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研究

2020-10-13李明悦

西部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行政审批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行政审批”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能够有效的推进公民参与、构建服务型政府。本研究以重庆市行政服务中心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了目前重庆市“互联网+行政审批”存在的政务数据碎片化、网上审批功能较弱和审批程序复杂三个问题,并根据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行政审批;互联网+

一、前言

“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的主要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作为国家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干预方式,行政审批是促使政府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目前,政府在“放、管、服”中“放”这一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审批清单的清理工作的确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然而,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工作有所欠缺。这主要还是因为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法律滞后的问题,同时,政府行政审批应该朝着整体政府、部门联合这一方向进行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飞速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等十多个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文件,强调要加快融合“互联网+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全新的网络化公共服务。然而,缺乏网络技能、平台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互联网+行政审批”快速发展。在简政放权的要求下,行政审批的事项、方式、运行和服务都需要相应的做出转变。

二、案例现状

重庆市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采用的是线上审批和线下大厅审批结合的方式,网上行政服务办事大厅构建了市级、区县和部门的三级联动服务平台,涵盖“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务公开、问政咨询”四大板块,致力于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流程和覆盖所有地域的网上政务服务。网站上包含各种事项的办事指南,同时,还设置有评级反馈和咨询投诉功能,尽可能实现政策信息在网络上公开,鼓励公民参与评价互动,共同对政府效能进行监督。平台将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等35个部门、38个区县及区县相关的部门都接入了网上的行政服务中心,希望能做到“件不出中心”、“群众不跑二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政务服务模式,做企业和群众的贴心人。

此外,重庆市政府还与时俱进的开发了“渝快办”微信小程序,在手机上就能随时随地的申请项目的和查询业务进度。推出后还积极宣传,以视频的形式提供二维码,詳细介绍“渝快办”的服务内容、办理事项的操作步骤。

尽管重庆市行政服务中心喊出的口号是“只跑一次”,大多数事项仍至少要跑三次(填表申请、交材料和领取结果),部分项目的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各个区县的服务中心还存在着许多“中介”,他们靠帮企业和群众完成审批流程为生。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重庆市的行政审批服务总体来说较为不错。一是行政审批的流程较为规范和标准,工作流程的要求被明确规定:“一窗受理、同步审批,缩短时长、限时办结,并联运转、统一发证”。二是审批主体渐渐从“现实”过渡到“虚拟”,重庆市政府将办事窗口进行了整合,让群众和企业不用因为选择窗口浪费过多的时间。三是审批方式由单个部门向协同服务转变,以企业登记为例,在一口受理窗口提交材料之后,企业注册的审批和公安局刻制公章是同步进行的。四是审批的信息共享,可以根据申请者所填写的项目信息可以通过“地区”和“行业”进行定位,为申请者推送量身定做的信息,缩短申请者办理业务所需要的时长。

然而,便民情况却不是十分彻底,通过官网相关数据,发现“即办件事”几乎都为零。并且,每个行政服务中心都存在的“中介”也很能说明问题。正是因为便民服务进行的不够彻底,流程还存在较为繁琐的地方,“中介”才有生存的空间。这也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为什么“中介”可以以较短的时间轻松办完审批流程,而普通的群众却要花上许久的时间?难道仅是因为熟能生巧吗?

三、问题反思和改善建议

(一)问题反思

一是政务数据碎片化,几乎每一个行政审批的事项都是由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完成的,但官僚体制将政府之间的各个职能部门分开,变成了“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审批的过程容易发生各个部门之间的冲突,资源运作也具有分散性容易重复和浪费。政府部门之间的碎片化就导致了信息共享的程度不够,以至于审批的流程也就没有那么的流畅。因此,第一次来行政服务中心的群众或企业,虽然有非常详细的服务指南,也有总服务台可以咨询,但办事还是会觉得有些“麻烦”,也就会将这些事项交给中介处理。中介的存在本身就是行政服务中心存在明显问题的证据。

