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途径

2020-10-13王雪

西部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实践途径习近平

摘 要:在21世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党和政府也迎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十分严峻的挑战。我国在注重提高经济水平和科技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同时,也遇见了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因此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也越来越高。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枯竭等相关问题问题,提出了关于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和新措施,进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并成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准则。因此,分析和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途径,对我国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途径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内涵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界作为万事万物存在和依靠的基础,存在的时间远远超过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而人类和动物一样都来源于自然,都是自然界的产物,都依赖大自然而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一切生物,更谈不上我们所创造和拥有的一切财富和资源。并且,古今中外的行为经验反复证明,在我们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过程中,如果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那么自然界将会回馈给人类丰厚的礼物;反之,当人类肆无忌惮的疯狂的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时,人类也必然会遭到惨重的代价和教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我们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发展进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像保护我们的生命一般正确对待和爱护自然环境。

(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然而我们担忧的事情也接踵而来,资源的浪费、珍稀物种的濒危、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逐渐失衡,因此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摩擦与矛盾。当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伤痕累累的大自然也反击了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一现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还倡导我们要注重节约自然资源、开发新型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从另一方面而言就是保护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这一观点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国民经济密切结合在一起,要求我们既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科技水平,又要爱护自然环境,要在大自然可承载的限度内利用自然资源,给自然界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合作双赢。

(三)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

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衣食住行也都有所保障,但总体来说幸福感却不算太高。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如今我们更加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这种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更高质量的物质需求,如更坚固的房屋、更快捷的交通工具和更绿色健康的事物等;精神需求如更优质的文化产品、高雅的艺术欣赏和全面的人文教育;生活环境需求如纯净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壤等。人们对这些美好生活需求的关注度只增不减,越来越体会到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障就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生态系统是一个宏大的生命共同体,是包括无数形态各异的生命个体组成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而彼此又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物。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的新理论。举例来说,澳洲一场始于2019年7月18日燃燒了400公顷的大火在210天后终于完全熄灭,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仅烧毁了众多房屋和土地,而且导致了部分人和大量动植物的死亡,之后又间接引起了当地极其肆虐的沙尘暴。所以说,生态环境中的每一部分都和其他部分息息相关、共同进退,而人与自然之间也是唇齿相依、命运与共的关系。为了能够使得生态系统良好运行并有序发展,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自然界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开展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进而来维护生态平衡。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其重视的一个关注点。虽然他们没有一本单独的著作来论述生态思想,但他们的生态观念却在所有著作中都有所体现。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第一次阐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人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与动物界区分开来,形成如今的人类社会,并不加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为人类社会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可能和机会。但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人类万万不可企图征服自然,不能一味只追求索取不考虑付出和保护,一定要好好爱护大自然,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按照自然界存在的运作规律办事。恩格斯对此曾谈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环境的论述和认知,给我国新时代下关于保护生态文明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弘扬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生态自然观,留存至今的史书典籍和风俗习惯中也积淀着深刻的生态智慧,这都为我国新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例如,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以及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好追求和愿景;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和管仲的“春羸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都强调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任意为之。虽然古代的生态思想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和局限性,但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在认真切确地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前提下,才可以正确地认识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因此,我们必须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的积淀作用,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的永续健康发展。

(三)历届党中央领导人生态思想的革新与升华

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发展,推进我国资源合理化、环境优美化,是历届党中央领导人不可避免的责任和一贯追求的愿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针对当时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举措。举例来说,毛主席曾经发出提出了植树造林和绿化祖国的建议和举措,并认识到兴修水利工程对我国极其重要;邓小平建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创立了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江泽民曾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论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上打开了新的大门。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对先前的生态思想和实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站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开放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且成为了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方略。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途径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

在当今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国内生产总值飞速增长,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现在更加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并提倡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主,主要依靠新科技研发、新型管理理念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实现GDP的提升。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想要从源头上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冲突,必须摒弃先前落后不合理的旧观念,转向科学合理的新思路,坚持供给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更多依靠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协调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关系,保证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坚持走一条健康、持续、环保的经济发展道路,致力做到经济繁荣和生态美好的大同景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留下碧水蓝天的美好家园。

(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之所以有如此严重的问题,除了我们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生产生活中没能有效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针对生态文明方面的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法治不完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首先,我们可以建立健全保护自然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尽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有权威和可保障;其次,我们应当完善社会中各个部门和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的使用情况、环境的污染程度及生态文明的宣传和践行等指标纳入其中;最后,我们必须对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主体建立相关的赔偿及责任追究制度,树立不可触碰的生态红线,对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行为主体绝不姑息并严惩不贷,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也是由人类和大自然共同构成的,因而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行为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也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生态文明建设于我们而言是一个非常巨大而艰辛的任务,紧靠党中央领导人和相关政府远远不够,更需要社会中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积极参与到其中并努力发挥自己的力量。由于人们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够高,加强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就显得格外必要和重要,只有当人们具备了较高的生态道德素质,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生态道德规范,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树立生态观念。”[6]生态道德对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有重要的考量、引导和制约作用,影响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生态价值判断,因此,加强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态道德素质和水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體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应对保护措施并非仅凭一国之力,而是全球各国及全人类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与挑战,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针对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濒危物种灭绝等现象,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置之不理,否则必然将遭到来自大自然的责罚和打击。地球是我们仅有且极其珍贵的家园,在地球母亲被伤害的时候,我们必须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应当树立更广阔的视野,多和其他国家之间相互沟通交流,集思广益并积极探索,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幸福美好家园。并且,我国党中央及其相关政府部门也不断强调,中国是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任何有关的重大国际合作中,都应该树立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参与生态方面的多国峰会和国际论坛,发挥中国智慧,传递中国声音,更好地缓解由大工业生产带来的矛盾,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作为共同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推进整个世界的全面协调发展。

注 释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4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0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83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240

[6] 陈吉宁. 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奋力开创环保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J]. 时事报告, 2015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4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王雪,1997年——,女,籍贯:保定市曲阳县,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实践途径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
标题党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