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线路变迁与历史启迪
2020-10-14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20)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撰写的《中国》一书中,即连接中国到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甚至印度之间的道路。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又将“丝绸之路”的概念延伸至西亚和地中海沿岸。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商路,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兴盛的重要特征。兴起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间,繁荣于公元六世纪至公元十世纪。在古代多条“丝绸之路”①中,最重要的当属陆上“丝绸之路”了。陆上“丝绸之路”全长6440千米,在不同历史时期,其线路和走向都有所变更,但“丝绸之路”甘肃段特别是河西走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是各个时期连接中国和西方文明的必经路段。本文着重阐述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线路变迁,以及历史经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迪。
一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开辟前甘肃道路的状况
先秦时期,最早与甘肃道路有关的事件是周穆王西巡。据考,周穆王由宗周(今西安一带)出发,先沿渭水西行,再沿泾水西北行,经焉居(今甘肃庆阳、宁县一带),过六盘山、渡黄河进入禺知之平②,后经居延海(今内蒙额济纳旗黑河下游终端湖)西南行,由罗布泊(在今新疆境内)到达西域诸地。
秦始皇统一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将第一次巡游的目的地选在了陇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1]241这次出巡的线路大体是:“从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向西北行进,穿越子午岭(今陕、甘两省边界)进入今甘肃境内,继而再经合水、宁县、泾川、秦安沿渭水过冀县(甘谷)、陇西、渭源而达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再自狄道经榆中,沿秦长城过今定西、静宁,登鸡头山(在陇西,或说为崆峒山别名)达到北部郡治义渠(今庆阳东南),最后由义渠南行,经今镇原、平凉,过回中,回到咸阳。”[2]46这条巡行线路就是后来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东段的一部分。
秦朝时期,为防御北部地区匈奴南下劫掠还建立了直道。具体走向是:“从京都咸阳起,经云阳(今陕西淳化县西北)、沿子午岭向北由栒邑石门关(今陕西旬邑县境内)转向西北,进入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地区)境内的三嘉(今甘肃正宁县南),再由前马塬(今甘肃正宁县南)北上,穿过雕灵关(今甘肃宁县境内)、沮源关(今甘肃正宁县境内),经桂花园(今甘肃宁县境内)、兴隆关(今甘肃宁县境内)、午亭子(今甘肃合水县境内)至北郡治义渠(今甘肃庆阳东南),由义渠或今甘肃华池境内的寺沟腰岘进入陕西境内。”[2]49秦朝时期的直道不仅是连接京都咸阳到边塞重镇九原郡最便捷的边防大道,更是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
秦始皇第一次陇西巡行与秦直道的建立,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尤其是用时两年半,由30万大军修筑的秦直道,不仅是一条长达700多千米的军事通道,并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为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线路的历史变迁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按线路和走向可以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而甘肃处于陆上“丝绸之路”东段,是中原地区向西延伸和发展,连接中西交通的重要路段。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开通始于张骞的“凿空”③,管辖则始于汉武帝时期,直到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才逐渐失去其作用。
(一)汉时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开通
甘肃境内陆上“丝绸之路”全长约1700多千米,分为陇西和河西两段,其中陇西段较为复杂,又分为北、中、南三条路线。三条线路都从长安出发:“北线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北线是开通最早但里程最短的路线。中线开辟于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出陇关(大震关),翻越陇山,经张家川、陇城(今秦安北)、魏店、吉川、碧玉、通渭、定西、榆中,在金城(兰州西固)过黄河,再经令居(永登)越乌鞘岭到达武威。南线则出陇关、越陇山,在张家川马鹿向南行经清水,过上邽(今天水),沿渭河西行经冀县(今甘谷)、武山、襄武(今陇西)、渭源、狄道(今临洮),渡洮河,再经枹罕(今临夏)从永靖渡黄河出积石山,最后由乐都过祁连山,经天祝、古浪后到达武威。”[3]82陇西段三条线路会合武威后(见图1),进入河西段。
图1 “丝绸之路”过甘肃线路示意图 [3]
河西段地理环境决定了南北两山间形成了一条东西长约1000余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的天然平坦通道。河西段从武威过骊靬(今甘肃永昌县城西)、删丹(今甘肃山丹县城)、觻得(张掖西北)④、福禄(今甘肃酒泉市)⑤、嘉峪关、玉门(今甘肃省玉门市玉门镇)、敦煌(今敦煌西),最后由玉门关或阳关连接“丝绸之路”的中段。
汉时还有一条与河西道平行的“羌中道”,也能连通中原与西域。其从陇西郡治狄道西行至大夏(今甘肃广河县西北),渡离水(今黄河支流大夏河),至枹罕,继而北行至金城,再向西北行至允吾,过湟水溯水西行至破羌(今青海乐都县东南)、安夷(今青海乐都县西),抵达西都(今西宁)后经大斗拔谷出焉支山至删丹与河西道相接,这就是羌中道东段的河湟道。汉时“丝绸之路”已经形成,连通了中国和西域各国,成为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甘肃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隋唐时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繁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战争频繁,后期还出现了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导致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受阻,所以一直维持了汉朝时期陇西段的南线和河西段走向。直到隋唐时,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又一次达到了辉煌时期。
