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方法 让经典发出灿烂的光辉
2020-10-14罗忠福
罗忠福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崇高的美学价值。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切合新课标要求的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学、会用,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努力下发出其灿烂的光辉!
关键词 激趣;教学;课堂;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崇高的美学价值。指导学生学习优秀文言文作品,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体会民族精神内涵,吸收民族聪明才智,从中领会并传承民族优良传统。
一、明確目的,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教师如果不能善于把握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实践证明:明确学习目的是唤起、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结晶,学习文言文,既能提高知识水平,也能拓宽文化视野,还能提升个人素养。明确了目标,学生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目标越是明确,学生越是有强烈的认知动机与需求,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激趣引领,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笔者始终坚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教师要用多种办法去刺激学生大脑,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高高兴兴地去阅读它。教师采用有幽默风趣味的语言导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要学生学”转变成为“学生主动要学”。如教学《桃花源记》前,先给学生讲“世外桃源”的故事,也可讲讲“乌托邦”“马克思共产主义”等学说,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努力寻找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缩小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认知和情感表达的距离,用心去解读文章,还要在读中领悟、体验、分析,由此强化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然后满怀热情地去品味它,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灵活多样,抓住学生体验的兴奋点
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繁重,文言文本身又很枯燥,如果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法,单调又呆板,学生接受不到人文熏陶,反而会有厌恶情绪学生就不会有太多兴趣;抑或在课堂上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模式教学,学生稍不集中注意力,听课时就会有“鸭子听雷公”——一片茫然的感觉,这样课堂就索然无味了。因此教学需要的是手段多样化,要努力拓宽学生视野,大力拓展学习空间,让课堂教学丰富起来,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将音频、视频、图片、动画、漫画、表演、辩论等媒介带入课堂,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播放一段音乐,能缓解疲劳,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促进深层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举行故事会、辩论赛、编演课本剧等。如此“学有所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课堂上学生就会动起来、兴奋起来,教学效果也好起来了,这样的课堂正是教师所期望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没有文言基础和良好的语言环境,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只靠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当在抓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领悟文言文学习趣味的同时,给学生适当推荐一部分篇幅较短小、内容稍浅显的课外读物,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五、举一反三,指导学生触类能够旁通
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要注意对已学知识点和课文的反刍,设计不同的问题或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对课文的某种句式或是对某个字词进行横向或纵向联系,以加深理解。如倒装句式、使动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经过多次反复提问或练习,加深印象,使学生脑海里能时常闪现这些学过的内容,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六、正确发问与评价,促进学生深入地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还是评价者,应当在课堂教和学的活动中,灵活巧妙地设疑,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对问题的提出要有个度,所提出的问题应是一环扣一环,有意将一般的问题引向深入,将分散的问题引向集中,确保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引导讨论时,教师也要做到尽可能深入与集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对思考与解答方向正确、答题语言组织顺畅的同学要及时予以下面评价和鼓励,以促进其更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还应多思考、探索、总结,找出切合新课标要求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努力下发出其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瑞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技巧初探[J].学周刊,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