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消疡汤联合三联疗法辨治肝胃不和型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0-14陈来恩郭甜甜韩飞翔宋颖民
陈来恩,郭甜甜,韩飞翔,宋颖民
(漯河市中医院 1 中医内科,2 脑病科,漯河 462000)
胃溃疡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临床常见于中老年人。导致胃溃疡发生的主要因素包含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胃酸和胃蛋白酶等[1]。其中,胃酸和胃蛋白酶是导致溃疡发生的主要因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自身胃黏膜进行消化,使得胃黏膜形态以及功能发生改变[2]。胃溃疡疾病缓慢发展,迁延难愈,并且极易反复发作。临床西医对于胃溃疡通常采用三联疗法,但长时间、大剂量使用西药,一方面会使机体出现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另一方面还会增加患者治疗费用,给其家庭造成较大经济压力[3]。随着临床对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将中医辨证施治理念运用于胃溃疡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4]。因此,本研究对试验组患者采用和胃消疡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接收的88例肝胃不和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样本,其研究时间均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44例)和试验组(44例)。常规组与试验组男女例数依次是26∶27和18∶17;年龄平均值依次是(45.29±5.06)和(46.08±5.82)岁;病程平均值依次是(5.17±1.36)和(5.26±1.48)年;溃疡部位例数依次是胃体部11∶12、胃窦部33∶32。将每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代表可进行分组探讨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① 经中医辨证后确诊为肝胃不和型胃溃疡者。中医诊断:患者以胃脘胀痛、胸闷、嗳气、情绪不顺时胃痛程度加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纳差、烦躁、反酸、苔薄白以及舌质淡红等为次要症状。中医诊断时患者具备2项主要症状以及1项次要症状即可明确诊断。西医诊断:患者出现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症状;X线钡餐检查提示存在龛影、龛影周围黏膜纹、“狭颈征”、“项圈征”、龛影周围的“日晕征”等影像学特征;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溃疡情况[5-6]。② 研究前1个月未使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以及H2受体阻滞剂治疗者。③ 患者及其家属享有知情同意权,在充分了解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后表示自愿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① 对研究用药有过敏症状者[7]。② 患者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③ 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 机体肝肾功能有显著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常规组予以传统三联疗法,指导患者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0726,规格:0.25 g/粒)、替硝唑胶囊[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907,规格:0.5 g/粒]、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80,规格:40 mg/片)。其中阿莫西林胶囊使用剂量为0.5 g/次,bid;替硝唑胶囊使用剂量为1.0 g/次,bid;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使用剂量为40 mg/次,bid。持续用药4周。试验组予以和胃消疡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其中三联疗法所使用药物以及使用剂量、使用时间等均与常规组相同,和胃消疡汤方剂包含:柴胡12 g、枳壳15 g、延胡索12 g、郁金15 g、合欢皮12 g、苏梗10 g、炒党参15 g、炒白术10 g、白茯苓30 g、甘松8 g、瓦楞子30 g、厚朴15 g、姜半夏8 g、淡竹茹15 g、陈皮8 g、白芍30 g、白及10 g、甘草6 g。对于有明显反酸症状者可添加海螵蛸10 g以及白螺蛳壳30 g;对于存在大便干结症状者可添加瓜蒌15 g以及大腹皮 9 g;对于胃疼严重者可添加川楝子15 g;对于伴有严重口苦症状者可添加龙胆草9 g。每日1剂,用水煎煮后留200 ml,分别于早晚各温服100 ml。持续用药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进行2个疗程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 分别于用药前后测量每组患者胃溃疡直径,包含胃窦溃疡直径以及胃体溃疡直径。② 分别于用药前后检测每组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血清胃蛋白酶原、血清白细胞介素-2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③ 分别于用药前后评估每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症状主要包含纳差、胸闷易叹气、胃脘胀痛以及烦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分别赋予相应分值,其中无显著临床症状记作0分;临床症状较轻且发作次数较少记作1分;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中等且发作次数有明显增加记作2分;临床症状十分严重且频繁发作记作3分[8]。最终得分越高则代表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用药前后胃溃疡直径
