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分析如何激发小学生探究识字学习兴趣
2020-10-14许洁
许洁
摘 要 小学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奠基石,而读写能力的根本便是识字。识字教学也是启蒙教育的必要手段。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不识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识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字才能遣词造句,进而谋篇。而在识字教学中,无论是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还是当前所采用的通过分析汉字的字理以达到提高识字效率的字理识字法,都涉及到汉字结构问题,因此,汉字结构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是广为应用,但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运用到的汉字结构理论与一般理论或者存在一定的差距,或者有矛盾之处,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
关键词 识字教学;汉字;结构理论;字理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儿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汉字是记录和传达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学习这一套完整的文字符号。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是识字单元,一别以往人教版开篇拼音教学,这足以说明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也是启蒙教育的必要手段,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它与儿童的认识活动密切联系。
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遵循以下规律。
一、字理分析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汉字教学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独体字是儿童最先接触到的汉字,独体字一般包括象形字和指事字,然后再是合体字,也就是会意字、形声字等,所以运用字理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先独体后合体,先象形、指事字后会意、形声字。如先教“日”和“月”,再教“明”就水到渠成了。
二、字理分析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一)重视形象思维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而小学阶段基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发展,但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儿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不少已经十分抽象,看上去仅是点点画画。字理识字教学法主张将汉字的构形理论直观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加深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插图进行教学,如日、月、水、火,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插图和象形字,讲这些字原来和实物一样,利于掌握字形字义;也可以联系实物,比如一位山区教师,指着窗外蜿蜒起伏的“山”让学生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想象,然后叫儿童对照书上的“山、石、土、田”四个字,看哪个字像山,儿童很快就能找到“山”字;还可以对照笔画,联想实物形体,如教完“鸟”,启发学生联想鸟的形体,“丿”像鸟的嘴,中间的橫折钩加一点就相当于鸟的头和眼睛,“”是鸟的身体,“一”像鸟的脚。
(二)增加意义识记
儿童的机械识记能力很强,他们固然可以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牢记汉字,但是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汉字,就能更好地掌握汉字了。字理识字法提倡深入挖掘汉字的根源,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汉字的形、音、义的关系。如在教“从、众、休”等字时,教师就要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进行讲解,即后面跟着一个人为“从”,三人为“众”,一个人靠树上为休息的“休”字。通过对汉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讲解,学生不仅能很快读出字音,还能理解字义,运用时不会混淆字形。这种教法符合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的规律,使学生经过比较、辨析、归类,掌握识字的基本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引导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知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识字教学中也存在着知识的迁移。
因此,在字理识字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字以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会意字、形声字的学习中,推及它们的字理。用它们表义时,多与其本义有关;表音时,大多能从这个基本字的读音上得到提示。这样,就能既快又好地学习汉字。这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这篇课文的生字都是由以前学过的字组成的,比如,日和月组成明,鱼和羊组成鲜,这时候就可以运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进行教学了。
因此,现阶段的语文老师需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要丰富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识字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正确地拆解汉字,科学地讲解字理,同时,倡导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总之,识字有法,但无定法,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识字,前提是一定要遵循汉字结构理论,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艳.汉字结构理论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08.
[2]刘宏申.汉字字形结构的几个统计特征[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