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立体化”校本课程的建构密码
2020-10-13刘娜张鲁莉
刘娜 张鲁莉
随着课改的深人,追求高品质“立体化”的课程建构,业已成为课改过程中的“公众希望”。当前,人们对校本课程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从学校角度看,虽然所有学校都对教学管理高度重视,但和高考成绩相比,校本课程只是“锦上添花”。从教师情况看,许多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还处于沉睡状态,课程开发能力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开发、管理、评估自己的课程,不懂得如何挖掘课程资源、活化课程。
“立体化”校本课程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地整体规划,学科教师“自下而上”地实践创新,双管齐下。这不但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宏观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对接,更是由外部到内部、由宏观到微观、由理念到实践转换的立体网络。
随着津京鲁琼四省市踏上第二批全国课改之路,学校课程发展正朝着“立体化”脚手架状迈进。以多维联动、逻辑严密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管理评价相结合构成立体网络,即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立体化”校本课程将更适于与核心素养需求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对接,同时也更能囊括平面化阶段围绕办学特色进行课程开发时的经验积累。
高中历史“立体化”校本课程,依托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满足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施开发。将历史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通,适应选课走班的课改要求。在精细管理和精准评价中,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办学理念深化和特色提升等进行综合评估。这种长时间大架构、高专业的“立体化”校本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中,笔者认为解密高中历史“立体化”校本课程的建构,必须关注5个密码:
一、倾听码:生本主义,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学习的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从需求的主体看,我们应关注三种类别:
一是全体学生需求。为所有学生都提供的课程,主要是参加合格性考试的课程。
二是部分学生需求。为部分学生提供的课程,主要是参加等级性考试的课程。
三是特定学生需求。为特定学生提供的点对点课程。如“我爱好的历史课程”。学校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识别、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课程开发的关键起点,也是一个系统的调查研究过程。比如,在高一新生人学前夕,我们就开展了对部分和特定学生需求的调查,发现学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课程设计中对症下药,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必要途径。
以生为本的课程开发,既不脱离学科教学,又不意味着抛弃办学特色,而是将学生、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严密逻辑的课程体系。
二、逻辑码:逻辑严密,关注课程体系的科学建构
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后,如何与办学特色相结合开发逻辑严密的校本课程体系呢?
比如,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厚德而行,自强而健。它所植根的教育哲学为:行健教育。
再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便可形成历史行健课程的理念,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下的厚德行健。表现为具体的课程模式,即:身体健康、言行健强、智能健全、心灵健美。四个模块再分别对应相应课程类型:智能健全——基础课程;言行健强——职业发展课程;身体健康——创新实践课程;心灵健美——人文情怀课程。最终形成了我校高中历史立体化的行健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构的内容设计:第一、射线式整合,即以学科知识为圆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进行多维拓展与延伸;第二、聚焦式整合,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多维度关联与整合。课程体系建构的表现形式:“学科内整合”“学科间统整”“跨学科整合”“学科与活动整合”“校内与校外整合”等。每一所学校都可建构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图谱”,每一位教师也都要努力寻找自己在图谱上的“课程坐标”。这样,我们就可以形成完整严密的历史课程乃至全校课程的体系,让课程有逻辑地“落地”,克服以往校本课程碎片化、大杂烩等问题。
三、统整码:多元实施,关注课程实施的多元融合1.开发角度多元。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无缝对接”。强调国家课程中必修和选修的融合,在课程二次开发过程中,落实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对接和拓展。“课程结构和课程门类两相对应”。主要指历史组自主开发课程(专业体验课程),其开发过程如下:首先,课程门类的设置,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层次发展需要为目标进行调研。其次,论证所开发和开设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定位和育人中的功能。最后,进行方案设计撰写。“群体开发和个体使用的同步推进”。课程开发由个别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小组来承担。
2.选课标准多元。
逐步统整由高中历史组二度开发的国家课程和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专业体验课程),供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为回应、满足、引导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将历史校本课程自助菜单与大学录取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关联,为学生整合呈现。让课程真实地存在于特定学制之中、特定年级之中、特定班级之中,让每一位教师可以明确,自己开发的课程在学校课程图谱中的位置,每一个家长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将把孩子引向何方……课程的实施是动态的、多元的,而非静止的、单一的。
四、见识码:丰富经历,不唯知识地进一步拓展
杜威说:“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实践、沉浸、对话、互动、参与、体验是课程最活跃、最富灵性的身影,也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方法。重视学生经验的获得,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经验,是“立体化”校本课程的重要表征。
比如,与天津博物馆合办的“馆校合作”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合办的“网站合作”课程,均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与社会各行各业融通的平台。其中,文化寻访课程——《天津光影》,立足天津30处传统名胜景点,引领高一学生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即是直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培育,又是直击高考天津地方史的考查内容,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也是我校“行健教育”办学理念的课程体现,因而广受学生及家长们的欢迎。《天津光影》在并不占课时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填写校本手册。手册中的景点以时间顺序排布,也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路线,积极投人寻访之旅。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孩子们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行走学习、指尖学习、群聊学习、搜索学习、聚焦学习等,但凡现实生活中精彩纷呈的呈现方式,都可以成为课程实施的操作表达,而不仅仅是前后座位相邻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精致码:管评优化,关注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性
1.精致课程管理。
即学校(含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含專家、社区),学校课程变革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强化课程组织网络,创造多赢局面,形成完整的多主体价值链。
2.精致课程评价。
包含点线、面三个维度。点:结果维度。指向一系列为学生发展提供的适合的课程。线:过程维度。处于不断实践、调整、完善的动态过程。面:方法维度。是一种工具,指向学校课程实践,包括特定课程情境的分析、一定课程理念与框架的建构、独特课程实施与评价系统等的运营。
总之,校本课程是学校提供的特色产品,其用户端是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立体化”校本课程,要牢牢把握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三个关键秘钥:第一,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前提,不能以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二,提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不能仅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学要求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标准。第三,与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相结合,以此为依托,不能把校本课程单纯作为国家课程的知识延伸。保证各类课程按比例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全面育人的综合价值,确保立德树人高品质的落地。不为“眼前利益”,构建高品质“立体化”课程体系,学校才能有活力、教师才能有提升、学生才能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