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扩招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0-10-13陈映雄
陈映雄
摘要:高职院校实行扩招,既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带来契机,也给高职院校招生、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扩招带来的问题,使高职扩招政策能够行稳致远。
关键词:高职院校;扩招;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0)09-0029-05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共有1 418所,招生368.83万人,比2017年增加5.16%;2019年招生468.74万人,比2018年增加27%以上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应改革我国高职招生制度,吸引更多的农村务工人员、下岗的城镇职工、退役回乡军人和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报读,并在2019年实施高职院校扩招百万。这是从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角度出发把高职扩招作为社会治理的政策工具,是国家重要战略的精准部署,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动高职院校扩招,体现国家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肯定,也期望我国高职扩招政策能够落地落实,切实解决扩招带来的问题,使这项政策能够行稳致远[1]。
一、高职扩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招生面临诸多困难
我国现有高职院校1 418所,多数省份可供高职扩招的生源并不多。而多数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习惯于按计划统招模式,如遇到没人报考就会形成生源不足,扩招后每所高职院校每年平均要增加招生705人。
1.传统生源逐年下降,完成招生计划难度大
传统高职院校生源集中于高中毕业生和少量中职中技应往届毕业生,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使高职教育适龄人口数量自然减少。如2018年四川航天职院原计划招收4 800人,但只有4 321人报到;四川德阳科贸职院原计划招收2 200人,但只有258人报到。此种现象在其他省份也有出现。
2.社会人员报读率亟待提高
如广东省目前可增加12万个高职学位,江苏省可增加12万~18万个高职学位。但新增的高职学位是针对农村务工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和退役回乡军人等社会人员而设,针对他们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考核及录取方式、教育及教学方法和就业情况将成为报考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们能否积极报考有待检验。
3.高职招生宣传难度加大
高职扩招后将招生方式多样化和生源多元化,以及宣传范围扩大化和宣传全年化,又因农村务工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和退役回乡军人等生源相对分散,招生所投人的人财物力将大大增加,甚至会出现宣传不到位招不到学生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1.高职教育管理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高职扩招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但扩招后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学生宿舍则需要较多经费和较长时间,政府配套的财政拨款需通过年度预算难以及时到位,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资源投入面临诸多困难。
2.高职扩招生源学习投入不足
由于高职扩招生源主要是城镇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退役回乡军人,要求具有本省户籍或在该省务工6个月以上及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条件。但他们大多数已经建立家庭,必须用许多精力和时间去应对诸多事务而影响学习。
(三)人才培养面临困境
高职扩招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是规模要上但质量不降,而高职当前却面临着教学改革及模式创新、稳定推进及资源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及实验条件改善和师资配套等巨大压力,并将在学校运行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方面面临更大压力,特别面对城镇下岗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退役回乡军人等特殊群体,培养模式和理念转型存在许多困难。
1.学生管理难度增大
高职扩招后生源的多样化和背景复杂化,使人才培养难度增大。同时,扩招后的非传统学生与传统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与教育,但校园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管理却难以统一,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度。
2.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目前,高职院校针对传统生源已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但对于非传统生源因其基础知识掌握差距大和生源个体发展方向差异大,难以制定全校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而且要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和个性化培养,就需实施一对一培养方案,这是当前高职院校难以做到的。同时,高职院校现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非传统生源的人才培养可能完全不适应,这也是高职扩招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3.就业指导面临困难
高职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完全针对传统生源,而扩招后由于非传统生源的多样性和就業方向的差异性,高职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体系将要进行较大调整,要针对非传统生源的就业背景方向、生源多样化特点实施特定的或一对一的就业指导,这也是当前高职扩招后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四)师资缺乏
高职扩招后,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不足,特别是教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第一,教师数量缺口大。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师与学生比例不能超过1∶18的标准,高职扩招百万后全国必须增加6万名高职教师,相应的教辅和管理人员更是严重缺乏,这个巨大缺口最少需5~10年的对口培养才能补齐。
第二,教师质量不高。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质量有下降趋势,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当大量的非传统生源群体进入高职院校后,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特点进行高质量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也不知所措。
第三,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在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等结构上均存在诸多问题,他们习惯于普通传统生源的教学,面对非传统生源群体,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技能提升、知识类型更新和心理适应准备等方面还没有到位。
