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国内思辨能力研究综述

2020-10-14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外语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 650500)

引言

最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思辨能力展开了丰富多样的研究。徐锦芬指出西方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1]文秋芳也指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2]韩少杰提出美国政府为美国大学确定的一个总目标就是要优先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张梅提出批判性思维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的核心教育理念。[4]孙有中提出思辨能力培养是整个高等教育的终极核心目标之一。[5]

一 国内思辨能力研究现状

从主题、发表年度、研究层次、机构、作者及基金等六个方面进行统计,并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出国内思辨能力研究现状。

(一)主题

图1 国内思辨能力研究现状

我们利用“思辩能力”作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后发现,1988—2018年三十年期间一共有39个主题。其中:2039篇论文关于思辩能力,329篇关于思辩能力培养,225篇关于英语专业学生,167篇关于大学英语教学,165篇关于英语专业,125篇关于大学英语,120篇关于英语教学,占总数最多的六个主题中,有四个都和英语有关。

(二)发表年度

图2 三十年间思辨能力论文数

1988年至今每年思辩能力研究论文逐年增长,从1988年的1篇增长到2018年的379篇,这一增长速度不可思议。1988-2005年期间,除了2004年发表15篇外,其余16年每年发表论文有10篇以下,2006-2011年这五年中每年发表论文低于100篇,2012-2013年两年均突破100篇,2014年超过200篇,2015-2018年均超过300篇。

(三)研究层次

图3 思辨能力研究层次

从研究层次来看,基础研究(社科)1143篇,占总数55%;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392篇,占总数的19%;高等教育177篇,占总数的9%;行业指导(社科)170篇,占总数的8%;政策研究(社科)51篇,占总数的2%;职业指导(社科)34篇,占总数2%;工程技术(自科)31篇,占总数1%。目前研究中超过一半均为社科基础研究。

(四)作者

文秋芳是影响深远的代表性作者,以至于在39项思辨能力研究主题中有一项就是文秋芳。文秋芳为第一作者发表思辨能力研究论文有8篇,2010年发表的《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辩能力的对比研究》被下载次数多达9965,被引用次数也有382次。2009年发表的《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辩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被下载也达9224次,被引用次数高达745次。2010年发表的另外两篇相关论文被下载次数均超过5000次,被引用次数也超过150次。孙有中2011年发表的关于思辩能力培养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论文截至目前被下载7378次,被引用次数多达575次。发表相关论文数量最多的王建卿,事实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仅有5篇,2011年发表的两篇论文被下载次数分别是3518和2867次,然而被引用次数仅为31和42次。文秋芳的合作者,除王建卿外,刘艳萍、赵彩然和王海妹等也随同发表了五篇以上思辩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均有较高的引用率和下载次数。

(五)机构

图4 研究机构发表思辨能力论文数

研究机构中,外语院校和师范院校是主力军。北京外国语大学以43篇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8篇,西安外国语大学9篇,上海外国语大学8篇。其次是师范院校做出巨大贡献,忻州师范学院17篇、北京师范大学15篇、湖南师范大学14片、广西师范大学12篇、南京师范大学9篇、闽南师范大学9篇、浙江师范大学9篇、首都师范大学8篇、杭州师范大学8篇、东北师范大学8篇、华东师范大学7篇、牡丹江师范学院7篇,12所师范院校共有123篇。

(六)基金

图5 思辨能力研究的基金分布

总体来看,思辩能力研究有充足的基金保障,国家层面基金项目有四大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28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有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层面基金项目有2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湖南和江苏分别为6项,陕西5项,湖北、湖南省、海南和浙江各为4项,四川3项,吉林、甘肃、山西、河南和河北各为1项。

二 国内思辨能力研究特点及局限性

(一)研究早期主题多样,但后期以英语教学研究为主

根据CNKI数据库,国内思辨能力研究其涉及39个不同主题,其中11个主题明确与英语有关,主要是外语专业和外语教学;英语教学、英语学习、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教学;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教学,还有大学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其中有5个主题和思辨能力有关,思辨能力的论文数量最多,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思辨缺席、思维能力等次之。教学有关主题涉及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分科教学法、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学习者方面有英语专业学生、中学生、中小学生。

细观1988-2018年以思辨能力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正序(1988-2003年)前50篇论文,就容易发现早期的思辨能力研究内容整体来说,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中医教学(叶庆莲1988),图书分类(刘蕙1991),课堂提问(吴树仁1993),小学作文教学(靳朝忠1993),有外语(钱坤强1996、黄源深1998、陈宣2004),有数学教学(陈爱江1999),语文教学(姜志信1994、杨芙蓉1995、邵长琛1997,赖力行2001、罗萍2002;徐俭2003);有奥林匹克数学教学(章建跃1995),有思想政治课(柯福强、乐韵1999),医学生素质教育(虞介昌1998、陆树程1998),妇产科医学(蔡惠萍1998),新闻教学(蔡惠福2001、陈龙),生物(李铁臣2000),历史(王柏英2002),日语(宛金章2000),物理(刘雅洁2003),哲学(王亚玲2003),公安院校法学教学(杨玉海2003),写作(李福燕2001),英语(彭青龙2000、王守仁2001、韩敏中2001、王娟2002、展素贤2002、刘爱英2003、沈玲2003)。粗略的20个主题分类中,仅有2个涉及到英语。

