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资供给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20-10-14许传升
许传升
摘要:应急物资的供给涉及需求分析、生产能力、运输、分发、公众沟通等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供给缺失。本文结合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物资供给,分析了上述重要环节中暴露的问题,并就解决办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应急物资;供给;问题分析
2020年1月,源自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向全国蔓延。在这次全国性的防疫行动中,防护服、口罩、护目镜、手持测温仪、消毒药品等应急物资供给相继出现了很多问题,供给非常紧张,在有些区域甚至严重不足。本文结合这次防疫行动中应急物资供给的实际问题,在需求分析、生产能力、运输、分发、公众沟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就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出了建议。消防应急救援中可能出现的特大型火灾扑救、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的救援,亦有可能出现类似的应急物资供给问题,希望本文的探析能对解决这类问题有所裨益。
一、基本情况介绍
2019年12月下旬,在湖北武汉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12月31日,武汉市政府公告称,共发现27例病例,其中7例严重,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消息:“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不能断定是网上传言的SARS病毒。”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去武汉考察过后,接受电视采访,全国开始对疫情引起重视。其后,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1月23日凌晨发布消息: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自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疫情防治在全国迅速引起高度重视,各种防控措施纷纷出台。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应急物资的供给问题非常突出。口罩是一线医疗救护人员、各行业疫情防控人员和普通民众的基本防护装备。据工信部统计,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最大日产能达2000多万只,年产量占全球约50%。即便如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袭后,从医院到民间,口罩都异常紧俏。据分析,部分医用物资短缺,与疫情期间需求猛增,部分民众过度防护、医院日常储备不足、生产企业春节停工等因素有关。从需求端看,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疫情期间,普通人要进行合理的自我保护,例如口罩人人都要用,需求量大增。此外,一些人抢购N95口罩,存在大量囤积和过度防护现象,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由于医用物资匮乏,广东、四川、河南、安徽、湖南、上海、重庆等省市的多家医院纷纷进行自救,公开接受社会捐赠。比较典型的是,武汉协和医院曾两次发出社会求援信息,寻找社会爱心捐赠含护目镜、防护服、医用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物资。
二、应急物资供给暴露的突出问题
从疫情防控的实践来看,以口罩为例,需求量极大和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出现了大理市强行征用重庆、黄石等地采购的口罩的问题;多地参与疫情防控的人员,只能一个口罩反复使用;相当数量的群众无口罩可用,多地出现口罩抢购潮。普通民众因没有口罩可用,对红会等部门发放不公平、不及时,售卖伪劣口罩和临时涨价现象议论纷纷。总的来看,应急物资供给暴露的问题可分述如下:
(一)需求分析不够及时、准确。在疫情初期,核心区的决策者未能快速进行需求分析(或有其他原因),导致对此类物资最为急需的医院纷纷自发进行物资采购,在采购不得的情况下,又通过多种渠道发送求援信息,呼吁社会帮助解决。随着疫情的扩散蔓延,疫情核心区政府和其他区域政府陆续成立了物资统筹组织,此时的需求分析仍然主要围绕医院和部分急需部门,物资数量和规格型号依据各医院自行提报的需求酌情确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其他部门、单位和社会大众的短期需求分析和长期预测性需求分析均未有效开展,对需求数据掌握不够。
(二)生产产能不足。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放假前后,生产企业基本停工、工人放假,因此产能严重不足。以口罩为例,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全国日产口罩最大产能为2000万个,节日期间虽紧急召回工人加班生产,产能在一段时间内仍不足600万个。产能的问题除表现在生产企业外,配套的企业如原料供应、包装等,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到位。