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走向与汉时略有不同。主要有关陇南道、关陇中道和关陇北道三条道路。其中关陇南道是主要通道,因经过陇关,也被称为陇关道,或秦州路,是“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路线。“关陇南道从陕西进入甘肃境内后下分水驿至清水、上邽(今甘肃天水),溯渭河西行经甘谷、陇西、渭源至狄道(今甘肃临洮),再出临州向西北,穿越沃干岭,过阿干河至金城(今兰州市),循逆水河谷(今永登庄浪河),最后越洪池岭(今乌鞘岭),即达姑臧(今武威)。关陇中道,自原州沿蔚茹水(即高平川,今清水河),北经石门关(即今黄绎堡),西行越六盘山北端,经河地(干盐池)至会宁(今甘肃靖远),由会宁关、渡黄河西至乌兰夫(为乌兰县治),西北经汉媪围(今甘肃景泰)至凉州姑臧。”[2]213关陇中道因经过萧关,故被称之为萧关道,也经过乌兰夫,亦称乌兰路,全长900余千米。关陇北道,是兴于张议潮起义后,讫于五代通往西域的主要线路,全长712.5千米,其中凉州东距灵武约500千米。丝路东段关陇南、中、北三道,皆汇集于姑臧(今武威),再经河西走廊西去。
唐时“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段是“丝绸之路”绿洲干道,自凉州治所姑臧进入河西走廊后,经天宝(今永昌)、删丹(今山丹)、甘州(今张掖)、再至肃州(今酒泉),西渡讨赖河,经玉门、疏勒河,到瓜州治所晋昌县(今甘肃安西),最后向西南渡党河至沙州治所敦煌,全长840千米。
(三)宋元时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变化
陆上“丝绸之路”经历了隋唐的繁荣后,至北宋时,基本沿用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关陇北道即灵州道,同西域诸国进行交流。由灵州青铜峡渡过黄河西去凉州有南、北二道,南线沿黄河北岸经今中卫县西至凉州,僧人、商贾多行走于这条道路。而北线要穿越腾格里沙漠方至凉州,西方的贡使多走此线,至凉州后即可循河西走廊而达西域。
北宋的灵州道后因被西夏控制,加之角厮啰的兴起,“丝绸之路”东段又形成了青唐道,并分为北线渭州道和南线秦州道。北线渭州道先兴起,但随着西夏势力继续扩张,在占据河西走廊后,北线渭州道被阻断了,“丝绸之路”的走向不得不向南移动,即形成了南线秦州道。此线由秦州(今甘肃天水地区),溯渭水西至陇西地区的古渭州,再西越末邦山(即薄寒山,位于临洮南)渡洮河,至河州大夏川,西越大力加山,到今青海循化地区的国门寺,再北越拉鸡山,即达青唐城,之后再沿着“丝绸之路”东段的道路西出鄯善进入中段。直至角厮啰被消灭,这条青唐道才又为北宋政权所控制。
元朝时“丝绸之路”东段仍分北、中、南三条线路,其中中道和南道经过甘肃境内。中道从宁夏中卫穿过腾格里沙漠南缘至凉州,再西行至永昌、甘州、肃州、沙州进入西域;或者由甘州向西北行,至哈剌和林于草原丝路北道相接。南道经过甘肃境内的主要线路:“从陕西进入甘肃的秦亭驿站(今甘肃清水县东)、上邽驿站(今甘肃清水县)、西行至伏羌驿站(今甘肃甘谷)、文盈驿站(今甘肃武山)、巩昌驿站(今甘肃陇西)、通安驿站(今甘肃通安驿)、定西、金城(甘肃榆中)、定远镇、兰泉驿站(今甘肃兰州),渡黄河西行,经庄浪(今甘肃永登)、古浪,至凉州,最后与丝路东段河西道相接。”[2]360
(四)明清时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衰落
历史进入明代之后,海上交通逐渐发达,随着郑和七下西洋,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69个国家进行经济交流和文化往来,从而使陆上“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加之此时的西北边患严重,虽为加强边防修筑了长城,但时而闭关,人为地阻隔了“丝绸之路”,因而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往中的地位悄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但清王朝大力发展驿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官马大道”,后来演变成“兰州干道”“官马西道”和“陕、甘、新大驿道”等称谓,它是连接北京到西北,并继续通往中亚的道路交通干线。“官马大道”进入甘肃行省的这段驿道又称“兰州官道”或“兰州官马大道”属“丝绸之路”陇右道中线,是清时中原通达西北和新疆的主要驿道。
陆上“丝绸之路”从公元前二世纪开通后,经历了隋唐时期的兴盛、宋元时期的维持和明清时期的衰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政局、战乱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丝绸之路”沿线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丝绸之路”交通线路也随之在变化,或延展、开拓;或梗阻、破坏;有时修桥开路,畅通商贸;有时毁桥断路,阻断交通。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段,在长达1700多千米的线路上,由陇西段和河西段两部分组成。在陇西段,一般都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这些线路的存在与否,与时政局势密不可分。如南北朝时,只有汉朝的陇西段南线存在;隋唐时,关陇南道却是最为繁华;元朝时甘肃境内只剩下了中、南两道。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变化,陆上“丝绸之路”经历过兴盛与衰落,留给甘肃很多的印迹:沿线城市的驿站、关隘、渡口、城址、烽燧、墓葬、寺塔等,还有大量珍贵的金石碑刻、敦煌文书和遍布各地的石窟艺术,这些历史印记不仅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留给甘肃的,更是留给中国的,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录了中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三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线路变迁对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迪
