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涪陵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

2020-10-13李外禾

西部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圈

摘 要:涪陵区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节点,其融入主城区都市区发展有自己的优势和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涪陵融入主城区都市区要推进城市向西布局,构建融入主城都市区“大圈”;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形成周边城市“小圈”;推进产业创新升级,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筑长江经济带绿色屏障;创新融入主城都市区机制,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

关键词:成渝地区;经济圈;主城都市区

融入,既是承接,也是延展。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1月11日,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涪陵区是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点,是“一区”连接“两群”的重要支撑,要发挥区位优势,当好融入主城都市区的先行区、渝东南及渝东北发展的领头羊、川渝合作的排头兵。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涪陵融入主城都市区发展优势

(一)经济总量排名前列

2019年,涪陵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80亿元,增长8.5%,人均GDP突破10万元。在重庆市下辖的38个区县中,2019年GDP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仅有渝北区、九龙坡区、渝中区、江北区、涪陵区、江津区等,涪陵在全市排名第五。2019年,涪陵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236人,建卡扶贫对象脱贫率为99.8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9.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9%。

(二)综合交通条件凸显

涪陵区处在重庆“一区两群”的“Y”字型节点上,具有承接“两群”和通达黔北湘西的区位优势,且涪陵已经形成渝利、渝怀、南涪等铁路网络。已构建长涪、南涪、沿江高速公路等网络。境内公路里程达到58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70公里。2020年3月6日,涪陵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并且加快龙头港进港铁路、口岸基础设施和海关查验监管场所建设,实现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衔接。

(三)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2019年,涪陵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300亿元,同比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5.9:56.6:37.5;工业增加值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9.3%,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2.1%,新增授权发明专利增长了25.8%,连续5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2019年,涪陵建成区面积达到70.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17.03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1.65万人,增加1.3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9.77%,比2018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2天,比率保持在88%以上。新增城市绿地70万平方米,新增营造林面积为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3%。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涪陵融入主城都市区发展机遇

(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机遇

四川和重庆签署了“2+16”系列合作协议,而《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非常有利于涪陵开放发展。涪陵可以借用重庆、新加坡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中的枢纽功能和重庆、成都、西安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的大通道,构建联通全球的互联互通经济网络。未来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加快,涪陵还可以借用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功能,努力建设带动“一区两群”开发开放的节点支撑。

(二)川渝城市群发展机遇

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崛起,已成为令人瞩目的全球性经济地理现象。成渝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动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未来打造国内经济增长“第四极”。2019年7月,四川和重庆共同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有利于涪陵和四川的广安市、达州市等融合发展,支撑川渝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因此,涪陵要抓住机遇,著力推进互联互通、兴业兴城,加快产城景融合发展。

(三)川渝产业一体化布局机遇

未来川渝两地将共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合作,加强汽车、摩托车、智能制造、食品饮料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等交流合作,有利于涪陵加强与重庆主城、四川成都等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合作。因此,涪陵要在区域定位上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在国家层面规划和两省市发展规划有机叠合下寻找合力点,推进涪陵市场的开放性、一体化,以及合理布局区域生产力。

(四)川渝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机遇

2016年5月,《成渝城市群规划纲要》明确定位涪陵为成渝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涪陵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方位推进。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川渝双方将在铁路、港口和高速公路等方面形成网络,有利于涪陵及渝东北地区的互联互通。川渝将进一步开工建设长江涪陵至朝天门段航道整治。因此,涪陵要抓住机遇,把交通互联互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眼与主城都市区、“两群”的便捷连通,着力畅通内部交通循环,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四)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遇

“一区”指重庆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渝北、九龙坡、北碚、大渡口、巴南、南岸、沙坪坝、江北、涪陵、江津、合川、长寿、永川、南川、大足、綦江、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面积2.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一区”有利于涪陵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实施意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彰显自己的特色,与渝东北、渝东南协同发展。因此,涪陵应抓住“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注重从全局谋划,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主动融入“一区”,充分发挥对“两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涪陵融入主城都市区发展挑战

(一)地形地貌的挑战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涪陵地形地势不平,与平原地区相比,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城市一体化难度增大。

(二)武隆空港经济的挑战

涪陵距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重庆武隆仙女山机场预计2021年通航,将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武隆机场周边集聚。武隆机场恰恰在涪陵周边,涪陵未来布局民用航空机场可能性比较低。

(三)重庆城区向西发展的挑战

重庆向西,四川向东。渝西片区是重庆向西拓展与成都向东开展协作的前沿。渝西片区是重庆未来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产业集中布局的重要承载地、实施地。重庆向西削弱了涪陵中心城市与主城一体化发展进程,对涪陵城市布局有一定影响。

(四)城乡差距较大的挑战

涪陵同重庆一样,具有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典型特征,目前城乡差距较大仍然客观存在。如农民增收动力衰减、资源环境严重透支、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等矛盾,农村城市化的基础设施显著落后,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较难。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涪陵融入主城都市区发展对策

(一)推进城市向西布局,努力构建融入主城都市区“大圈”

1.城市布局向西。涪陵老城与重庆主城相距75公里,但义和、新妙、石沱等片区与重庆主城相距50公里,与两江新区边界相距不到20公里。在涪陵全域范围视角来看,涪陵具有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时空基础,能够成为主城东部重要战略支点。涪陵应重点发展蔺市、大顺乡、增幅乡、义和、石沱、新妙等西部片区城市,发展涪陵区内江南组团、龙桥组团、蔺市镇、新妙镇、清溪镇、南沱镇等沿江城镇,拉近涪陵与南岸区、巴南区、渝北区、长寿区、南川区的互动关系。