(三)运输、分发不能令人满意。生产企业生产完成后,应急物资需要通过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个运输环节运送,涉及装卸、检查、核对、记录、入库、公示等多个步骤,要动用人力、运输工具。疫情前期出现的物资管理混乱、发放不公平、分发效率低等问题均有媒体质疑和报道,比如媒体对武汉红十字会的质疑和批评。
(四)公众沟通不够有效。疫情发生时,各类消息纷繁出现,公众急需官方发布,涉及应急物资的内容,比如缺口多少、哪些地方缺少、产能多少、物资分发、使用情况、注意事项、倡导建议等,均应高效发布,像疫情患者数据一样及时可查(或24小时可查),但上述发布不够及时、发布比较笼统,甚至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混乱。比如前期专家发布所有人要戴口罩,戴口罩不能超过4個小时,超过必须更换;后期又宣传可反复使用。
(五)其他问题。比较突出的有抢购问题,有售卖伪劣产品的问题,有抬高市场价格售卖的问题,有售卖后迟迟不发货的问题,有废旧物资回收的问题,有生产合同无法执行(被国家征用产品,从而导致不能正常履行之前对其他客户的签约合同)的问题,有应急物资供给过程中费用问题等。
三、解决办法探析
(一)建立应急物资统筹领导组织机构和相应机制。从危机应对的范围确定机构的级别和架构,组织机构内部由相关党政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工信、卫健、交通、公安、军队、市场监管、宣传等部门和组织相关人员为成员,并成立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需求分析、生产、运送、保管、发放、公众沟通等系列工作,机构的各成员均应制订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在应急物资供求矛盾突出时,应立即实施国家统一计划管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紧急机制。组织机构各工作组的人员、经费、工具应给予充分保障,在具体执行时充分考虑各层级(国家、省、市、县、乡镇、社区)执行人员的数量、管理、保障机制,将应急物资供给列入响应预案。
(二)做好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前提,也是决定后续一系列举措的基础。需求分析要充分考虑分析范围、分析对象、分析时段,物资需求预测包括物资种类和物资数量的预测两个方面。首先对人员分类,进行防护等级的划分,确定每一级防护物资的类型。另外,根据每一类人员的数量,每一类型防护物资的更换频次和疫情可能的蔓延范围、持续时间预测数量。以武汉市所需口罩为例,首先,主要分析全市范围内医院每天需要的口罩数量(至少要等于医生护士的数量);其次,则要分析其他部门、单位参与疫情防控人员口罩需求数量(每天至少1个起算);最后,要分析全市市民每天需要的口罩数量(要求市民出门必须戴口罩,则要测算市民出门人数)。
(三)使产能尽可能满足需求。根据需求分析的数据,统一调控产能。应急物资统筹领导组织机构要及时决策,下达针对生产企业的国家分配产能要求,生产企业当地相关部门要保障生产所需的人工、经费、水电等,要配套生产原材料、包装材料,要协调解决之前合同出现的问题,对生产企业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人员轮换问题、生产设备问题等,均应考虑相应的保障和解决方案。对产能远远不足、不能靠国际贸易等其他措施来加以解决时,应考虑增加产能,直接动用军工、其他大型生产企业转产、新上生产项目等方式,加快临时产能建设。
(四)使用专业组织解决运送、保管、分发问题。我国有强大的物流业基础,在应急情况下,应急物资统筹领导组织机构可征用(补偿,发包)大型物流企业(至少要借用其部分专业骨干人员)参与此项工作,并用计划命令方式,调度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力量,协调快速办理运送手续。直接征用物资集散地大型体育场馆或学校、大型物资仓库,由物流企业负责建设分类、出入库、存放、标记、统计分析等一系列信息化支撑的流程,根据需求指令快速做好物资进出管理。
(五)充分展开公众沟通,满足知情权。应急物资需求、生产、运送发放等相关数据,和疫情患者数据一样,应有专门平台随时发布,便于知情和监督;根据应急物资的需求满足情况,及時发布信息,引导全社会理性对待物资,避免抢购、囤积,无关人员或关联度较小人员尽可能避免占用应急物资资源,或错时使用。
(六)履行职责,解决好其他问题。建设投诉举报渠道,对生产销售假劣应急物资的,由公安、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打击;对过高涨价的,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处理;对需求难以平衡、一些特殊急迫需求的,由应急物资统筹领导组织机构给予协调和采取临时性措施。
应急物资的供给是一项非常复杂具体的事情。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需要引入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员,需要建设信息化平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主要问题和大多数问题,使供给能够基本满足需求。
作为消防救援部门,在灭大火(如古雷火灾)、救大灾(如参与汶川地震救援)时,均遇到过应急物资供给问题。因此,建议充分研究此次疫情中应急物资供给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对物资需求分析、生产能力、运送和分发等环节进行提前熟悉和研判,研发数字化工作平台,建立物资联动保障机制,在恶仗大仗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做到有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