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五化”建设

2020-10-14周华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五化校园文化师生

李 玲, 周华钰

(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建造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 64283)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价值思想聚合体的表象呈现,它不仅承担着“传递知识”和“熏陶育人”的重任,也是全校师生交流互动的“情感凝聚”之地,与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职群体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互交流、共同建设形成的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直接反映着高职师生的精神面貌[1]。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承载高职群体教育的第一环境阵地,不仅可折射出学校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背景、办学理念和思路,还可反映出高职师生总体的精神家园面貌。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构建开放融合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双高”计划的顺利实施、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新时期高职院校需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需要打造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2]。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形势变化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分类招生导致生源层次加大

2019 年5 月,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通知中,要求高职教育扩招100 万人,“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未来高职院校的生源混杂,不仅有中职生、普高生、单招生、民族生、海本生、接本生,还有来自社会各行业各年龄层次的求学者,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等多个层次。学生文化基础和学情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人格素养和自制力等方面,还表现在兴趣爱好、人生取向、从学目标和职业价值认知等方面。

(二)网络发达带来新的文化阵地

相较于本科生而言,高职生学习基础偏弱,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困惑、对社会不适应。手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恰好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精神慰藉的窗口。相较于教师和家长的“说教式”教育,他们更青睐于在高效快捷的网络世界中寻求自我尊严和安全感。年龄和阅历的短缺使得他们看待问题偏激,容易受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跨越国界、涉足宗教,甚至可能碰触法律。另外,网络的发达还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在快捷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各种新兴的文化诉求,比如校园外卖快餐文化、网购文化、网群文化和低头族文化等。这些都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高职国际化发展造就新的文化融合

近年来,中国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际交换生比例增多。许多高职院校在扩大民族生招生的同时,国际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当前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对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加大。多元文化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新形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一)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异质性需求

高职教育行业特色明显、社会联系紧密。相较于本科高校,具有更明显的“社会化”特质。随着高职分类教育工作的推进、“1+X”证书制度的推行,这种社会化特征将更加明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将不再局限于“校园”,还应考虑其社会边缘带和职业过渡带的特征。生源年龄跨度加大、生存背景及人生阅历的复杂化都将使现有校园文化建设显得生硬。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统而化之、一概而论,而应细致到位、符合多元化的需求和具有层次感。

(二)多元“隐性”网络文化带来的严监管需求

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在传递速率、覆盖面、丰富性、开放性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呈现一定的隐蔽性、灵活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高职生打游戏、刷聊天平台、看抖音者不在少数,在多所高职院校展开调查后发现许多学生非学习网络用时平均每天2~4 小时。在当今泛网络时代,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导师生防范网络虚假、暴力、色情、不良言论等信息的污染和侵蚀,对校园网文化进行严格监管和疏导、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建立积极上进的价值取向。

(三)国际外来文化传播渗透带来的鉴别和融合需求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因素,国际学生经常会出现“抱团”现象。他们在学习生活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交圈子,在班级中呈现分化的小团体现象。国际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考虑校园多民族文化融合问题,需要防止狭隘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需要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存真去伪,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鉴别、消化和创新并构建安定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的“五化”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学教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构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载体,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组织文化建设是措施。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精细化”

校园物质文化由绿化、特色建筑、休闲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信息传媒平台等组成。高职院校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构建层次鲜明、丰富多彩、活泼生动、优美平和的校园环境,小到宿舍、食堂、休闲活动室、论坛一角、教室,大到学院建筑、校园风光、管理平台,无一不可为、无一不重要,细微处着手,处处“教化”。宁和优美的物质环境、方便快捷的学教平台可以帮助师生心绪平和、更易从纷杂的网络环境中剥离出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增添人性色彩[3]。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融合化”

现代社会融合化趋势明显,智能通讯、交通和资讯的发达,使得空间尺度骤缩,国际大环境向“地球村”方向发展。校园环境的社会化影响将更加明显,校园不再是象牙塔。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中国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当坚定“一心”,融合“四风”,关注“二空间”。

1.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路线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阵地,师生思想活跃,时刻关注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敏感度高[5]。在网络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职学生文化自觉意识薄弱、对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度不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沉淀的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依此作为学生的“立心”之本。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制度管理、“教”“学”运营的各个层面上。

2.“家-校-教-学”融合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家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融合实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般是比较重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忽略家风。但在学生工作管理中常常发现,家庭是塑造学生品格的重要场所,亲情是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基础,家庭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学生的良好品质培养往往来源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而问题学生多来源于问题家庭,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家长将学校看作孩子的托管所,而推卸自身的教育责任。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考虑对接家庭教育,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手段,摸索适合本校的家校合力教育途径,多样化开展良好家风教育的活动。