再细观1988-2018年以思辨能力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倒序(2018-1988)前50篇论文,就清楚地发现这50篇论文都发表于2018年,主题是:大学英语(王静、王婷、曾美婷、陈映红、李婷婷、张恬),作文教学(高玉芳),综合英语教学(徐曼、尹姬、董洋萍),英语阅读教学(施姚飞、邓琳超、何俊),初中物理教学(杜海林),英语学术写作教学(濮实、李莉文、付莹、肖靖),语文学习(王牧玲、陆季红),英语教学(李蹊、禢倩映),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丁燕、张燕琴),品德教学(沈洪华、申春霞),教学模式(梁桂芳、季晓燕、付爱玲、石梁、梁婷),基础英语教学(曹燕琴),外语课程建设(王文轩),外语英语专业学生(王文庆、陈知武、俞弘),大学通识课(乌云高娃),跨文化(李锐、周宁),蒙古语教学(吴海山)。粗略的17个主题划分中,有10个主题是关于英语的,相关的论文数量也最多。

根据以上鲜明的数字差异,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总结出国内现存思辨能力研究早期的研究主题丰富多样,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英语学科所占比例极小,而后期的研究则绝大多数被英语教学以压倒性之势占据,其他学科和领域呈现出论文发表较少以及发表期刊影响力低的势单力薄之态。

(二)研究起步与国外趋向同步,但研究发展较缓慢

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一直重视对思辨能力的研究,“1987年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的 ‘特尔斐’项目组经过两年系统研究,构建了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6]2006年,在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基础上,美国又提出了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研究成果呈现出质的飞跃。国内思辨能力研究始于广西中医学院叶庆莲应用《五行》电教片进行教学后的感想,首次提出电视教学片对启发学生思辨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方面的积极影响。[7]中西方研究起步趋向于同步,但国外研究从一开始就是理性客观的,而且是跨学科或者多学科的,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学和商学。而国内早期研究却是主观感性、感想。直到2009年,文秋芳才在西方学界思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层级理论模型,开启了国内思辨能力实证研究的生活。[2]

国内思辨能力研究虽然不比国外晚,但早期成果并不多。1988年到2005年共17年期间,除了2004年发表了15篇论文外,其余16年每年发表的论文均在10篇以下。历经24年,一直到2012年论文发表篇数才超过150篇,2014年超过250篇,2015年超过300篇,2017年达到了390篇。由于思辨能力的多角度深层次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7年内。早期不仅成果不多,研究的整体质量也差强人意。文秋芳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有明显差异,其差距不在理念上,主要在行动上……遗憾的是,我国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更无系统的实证研究结果可用于直到教学实践。”[8]黄源深首次撰文探讨了“思辨缺席”并呼吁外语界对思辨缺席问题引起重视。[9]黄源深再次撰文谈论“思辨缺席”,提出“11年过去了,文中提到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今天的外语师生,情况似乎没有多大改观。”[10]

(三)外语院校和师范院校外语院系是研究主力军,中小学等早期教育被边缘化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语界对思辨能力的研究最早由钱坤强讨论外语习得与思辨能力的关系,[11]接着黄源深提出了外语专业学生和教师的“思辨缺席”。黄源深描述非常生动形象,引起了一大批外语界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他们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坐实了外语界师生思辨缺席的特点。在此前提下,国内英语教育者把英语专业学科自身特点以及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结合起来,不断地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多角度深入探讨有效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国内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四所外语院校共发表思辨能力相关论文78篇,12所师范院校共发表相关论文123篇。北京外国语大学集中研究思辨能力的学者主要有:文秋芳、孙有中、胡文仲、李莉文、林岩、金利民、濮实、张伶俐、杨莉芳等,其中引用率和影响率最高的是文秋芳和孙有中。最近7年(2011-2018年)国内关于思辨能力研究的论文几乎都有引用到文秋芳和孙有中的观点。文秋芳开启了国内思辨能力实证研究的先河,国内大多学者都纷纷引用和论证了文秋芳的研究成果。孙有中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层面研究思辨能力,得到了国内大多学者的积极响应。

国内各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师资的摇篮,师范院校的广大教育者尤其是英语教育者都意识到培养学生(未来教师)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最早提出外语系学生和老师患有“思辩缺席症”的学者是华东师范大学黄源深,金衡山同样是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文秋芳一起合作发文较多的王建卿是山西忻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李正栓是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尹姬是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瑛是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范能维是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于金明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外语院校和师范院校外语院系成为思辨能力研究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却被大大边缘化。这里所谓的被边缘化首先体现在论文发表数量方面,其次是论文发表的刊物方面。

三 国内思辨能力研究展望

黄源深于1998年和2010年都分别强调外语专业的“思辨缺席症”,外语界学者就产生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低于文科生和理科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国内学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研究者似乎都默默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认为中国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弱于西方国家的学生,二是认为中国大学生中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弱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国内大多论文都是基于这两个共识展开的。根据文秋芳两次大规模的实证研究结果,无论是思辨技能还是思辨倾向方面,外语专业学生并不逊色于文科生和理工生。[12]

国内学者强调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不同的课程如口语教学、演讲与辩论、精度泛读教学、写作、英美文学以及阅读等课程中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研究者不应该只探讨分科教学,应承认意识到教育的综合完整性。

研究者应该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四个层面展开丰富多样研究。具体地说,应关注教师思辨能力培养和测试,无思辨能力和无思辨意识的教师很难主动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哪怕勉强行之,率果甚微。目前对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方面,因而应加强关注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学龄儿童的思辨能力。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借此契机,借鉴国外优秀教材,不妨研究适合国内学生实际情况,以促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材编写,以便提供保障。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四届年会上作为重要嘉宾发表了演说,指出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并强调思辨是创新的前提。他用自己两个女儿在美国接受的教育来实证美国教育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其二是科学方法的训练。” “大中小学培养出来的人,首先,要有更强的思辨能力,而不只是为考试而学习;其次,他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的专业、追求自己的兴趣。”[1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应该是一场从下而上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小开始。高瑛和许莹等研究中也指出:“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但可以培养;其培养应关注文化差异和学科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本土化和学科化的研究。”[14]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外语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