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家郑集的养生之道
2020-10-14
郑集(1900—2010 年),号礼宾,四川南溪刘家镇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1928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长期执教于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系,中国营养学科的奠基人。郑老年轻时,身体并不很好,经常小疾连连,大病不断。甚至还多次住过医院,动过数回手术。但越是到老,身体反而越健康,论其原因,就不得不归于其专业独到的养生之道。
营养巧搭配
常言道:病从口入。作为营养学专家,郑老认为,健康的前提,首先必须重视营养的摄入。因为人体离不开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所以,要在饮食方面合理搭配,才能确保供给,以荤素杂食,素食为主。多吃蔬菜,不吃动物油脂和肥肉,只吃植物油,而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和过辣、过咸、过甜食物,进餐定时、定量。每餐只吃八九分饱,细嚼慢咽。他一向生活起居有常,尤到老年,饮食有节,饮食以三低(低脂肪、低能量、低糖)、二足(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和易消化为原则。郑老坚持所有规定不能随意更改,并且严格执行。他是在以自己作为实验对象,按照自己的科研设计来进行着实验。要做到雷打不动、天天过程序化的生活,一般常人难以实现。但是,郑集教授是一个以科学家的态度实施着这项健康养生科研项目的人。为此,他曾将自己的膳食经验总结如下:六维营养(经常补充维生素A、B1、B2、B6、C、E),餐饮八律(每顿饭八分饱即可),八有八少(有荤有素、有果有蔬、有奶有茶、有粮有养、少酒少荤、少油少辣、少甜少咸、少懒少撑)。在自己营养搭配理论的指导下,郑老在日常饮食方面,显得很有讲究。照顾了郑老14 年的陆阿姨把他某一天的菜单展示出来:早餐一杯牛奶、两只煮熟了的鹌鹑蛋,用五颗红枣、三颗桂圆、15~20 颗枸杞子一起煮的食物。还有一小块面包。中午吃了一碗稀饭,菜是韭菜花炒鸡蛋,晚上吃了一碗藕粉和一只豆沙包。陆阿姨说,有时候面包会换成蛋糕或蛋黄派、包子、藕粉、面条、馄饨,稀饭是郑老常吃的。平时,郑老的一日三餐不离牛奶、稀饭、藕粉。另外,郑老一天要吃一定量的维生素:维生素A 丸1 粒,维生素B110~20 毫克(1~2 粒),维生素B25~10 毫克(1~2 粒);维生素B65~10 毫克(1~2 粒),维生素C 300~600 毫克,维生素E 50~100 毫克。每天分早晚2 次服用。
生活规律
郑老认为,健康其实很简单,就是指身体各器官能协调有序,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正常进行,这一点,郑老也是身体力行。郑教授书桌旁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每天的作息安排:早上5 点闹钟准时发令起床,花1 小时在床上按摩一遍,从头皮、眼、耳、鼻、喉、胸、腹、腰、四肢至脚趾,达到舒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的目的,12 点准时吃中饭,中午12 点45 午睡,下午3 点左右起床,晚上9 点半到10 点睡觉。这个习惯郑老坚持了几十年,不管是在寒冷的冬天,还是在除夕的晚上,他都是按时起床和入睡的。在下午起床收拾完毕,郑老还会用自创的运动方法锻炼身体。具体操作起来就是:用双手扯着一根背包带(称为寿带)的两头,绷得直直的,一会儿在颈部蹭蹭、一会儿在背部蹭蹭、一会儿又在腰部蹭蹭,还在大腿上蹭蹭,这种运动适合年龄大、下床活动不便的老人,非常安全,坐在床上就能活动全身筋骨,畅通气血。郑老认为,保持生活有规律,可使新陈代谢机能正常。因此,在他百龄高寿时,除了耳朵有点背,但仍然思路清晰,言语流畅。
人生的追求
这样一位长寿老人,一生中也是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多次与病魔抗争过:1916 年患上肺结核;1961~1963 年三次剖腹手术,住院近一年半;1997 年失血1000多毫升,住院80 天;2001 年摔断髋骨;2004 年,因胃病住院4 个多月。
每次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郑老都会用他写的《生死辩》来回答,诗中写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又说:“莫道朝霞美,更爱夕阳红。”“且喜老来健,尚无颓废姿。天若假我年,还将再著书。”爱国不分老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健康活着的老人应当关心国家的发展,在自己的晚年仍能为国家多作些贡献。我们应当记取: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愿更多人快乐健康地闯过生死关、名利关、权力关、生活关和社会关。随遇而安,自强不息,乐健百年。其实,郑集教授自知年老,但他却从来不去想那个老字。他把找事做、找苦吃当成一种乐趣。在他看来,这样的选择,当然还取决于自己的健康条件。郑老说,忘掉你的年龄,不服老,为科学献身,死而后已。这就是我一个百岁老人的追求。
生活多样化
郑老1980 年出版的《我的回忆录》中说到:我一生喜欢劳动,青壮年时期忙于学习和业务,无特殊爱好。50 岁以后,业余喜欢园艺,从事种菜、栽花、种树。60 岁以后,注意体育锻炼。晚年(70 岁以后)对古典文学渐感兴趣,尤喜读唐宋诗词,特别欣赏陆游、王维和南唐诗人的作品。兴来时也偶尔写一点诗词自娱,对国画欣赏和旅游也有兴趣,每年寒暑假外出旅游一次。
不计得失性常淡泊
郑老一生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努力工作、心怀家园。体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可贵品质。“五愿”(做牛、做梯、做桥、做蚕、做烛)、“十和”(身和、心和、学和、家和、友和、业和、国和、世和、境和、天和)成了他毕生奉行的人生准则。“五心”(把衷心交给国家,把孝心奉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将真心送给朋友,把信心留给自己人生)又是其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晚年的郑老,还曾卖自己的房产,捐给学校和社会,并设立清寒奖学金和学术基金,资助贫困学子,从这个角度讲,郑老不愧为“仁师”。明代吕坤《呻吟语》有云:“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郑老置名利于身外,即是如此。
心态保平和
养生先要养心,要有好心态,心平气和才能身体健康。人要健康长寿,最主要的是保持身体代谢运转正常。他的座右铭是“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郑老强调健康养生要做到下面几点:思想开朗、乐观积极;生活有规律;坚持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体息和睡眠;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严戒烟,少喝酒,节制性欲和不良嗜好;不忽视小病,注意环境卫生,多同阳光和新鲜空气接触;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伤害。郑老认为,要争取做到心平气和,笑口常开。多年来,郑老一直保持乐观开朗,从来不为不称心的事发愁。他说:“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心事和不如意的事,关键在于有放宽胸怀、治愈内心创伤的能力和抵抗不良情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