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这条运行了一千多年的商道,留给后人许多的经验与教训。历史是一位智者,与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第一,甘肃地理具有区位优势,它不仅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天然通道与战略要道,更是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黄金段”。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西秦岭山地边缘,地形有若蚁身,东西横跨1000多千米,狭长且两端较大。甘肃东邻陕西、宁夏,南临四川,西南及西部与青海、新疆连接,北与内蒙古接壤,其战略地位具有东蔽关中、西通新疆、南应巴蜀、北控朔漠的作用。狭长的地形,具有西北边疆的特殊区位优势,使其在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运行中功不可没。现今利用好甘肃这一对外交往的天然通道,发挥好甘肃作为“黄金段”的区位优势,才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促进多边经贸合作,保障物流、人流信息通畅等方面担负起不可替代的责任。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甘肃会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它将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禀赋资源,扩大与沿线各国在能源、经济、生态、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形成向西开放的区域联动合作机制,繁荣跨国贸易,推动各国间互联互通,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第二,借鉴历史经验,确保政局稳定,加强政府管理。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政局稳定、政府管理密不可分。汉王朝统治了407年,唐王朝存在了近300年,政局的稳定、政策的延续,保证了“丝绸之路”在汉唐时的兴盛发展。设置机构,加强管控,更是确保商路通达、交通顺畅不可或缺的因素。西汉时汉武帝为保障边防安全和“丝路之路”交通的畅通于公元前121年在甘肃设置了酒泉、武威二郡;后又在公元前111年,从酒泉郡、武威郡中分出部分地域设置了敦煌郡和张掖郡,通过加强“河西四郡”来巩固西北边防,并确保“丝绸之路”东段的通畅。强盛的大唐王朝,也曾先后在西域设立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来管辖西域。公元710年,唐朝还设置了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来管辖凉州、甘州、肃州、伊州、瓜州、沙州和西州,以加强对四镇的管理,维护“丝路之路”交通的安全。当代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局稳定、政通人和、经济迅速发展、GDP位居世界第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提出与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政局优势与经济环境。因而,新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想要长久有效实施,就应该依靠国家的管理,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和实施力度,从而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序进行。
第三,文明的兴衰和开放程度息息相关。回顾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不难看出:“凡开放时期,便是兴旺时期;凡封闭时期,则是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的时期。”[4]历史证明,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和开放的程度是紧密联系的。凡古代开放程度高的朝代,如西汉和唐朝,陆上“丝绸之路”就比较繁盛。而相对保守和闭塞的朝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就被减弱。如隋炀帝于公元609年亲率大军西巡到河西的张掖郡。抵达张掖后,隋炀帝立即根据总管丝路交通和丝绸贸易事务的尚书左丞裴矩的部署,会见西域诸国首领来朝者30余方国,很多国家国君和大臣纷纷前来觐见,表示愿意同隋朝友好往来。张掖盛会,长达两个多月,而隋炀帝此次亲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中原与西方各国的联系与交往,这不仅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更彰显了隋朝国力的强盛。文明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地进行交流才能更加繁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就是借助了“丝绸之路”的开放交流而盛极一时。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时强调:“历史一再证明,封闭最终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峰会,一系列的外交举动向世人昭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依然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不论任何时代,陆上“丝绸之路”都将是中外交往的永久通道。
总之,甘肃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原王朝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和战略要道,如今它再次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黄金段”。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的线路变迁的经验启示我们:“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实施要有政府强有力的管理和不断加大开放程度。甘肃作为最为稳定的后方,使我们坚信:甘肃将沿着历史的轨迹、借助历史的光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承担起“黄金段”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其实力,最终凭借其地理、历史的优势,名副其实地再一次成为当今世界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注释: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即陆上“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②系指甘肃武威、张掖间的平原而言。
③凿,开;空,通也。《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即指张骞开通西域的道路。
④觻得是汉唐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贸易地带。
⑤这里曾是接待外国使臣的重要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