3.关注社会、网络二空间

校园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考虑社会思潮的影响,需要与周围社区关联,树立精神文明新坐标,并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发展。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将安全可控与开放创新并重,立足于开放环境维护网络安全,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师生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6]。同时,着眼于新时代变化,加强生命教育、提高师生校园集体荣誉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任务中,应包括塑造全体师生共治共建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仅要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还要有广大教师队伍的积极参与。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对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不多,缺少积极的主人翁精神。引导教师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师队伍中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就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学校管理制度来维护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将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摸索以服务师生、服务当地和服务社会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平等协商”“广泛沟通”“亲望亲好”等思想贯彻体现在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

(四)校园组织文化建设的“立体化”

1.“家庭化”建设宿舍和班级

宿舍是在校学生参与的最小活动单元,成员间日常交流密切,彼此影响较大。班级是同学间联系较紧密的学习单元,同班级学生有着同样的学习课程和学习任务,会共同参加诸多课外活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宿舍和班级文化对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应该是文明自律、充满人情关怀,包容安心和温暖互亲的小家庭。宿舍文化建设应该倡导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可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学校层面应注重学生宿舍微环境建设,持续进行宿管制度创新,完善宿舍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训机制。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注重构建获得“积极体验”的物质文化建设,激发“潜能”的活动文化建设,促进“支持”的制度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特质”的精神文化建设[7]。

2.“多样化”发展社团组织

大学生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实学生校园生活、加强合作能力、扩展课外知识、发展其潜在兴趣、并且激发领导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8]。随着留学生、民族生数量增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增加多样化的社团组织形式,拓展新的活动内容和社团发展空间;应该贴近社会,增加公益服务类社团活动;并推进沟通扁平化发展[9],建立快捷有效的监管机制。

3.促进民族文化间交流互鉴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的民族生比例在逐年增加,给校园文化汇入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元素。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其独特而美丽的风格,是我们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克服民族信仰、教育基础、行为语言、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差异,培养其学习生活的熟悉感和安全感,增加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沟通、理解、信任和团结。

4.拓展留学生校园文化领域

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文化丰富多样。留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留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异地生活容易产生情感缺失、语言和肤色差异会带来社交障碍等问题,容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给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不断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优化留学环境;应多开展相应的留学生文体活动并促进中外学生日常交流;还应多关注文化冲突和现实压力所带来的留学生孤独及心理困境等问题,为其建立心理疏导渠道以排解压力。

5.突出行业文化特色

社会行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中的传播和扩散促生了新的校园次生行业文化。一些高职院校会定期举办校园专业技能比赛、技能文化节等活动,在锤炼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时,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一大风景。校园行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职业技能训练和竞赛等活动,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职业着装、工作场景、行业技术装备和国际发展新趋势来多途径进行职业体验和职业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学生的行业行为规范。

6.重视办公区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但办公区文化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机制和管理理念。教研办公区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与学生联系的重要场所,其风貌可生动反映出教职工的精神面貌。办公区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实体场所还包括网络办公节点,其建设可融合部门职责、专业特色和职业精神,营造出优美整洁的、有地域和本校特色的、具有导师特色空间的智能舒心家园。

(五)校园文化建设环境的“生态化”

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多形式多途径参与、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从细节着手构建优美舒心的校园环境,营造思想端正、积极上进的校风学风,可从“六点二层面”(见图1)出发,总体规划,分区推进。“六点”即宿舍班级文化、办公区文化、民族文化、留学生文化、社团文化和行业文化,“二个层面”为学校和地域特色文化,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建共享,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有机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感恩诚信教育、礼仪国学教育等活动,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校园师生的价值取向,人人参与、集思广益,构造不同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促进多元文化间的理解、互动、尊重与认同[10]。

图1 “六点二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责任,体现着师生凝聚力,是大家应该共同关注和参与的重要议题。培育校园团结和谐的共荣感需要“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各种校园单元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层面的重视、尊重和鼓励。领导层面“虚则生明”,行政层面“通惠生之情,行益生之政”。学校应删减冗余的平行监管层,优化普通师生的话语环境,建立“下情上通”、快捷有效的监管机制。

高职院校有别于本科院校,其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明显的“职业”特色,应能满足高职师生发展的需求。它是具有饱满的工匠精神、积极的人生信仰、生动活泼地融合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留学生文化的一个文明有序的多层面文化聚合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构建学生“学”得开怀、教师“教”得舒心,安定有序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诸多硬件、软件配套,需要较完善的制度和人性化的举措,更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五化校园文化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师生讨论改病句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