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朗读插上翅膀

2020-10-13徐慧

西部论丛 2020年1期
关键词:探寻朗读定位

徐慧

摘 要: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让朗读变得更有效,就不能固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传统观念,辩证的全面地去看待朗读,基于儿童语言和年龄特点,根据不同课文,明确朗读的目的和方向,设计相应的层级性的环节,朗读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朗读;定位;探寻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于是乎,语文课堂上便时时刻刻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自读、默读、个别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读、齐读……各种各样的读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真的从读中感悟到课文的核心价值了吗?这样的读是否有效?我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便出现了下列教学案例:

【案例一】:

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不同的事物倒映在小池塘里的样子,小朋友们先自己读一读。 师:这段共有四句话,老师请四个小朋友当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生领读,纠正字音,适当讲解一下每一句的意思,读完其余生跟读。) 师:带着对小池塘的喜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教完这节课我及时反思,发现整堂课就是领着孩子不断读的过程:第一遍读是感知性的读,要求读得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第二遍读是理解性的读,读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来。第三遍读是有感情地读,读出味道。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重音或轻音,句子的快慢,语气的变化。这读虽有梯度、有变化,但没有思考的主线贯穿其间,说到底还是呆读、傻读,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这段内容的美感。经过反思、探索、重建,有幸执教另一个班时,同一个学习环节,我是这样做的,请看下例:

【案例二】:

师: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又像一面洁净的大镜子,请同学们自己去文章第二段找找看,有哪些事物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镜子里照照自己了。

生:白云、太阳、月牙、星星。 生:我还发现白云和太阳是白天才有的,月牙和星星晚上才出来。

师:你真会发现!那你再仔细看看,池塘里的白云、太阳、月牙、星星都是怎样的呢?为什么? 生: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因为白鹅就像云一样白,一群白鹅说明白云很多很密。 生: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小小的,很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生: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和月牙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映在池塘里,可像美丽的珍珠了。

师:你们可真会读书,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眼前仿佛出现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池塘里的画面。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

生:四句话中都用了“……像……”的句式。我能用它说一句话:小朋友们的脸蛋像红苹果。

师;善于发现,学以致用,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一段吧。

【反思】:

两次教学,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第二次执教,我把学生真正带入到情境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把握整体,发现结构的整齐,文字的魅力,这才是“炼盐”的过程,于是出现后来学生自己用“像”造句,也不足为奇了,因为学生已经在读中真正理解这个字的用法。

二、定位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朗读若缺少了对文本的起码理解和感悟,再好的技术性指导、慷慨激昂、抑扬顿挫,也不会读出什么真情,只会落得一个“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失效状态。

三、探寻

下面,就结合我对文本的理解,粗浅地谈谈教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1、朗读内容、想像画面。针对写景抒情的文字,这种方法比较实用。比如,《三亚落日》中有两段关于落日场景的描写:“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跳水员……”。要让学生“看”得见这些画面,就要引导:“像快乐的孩童”,说明太阳此时还很耀眼,读得时候要轻快活泼一点;“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那是太阳落山前退去了光芒,读得时候语气可以温和一些;而“像跳水员”,是太阳最后奇迹地快速地一落,要读出惊讶、赞叹的感觉,语速可以快一点。孩子们边读边想,以想助读,读有所依,语气便自然而然基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转变。2、联系生活,朗读感悟。对于某些食物的描写及场景气氛的描写等语句,可以尝试这样引导学生来读,让听者仿佛尝到了语言里的味道。例如:《槐香五月》里的一段:“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罐清亮清亮的槐花蜜。”让孩子联系生活,想象麻油的香加上蒜泥陈醋浇在槐花饭上的咸香,芝麻、槐花蜜浇在槐花饭上的甜香,抓住“浇”,品尝吃起来的味道,这样的朗读,不流口水才怪呢。3、对话朗读,找准情境。教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让孩子朗读出文字对话的情境。例如,《爱如茉莉》里妈妈和我的对话及爸爸和我的对话,学生只有完全进入课文情境中才能理解爸爸妈妈互相关爱的温馨。我望着爸爸眼里布满血丝,心疼地问他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整篇课文都以茉莉为线索用对话的形式贯穿全文,教者只要带着学生进入对话的情境,便不难感受文本潜在的价值。4、抓关键字,有的放矢。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出示课件“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那咱得好好朗读朗读这人物的外貌。 (一生很语气平淡带着拖腔读完了这句话。) 师:你的胸脯一点都不挺,再读。(说话的同时给“挺着胸脯”加上红色。) (该生重读“挺着胸脯”。) 师:好多了,再挺一挺。 (该生再读一遍) 师:头巾还不够歪,再读。(说话同时给“歪戴着头巾”加上红色) (该生重读“歪戴着头巾”。) 师:好多啦!把它送进去,从头再来体会。(该生读完整的一句。) 师:一起来体会。(全体学生读这一句。) 师:朗读着落至此,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洪教头?

生:我读到了一个傲慢的洪教头。 生:我读到了一个狂妄的洪教头。 师:朗读至此,我们读到了一个如此(板书“狂妄”)狂妄的洪教头。

窦老师抓住了句中有明显特点的动词“挺着”、“歪戴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人物的傲慢、狂妄,整个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在引导下改变读的语气,通过文字感悟人物特点。

四、结语

朗读时,必须要做到眼、口、耳、脑并用,体现综合性阅读的理念。课堂中,教者应紧紧牵动朗读的琴弦,在反復品读中,赋予静态文字以动态的生命,以丰富语言内涵,丰富人物精神,丰富学生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浸润在情境中,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

参考文献

[1] 马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J].祖国,2017:212.

猜你喜欢

探寻朗读定位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有感于高中生数学解题效能提升的方法探寻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探寻《指南》背景下幼儿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蔡雅玲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