二、实现高职扩招的策略选择
针对上述问题,扩招后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积极探索,针对生源的多样性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分类编制,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生源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同时,要针对不同生源的学习基础和从业经历实施分类教学管理,通过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对培养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一)推进招生配套措施建设并强化非传统群体招生宣传
高职扩招面对的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下岗工人和退伍回乡军人等非传统生源群体。因此,要对非传统生源对象进行结构优化,并配套适用区别化的招生措施。
1.增加“中职+高职”衔接的招生指标
针对中职(含中技)与应届高中毕业生,适当调整高职录取方式与标准,适当增加“中职+高职”相衔接的招生指标,扩大高职的生源。
2.实行退役军人入读高职的支持措施
实行支持退役军人入读高职的措施,并将其纳入军人转业退役的政策规定,对退役军人入读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进行物质奖励,或在毕业后由政府优先安排工作,也可设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免试推荐退役军人入读高职院校,实现退役、教育和就业的有机衔接,促进退役军人的创业与就业。
3.制定农民工入读高职鼓励计划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学历低和缺少技能培训,其就业能力低而难以高质量就业。因此,以高职扩招为契机、以培养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和实用人才为中心,在农业类高职院校増设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行政管理等涉农专业,对口定向招收高中(或同等)学历以上的农民工培养新型农村职业农民;对于已在农村创业或者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年青劳动力,可适当降低入学的学历(初中毕业)和年龄(35岁以内)条件要求,让其能入读高职深造,扩大高职生源,也可有效支持乡村振兴。
4.建立系统性招生配套支持政策
加强对非传统生源特殊人群的入学帮扶,通过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生活补助费和减免学杂费或住宿费,解决他们因入读高职带来的经济压力。建立针对非传统生源入读高职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学习制度,利用互联网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日制与校外定点集中相结合的理论授课或技能培训多样化方式。其中,理论授课可在报读人数较多的校外定点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由高职教师讲授,技能培训则定期在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充分调动这些特殊人群报读高职的积极性。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区域分类型推进扩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同时出现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因此,面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必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分区域分类型推进扩招。
1.建立中央、地方的两级政府统筹制度
一是强化省级高职扩招计划统筹制度。加强对本省的各部门、各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推动建立本省的财政、人社、教育、行业和国资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高职扩招工作机制。探索本省高职院校与对应省内区域的龙头品牌企业和行业部门的对接机制,实现省内各地市高职招生计划及就业安排、招生指标及市际投放调剂、省高职教育财政预算及各地市经费投入比例、市际专业错位设置及学科设计等事项的省级第一层统筹。二是在省级首层统筹制度建立后由中央政府对全国各省的职业教育规划实施全国统筹机制,建立国务院的财政、人社、教育、行业和国资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高职扩招工作机制。探索各省高职院校与对应省际区域的龙头品牌企业和行业部门的对接机制,实现全国高职扩招的各省招生计划、招生指标的省际调剂、全国高职教育财政预算及各省经费投入比例、省际专业错位设置协调等事项的中央政府第二层统筹。
2.建立高职扩招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由于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经济圈。因此,高职扩招要对接区域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扩招生源和设置专业与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相衔接,设置社会发展所需的旅游休闲、养老健康、家政服务等专业,吸引相关人员报读,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扩大招生生源。
3.分区域分类型推进扩招
由于高职扩招主要针对非传统生源特殊群体,因此,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分区域分类型进行。
(1)针对经济发达区域多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区域特色专业。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等发达经济圈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是初高中文化程度,他们缺乏操作技术技能而难以高质量就业。针这些群体可在其工作地的高职院校设置培养操作技能型专业,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空调制冷、工业机械维修和数控机床操作等企业急需的对口专业,并借助校企合作机制订立校企合作协议,采用业余脱产学习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配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吸引学员报读。
(2)对经济落后区域针对性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地方特色专业。目前,我国经济落后区域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等地区,由于这些区域经济不发达而造成大量青壮年劳動力流失。因此,对这些区域应有针对性地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地方特色专业,投放招生指标不宜太多,招生指标应重点针对农村的村委会青年“两委”、乡村农业产业创业者、农村电商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员等进行投放,并设置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村电子商务等地方特色专业。采用定期脱产院校集中与网络远程相结合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配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吸引学员报读。