用药前两组患者胃窦溃疡直径以及胃体溃疡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常规组患者胃窦溃疡直径以及胃体溃疡直径均长于试验组(P<0.05),见表1。
表1 用药前后胃溃疡直径对比
2.2 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水平
常规组患者用药后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低于试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均高于试验组(P<0.05),见表2。
表2 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2.3 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常规组患者用药后纳差、胸闷易叹气、胃脘胀痛以及烦躁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试验组(P<0.05),见表3。
表3 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对比 分
3 讨论
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均发生改变;同时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临床胃溃疡患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工作以及生活均造成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诊断并治疗胃溃疡,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临床对胃溃疡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容易存在耐药、治疗时间长等不足[9]。因此,积极探寻安全、有效的胃溃疡治疗方案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
我国中医在胃溃疡方面研究较深入,并且中医认为肝胃不和是临床常见的胃溃疡类型。在中医理论中,肝可调节全身气体运行,脾胃则是气血生化主要部位,当肝气运行正常时可调节脾胃气机,协助脾胃运化水谷[10]。当患者情绪长期处于忧愁、烦躁、易怒状态时,会导致肝气旺盛,进而对脾胃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调,出现胃脘痛等临床表现[11]。上官晓华[12]将100例肝胃不和型胃溃疡患者纳入研究,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实施三联疗法治疗,另一组进行和胃消疡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经研究后发现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单一治疗组(82.00%);联合组在胃脘胀痛、胸闷喜叹以及纳差方面中医证候积分依次为(1.2±0.2)、(1.1±0.2)和(0.9±0.1)分,均低于单一治疗组(1.7±0.3)、(1.8±0.3)和(1.4±0.2)分。因此,认为将和胃消疡汤联合三联疗法应用于治疗肝胃不和型胃溃疡,效果良好。本研究中,用药后试验组患者胃窦溃疡直径以及胃体溃疡直径均短于常规组(P<0.05);用药后试验组患者纳差、胸闷易叹气、胃脘胀痛以及烦躁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可知,对于肝胃不和型胃溃疡需重视疏肝解郁、和胃顺气。和胃消疡汤中,柴胡具有疏肝作用;枳壳可发挥调节气机作用;延胡索则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感;郁金具有活血止痛功效;合欢皮主要用于调节患者情志,保障其情绪稳定;苏梗同样具有行气功效;白茯苓、炒白术以及炒党参均可发挥补中益气作用,保障气血有效生化,同时党参还可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面修复;甘松具有健胃消食作用,可改善胃胀等症状;煅瓦楞可抑制胃酸过度分泌,改善患者反酸等临床表现;厚朴味辛、性温,可行气化湿以及温中止痛;姜半夏可改善患者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发挥燥湿化痰作用;淡竹茹可调节患者烦躁、易怒等情绪,同时改善其呕吐症状;陈皮具有健脾胃功效,可提升胃黏膜功能;白芍味辛、性温,可收敛肝脾之气;白及可缩短溃疡面愈合时间;甘草可调节上述中药,提升药性[13-14]。本研究中,用药后试验组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高于常规组,血清胃蛋白酶原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可知,转化生长因子-α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可促进胃黏膜修复;血清白细胞介素-2属于免疫调节因子,通过刺激T细胞增殖以及分化,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血清胃蛋白酶原通常是由于胃黏膜损伤后而大量入血产生,因此其水平升高可初步判断有溃疡发生;血清白细胞介素-17属于糖蛋白,其可诱导细胞生成炎性递质,从而使黏膜功能退化,诱发胃溃疡[15-16]。试验组患者采用和胃消疡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后,机体转化生长因子-α、表皮生长因子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水平有显著升高,血清胃蛋白酶原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明显下降,表明其胃溃疡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肝胃不和型胃溃疡患者使用和胃消疡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溃疡直径,有一定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