2.产业布局向西。借势向西,着力布局医药产业、消费旅游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制造业等布局在义和、新妙、石沱等片区。涪陵已形成了以太极集团、葵花药业为代表的中成药,以华兰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以常捷医药为代表的化学药,以三海兰陵为代表的医药包材等龙头企业。目前涪陵医药产业拥有规上企业8家,未来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大,可以向西布局。

3.交通网络向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涪陵现有南涪高速、长涪高速,应增加多条连接渝北区、南岸区、南川区、长寿区的快速路或主干路,强化涪陵融入主城中心地带的便捷联系,形成交通网络化、城乡融合化。尤其是着力畅通涪陵内部交通循环,加快打通自身新老城区、城乡之间交通,规划建设新老城快轨,解决好内部毛细血管畅通问题。

(二)推进中心城市建设,逐渐形成周边城市“小圈”

1.建设“小圈”政策机制。以涪陵中心城市发展为契机,形成半径为100公里的周边区县经济“小圈”,包括长寿、南川、武隆、丰都、垫江等区,需要建设“小圈”经济半径政策机制,吸引人力资本和资本、技术等进入涪陵中心城市经济“小圈”。

2.建设“小圈”交通网络化。交通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城市发展一体化,交通先行;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优先。要谋划好与“两群”的互联互通,促进“两群”便捷联通,辐射带动渝东南、渝东北发展。尽快启动渝武高铁建设,推动涪陵至柳州等铁路尽早启动,全力配合渝万高铁等重大项目建设。规划重庆主城至涪陵、涪陵至武隆机场轨道交通,规划涪陵至黔江、垫江、武隆、南岸等直线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两江新区至龙头港快速通道,缩短与周边省市、区县的空间距离。

3.建设“小圈”产业经济走廊。以“两江新区—长寿—涪陵” 、“涪陵区—南岸—南川”“涪陵区—丰都—万州”“涪陵区—武隆—黔江”等经济走廊,形成多个产业经济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布局页岩气、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特色农业经济带。

(三)推进产业创新升级,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1.打好“对接牌”。要加强与重庆、成都的对接,结合涪陵实际,主动谋划,找准涪陵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联点和切合点,梳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重大项目进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

2.打好“园区牌”。要找准定位、找好抓手,引入重庆、成都的重点高校、院所到涪陵工业园区实质开展工作,服务本地企业科技研发需要,加快推动产研院成果到涪陵转化。以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信息技术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吸引成渝大企业投资,努力探索体现涪陵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3.打好“合作牌”。围绕优势产业,加强与万州、开州、黔江、渝北、沙坪坝等区县共同发展“1+21”重庆主城都市区进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攻关平台共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合作交流,还要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省份的合作交流,与四川的达州、广安等地市级“多来往”“互通有无”。

(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构筑长江经济带绿色屏障

1.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涪陵全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33.23km2。包括大木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江东桫椤县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小溪风景名胜区、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江市级森林公园、太极森林公园、长乌江三峡水库消落带(非城区部分)等。同时,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禁止开发区。涪陵在融入发展中要坚守住这些红线。

2.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决禁止在長江沿线布局污染性大的造纸、纺织、重化工等工业项目。坚持“一江清水”到向东流,将涪陵的化工企业集中到白涛工业园区,努力提高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注重园区绿色发展,让长江沿岸干净整洁,保持生态平衡。推动涪陵工业大区、农业特区、旅游新区全面发展,突出多业态绿色发展,以智能引领推动产业生态化,以资源活用推动生态产业化,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屏障。

3.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涪陵要专注于绿色医疗健康、生物环保、绿色节能、高端制造、信息技术、文旅康养等领域生态布局。集中发展页岩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生命健康、MDI下游、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将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绿色产业基地。

(五)创新融入主城都市区机制,尽快实现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

1.抓紧编制涪陵融入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机遇,涪陵要抓紧编制涪陵融入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从区域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等方面着手,推动一体化战略谋划。

2.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涪陵要重点围绕建立健全全面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机制、完善区域发展统筹机制、深化开放合作机制等,加快构建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3.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同城化。要融入重庆主城都市区,需率先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方面实现与主城都市区同步化。要探索建立与主城其他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上的成本分担机制。推动涪陵与重庆主城都市区内的交通网络共建共享,实行公共交通“一卡通”。

参考文献

[1] 廖元和等.川渝黔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基本内容[J].西部论坛,2020(1).

[2] 祝进城.成渝双城经济圈驱动能力强劲将加快建设经济增长第四极[EB/OL].封面新闻,2020-01-08.

[3] 龙云安等.川渝自贸区与成渝经济区协同发展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10)

[4] 李秒.抢抓机遇 积极融入全市开放发展的大好局势[EB/OL].巴渝传媒网,2020-01-09.

作者简介:李外禾(1981-),女,湖南省郴州人,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行管与法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政府决策。

猜你喜欢

经济圈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调整策略研究
当代中国经济圈政府合作的客观基础研究
构建以“海赤乔”次区域国际合作为核心的中蒙俄经济圈
“十三五”背景下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性研究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基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规划的生态廊坊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