二是网上审批功能有待加强,目前重庆市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还在初期,行政审批的数量繁多,但是可以在线办理的数量较少,且相关的功能还不够完善,由于一些行业的数据需要保密,数据共用的壁垒有待打通。此外,目前还是存在个别窗口工作人员对网上审批几乎不了解的情况,办公人员更加习惯于现场办公。企业和群众对网上办理的接受度和认知度也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和群众对线上办理的安全问题持有怀疑态度,对线下的审批服务中心的信任度更高。

三是审批程序复杂化,第一,确定行政审批的标准工作量会比较大。标准的确定需要对每一项事项“摸清家底”,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然而,确定每一个审批事项的标准是一项长期并且繁琐的工作,标准需要细化到什么程度,各个部门之间的标准如何统一磨合,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进行“标准化”的这段路上还存在着诸多困境亟需解决。第二,电子审批文件增加了审批程序。因为电子文档和扫描件的真实性难以识别,如果工作人员不采用更专业的技术和更长的时间来审核资料,容易给不法分子以机会。第三,纸质资料的存档延长了审批时间。每个部门目前都有线上线下两个数据库,但是有一些审批资料只接收纸质版,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之后进行扫描归档,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审批程序。

(二)改善建议

一是向无缝隙整体政府努力,一方面,需要让各个部门明确服务意识,制定相关的规定,将部门间利益的竞争控制在有益竞争的范围内。同时,应当明确规定信息共享的范围、时间等各个方面,确保每个部门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拧成一股绳。另一方面,要完善审批工作的公开情况。可以考虑挨个比对行政审批中的要素、环节、时限和网上办理流程等情况,全面完善的优化政务公开平台。此外,还要做好宣传工作,以便公民可以“一看就清楚,一问就明白,一办就满意”,让群众和企业办事都不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以接受明确的指引和清晰不繁琐的过程,提供和谐、优质的服务。

二是加强互联网审批工作,首先,在全市的范围内建立顶层设计,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的电子化,逐步打破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壁垒和数据壁垒。同时,应该争取将更多乃至于全部的行政审批事項都纳入网上的政务服务平台。其次,完善审批中心的数据库,共享登记系统。可以建立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库,每个部门都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到所需信息,不用申请者反复提交同样的信息。同时,要实现数据、表单、业务、审批的情况的互通,保障申请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更换、选择行政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最后,一定要保护数据库数据的安全。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对政府服务的网站进行保护,尽可能降低申请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几率,使群众和企业能够更相信网上的政务服务平台。

三是简化审批程序,首先,建立行政审批项目的标准,在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审批的标准应该如何确定。同时,可以成立一个专项小组,全面摸清审批事项的具体情况,由专项小组根据调查情况给出每个事项统一的标准,所有区县统一执行。其次,可以考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购置一批先进的甄别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电子识别文件真假,人工负责审核疑似文件和抽样检查。最后,可以让申请者提交材料时同时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这样能减少后期扫描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宋林霖, “行政审批局”模式:基于行政组织与环境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行政管理, 2016(06).

[2] 孙彩红, 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困境与推进路径. 政治学研究, 2017(06).

[3] 李颖, 张玲与黄伯平, “互联网+”政务信息服务新模式研究:以行政审批为例. 电子政务, 2018(06).

[4] 夏杰长与刘诚, 行政审批改革、交易费用与中国经济增长. 管理世界, 2017(04) .

[5] 陈天祥与李倩婷, 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变迁透视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基于1999—2014年的数据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55(02).

[6] 宋林霖与何成祥, 大数据技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8. 19(01).

[7] 王克稳, 行政审批(许可)权力清单建构中的法律问题. 中国法学, 2017(01).

[8] 毕青苗等, 行政审批改革与企业进入. 经济研究, 2018. 53(02).

作者简介:李明悦(1996-),女,汉族,重庆人,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行政审批互联网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
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研究及启示
县域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盱眙经验”
高青县坚持“转创增”深化审改助力经济发展
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化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