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20-10-14成丽侠
成丽侠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渐被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将系统分析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原则,并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化;初中语文;应用研究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而言,信息化教学不仅可以构建教学情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促進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若初中语文教师盲目运用信息化开展教学,那么则无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还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需要加强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一、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原则
(一)适量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不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也不能冷落拒绝,应客观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设备多向学生展示说明文的逻辑性及说明方法上,而不宜过多播放视频资料。又如在教学诗歌及散文时,课堂教学重难点在于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应通过信息技术呈现关键字句,而不应过多介绍作者背景。只有初中语文教师把握使用量,才可以真正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二)适时性原则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必须遵循适时性原则,否则会影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当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问题后,不可立即给出问题的答案,而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若马上给答案,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有效的刺激,长久这样便会产生依赖心理。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时应合理分配时间,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各个教学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信息化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辅助方式。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初中语文教师无法对信息化教学产生正确的认识,仍然会存在许多弊端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满足学生语文发展的需求。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理清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任何教学手段都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因此切不可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研究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而应合理分配专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这样才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科学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避免出现盲目应用的现象。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新课导入,通过音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度”,避免将过多地经历放在情境构建上,而忽视了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则可以节选苏州园林精彩视频片段,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课的开始阶段能够初步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魅力,让学生能够带着好奇心探究课文,进一步探寻苏州园林的美。除了阅读教学应用外,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写作情境。例如,教师布置“秋景”为主题的作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典型秋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写作。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写作素材,如时事新闻、国内外热点资料等,引导学生整理素材并积极进行创作。在写作评价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一起随机抽取作文进行批改,通过电子白板的投影功能进行观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认知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共性问题。
(三)适度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语文之美
现阶段,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存在滥用信息化教学的现象,进而导致课堂缺失语文美感。初中语文中的许多内容需要学生仔细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认识到意境之美与人文之美。例如,在教学《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而不应过多利用视频及图片向学生介绍诗歌的意境。学生通过对诗人背景的了解,在阅读时也能够逐渐感受到当时的情境,进而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理解诗人当时的心理情感。若初中语文教师直接展示诗歌的意境,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会破坏诗歌原有的美感。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对于初中语文课堂而言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应系统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鱻华.信息化教学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创新探究[J].考试周刊,2018(46):60.
[2]方樱洁.微课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16(7):88.
[3]王莉.探究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微课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问题[J].戏剧之家,2018(2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