转移、分散)的条件下维持平衡状态,同时可在患者耐受情况下适当提升难度。在改变支撑基础的前提下开展上述治疗,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站立时的重心,进而提升患者平衡能力与重心控制能力。平衡与步态训练主要内容在于运动状态下诸如转弯、扭头等头部运动的穿插,或设立相应目标,指导患者在移动过程中完成目标,实现训练目的。近几年部分前庭康复装置被逐渐运用至该康复训练中,常见有虚拟现实系统的加入等,可经虚拟现实系统辅助进行康复训练,既能为患者营造更具挑战性的康复环境,同时又能保证训练的安全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康复训练方法[12-13]。

4 活动耐力训练

如有氧运动等,对于外周前庭功能异常者,可以限制其机体活动,从而降低症状发生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感觉增强技术被开发,并逐渐应用至单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前庭康复训练中,常见有电触觉刺激[14]、前庭电刺激[15]等方法。高新技术的推广,使得患者前庭康复训练进入新的阶段,但有关其应用前景的探索还需进一步深入。

5 小结

针对单侧前庭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科学的康复训练,被临床证实为有效且无创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积极的现实意义。科学探索前庭康复治疗机制与执行方法,能够改善康复治疗的可行性,提升其医疗价值。针对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康复训练,现阶段仍存在一定局限,主要体现在临床督促力量长效性的缺失,部分医师未建立健全的随访机制,患者无法得到临床长效的监督与指导,可能存在治疗反馈力不佳、训练方式变形、出错等问题。对此笔者提议,还需积极构建健全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延续性指导机制,联合患者所在社区医疗机构,定期开展相应康复训练指导工作,以进一步规范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前庭康复训练内容,更快而优地改善患者各类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婷,邢娟丽,程子君,等.视频头脉冲试验在评价前庭康复治疗前庭神经炎疗效的应用[J].北京医学,2019,41(9):785-787.

[2]苗梦双,耿曼英,王蕾,等.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5):1657-1661.

[3]王密,卢伟.前庭康复治疗对平衡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3):230-233.

[4]孔正,单希征,王恩彤,等.太极拳锻炼对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治疗的效果[J].北京医学,2019,41(9):801-803.

[5]王暖,耿德勤,周昊,等.SRM-Ⅳ前庭功能诊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6,24(6):635-640.

[6]王庆林,郭向东,姚卫杰,等.难治性眩晕患者前庭康复效果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3):5749-5752.

[7]严钢莉,李朝武,聂海岭,等.外周性前庭康复治疗前庭神经元炎的疗效评估[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9):472-473.

[8]曹春婷,李琪,刘媛媛,等.头-眼运动训练视频在前庭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7,24(5):245-247.

[9]黃小良,陈超云,林丽卿,等.倍他司汀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评价[J].心理月刊,2019,14(24):37-38.

[10]王赫,孙元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应用Brandt-Daroff习服训练联合手法复位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9,21(9):71-73.020.

[11]马爱金.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9):50-52.

[12]李瑞香,戢小军,高修明,等.前庭康复治疗在中枢性眩晕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6):675-678.

[13]陈瑛,赵忠新,庄建华,等.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5):61-63.

[14]贺凯,于鹏,赵亮,等.电触觉皮肤机理仿真与刺激模式量化评估[J].仪器仪表学报,2016,37(4):920-930.

[15]周波,杨皖菁,王勇,等.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11):81-84.

猜你喜欢

进展
金融稳定立法的关键进展与完善建议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试分析党校学历教育的新进展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渗漏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浅议现代钻井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