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2020-10-14江跃
江跃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成为现阶段构建崭新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解决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解决问题中构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质疑探究,同时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5C-0107-02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在新课改下,“解决问题”逐渐代替了以往的“应用题”,并逐渐渗透到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个数学知识版块中,承担着数学思想理解、法则推导、解题思路构建、性质理解与应用等教学内容,相比于应用题,更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将解决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思想与角度去发现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但从传统“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求解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套路模式,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有用的信息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再加之,教师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存在看不懂文字表述、找不着思路、不会解题等问题。因此,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效率,就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从而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与创新思想,推进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
具备问题意识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为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给予学生问题意识萌发所需的阳光、土壤与水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敢想、敢说、敢做,从而促使其问题意识不断生根发芽,并最终开花结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池塘里的鸭有20只,鹅有30只。”然后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刚开始,受到简单思维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提出了:“池塘里的鸭与鹅一共有多少只?”“池塘里的鸭比鹅少多少只?”对于这些答案,笔者及时给予了肯定,但同时也鼓励学生继续思考,接着有的学生提出了:“池塘里鸭只数是鹅只数的几分之几?”“池塘里的鸭是20只,是鹅的,鹅有多少只?”“池塘里有30只鹅,鸭的只数比鹅少,鸭有多少只?”全班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并先后提出了二十几个问题,在这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如此强烈,我们怎么不能鼓励、不好好把握呢?
(二)鼓励质疑,发现问题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质疑,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解决问题》时,当笔者在示范将圆柱模型沿高线剪开后得到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一定要沿高线剪开呢,沿斜线剪开不行吗?”对于这位学生提出的想法,笔者给予及时鼓励,但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玩一玩、量一量、剪一剪,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果,沿着斜线剪开得到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又可以拼接成为长方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的质疑给予了肯定,鼓励他们要敢于提出问题。
二、重视策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一)自主探究,认真审题
在小学生求解“解决问题”这类题型时,审题不清是导致学生结果错误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认真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加以引导,帮助其认真审题,厘清数量关系,拟定正确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增强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解《倍数解决问题》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家有三个孩子,小明、弟弟和妹妹,一天妈妈买回糖果,但由于糖果数量不够,小明是哥哥,而弟弟正在换牙,所以,妹妹最多可以分到6颗,弟弟是妹妹的一半,小明则是弟弟的三分之一,那么妈妈一共买了多少颗糖?”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因此,笔者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并要求他们在读题的过程中,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草稿纸上列出来,在厘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求解,在讨论结束后,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读题与分析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下认真审题、读懂题意、理清关系,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正确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适当点拨,启迪思路
在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给予学生适当点拨,启迪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时间计算解决问题》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014年下学期是9月1日开学,并于2015年的1月30日放寒假,那么这个学期一共有多少天?由于时间的计算涉及到年月日、时分秒,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这是学习的重难点。那么,在遇到这类题目时我们该如何进行思考呢?笔者借助图示法,首先引导学生用一条竖线表示一天,让学生意识到计算的时间,是以天为单位的。那么,开学第一天9月1日,是否算一天呢?从开学到放寒假中间经历了几个月呢?学习期中的每个月又是多少天呢?这样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在共同思考的情况下,给出解决此類问题的常用方法,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注重差异,分层合作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班级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情和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采用分层授课,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按照优秀生带动后进生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形成良性的竞争与循环,这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非常有益。
比如,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优秀生,具有较强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第二层为中等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第三层为后进生,数学基本能力较差。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组,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探究任务。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笔者在课堂训练时设计了分层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能力水平和要求完成,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对于优秀生应在完成基础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选做题,当然,对于这类题型,中等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做。这样既有利于尊重学生差异,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效率。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中建立自主式探究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突破,是使师生、生生关系趋向和谐、平等的重要途径,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数学思维,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推动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雪来. 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下旬),2014,(1).
[2]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姜春玲,崔学英. 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