(3)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多投放定向招生指标和设置区域特殊专业。目前,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藏族居住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南疆地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等三个省级区域,还有云南省的怒江自治州、四川省的凉山自治州和甘肃省的临夏自治州等三个地级州。这些地区虽然经济落后和自然条件恶劣,但拥有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而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对这些地区应有针对性地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地方特色专业,投放招生指标不宜太多,招生指标应重点针对旅游服务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特色畜牧业管理人员,设置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民族文化开发与传承、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畜牧经济开发与管理等地方特色专业。采用定期脱产院校集中与网络远程相结合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配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吸引人们报读。
4.实施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强高职教育对非传统生源的吸引力
招收传统高中生入读高职,宜用“学业水平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方式;针对中职(中技)学校毕业生的招收宜采用“职业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职业技能证书”的招生考试方式;对于农村进城民工、城镇下岗职工、退役回乡军人等非传统生源的招生宜采用“工作经验技能考核+基本文化素质测试+单位或行业推荐”的注册入学制或申请制入学制。
(三)增加财力投入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高职扩招将给高职院校的实训实验基地、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教学教育资源和校舍基础设施等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实现高职高质量扩招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资金、地方政府财政和中央政府财政持续加大投入[2]。
1.推进高职扩招经费投入机制改革
要建立与高职办学的规模、成本与质量相对应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实现地方和中央政府财政的同步增加。完善高职扩招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自愿进入高职教育领域进行投资推动高职扩招。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高职扩招经費的统筹力度和投入比倒,把新增教育经费投向高职招生多、办学规模大和高职院校数量多的区域。
2.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缺乏、注重高学历而不重视实践技能、聘任机制缺乏灵活性及缺编等突出现象,支持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和学科设置实际自行聘任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制定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强制性要求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把挂职锻炼时间长短和实践技能提升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挂钩,并聘用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双导师制”。
3.健全高职培训标准体系
建议中央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国和各省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基础资源、教师及管理人员、教材、信息技术建设状况、实训基地及实验室设置人数比、学生安全设施配套等资源条件进行梳理,加大对薄弱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投入,健全高职院校的培训标准体系,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不同群体生源进行分类开发,实施高职“1+N”人才培养计划
由于高职扩招在于走向招生多元化,一份人才培养计划一统到底的高职教育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具有迫切性和针对性的“私人定制”人才培养计划将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主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传统生源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以不同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程度、技能技术工作经历与就业方向与需求,开发“1+N”的多版本人才培养计划,并针对生源群体的多元化和年龄层次性的特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开发多样化的教育项目设计、学习任务清单和教学方案模式。
2.实施线上线下双层教学
由于高职扩招生源群体的基础教育程度、年龄层次、工作经历、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全日制学习的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淘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层教学和学习模式将成为未来高职教育的新模式。例如,对于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可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定期集中时间的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训的线下学习模式与不定期和不集中的校外视频教学的线上学习模式相结合,使高职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时间地点更具多样化与个性化。
3.实施弹性学制与完全学分制
可在现有高职院校中选择部分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教育管理需求多元和教育技术资源丰富的院校实施弹性学制与完全学分制,顺应不同生源终身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建立学生成长终身电子档案袋的学籍管理制度,配套建立学历文凭或技能证书差异化管理制度。还可建立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借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验,建立对先前学科学习考试成果(科目合格证)的认定制度,设立全国范围内通用的网络学分库和学分积累终身有效及可转换制度,打通国家学分与技能等级、职业资格和学历文凭三种证书之间的转换通道。
4.建立“三全合一”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扩招使我国高职教育由“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选择”模式转变,重点环节是让学员学会未来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因此,应建立“三全(全面、全员、全程)合一”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职业生涯咨询体系与职业生涯课程选修指导体系,推动对高职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选择、职业生涯课程选择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指导。
(五)建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要根据校企合作原则精准实施现代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制定与其对应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专业教学方案,深化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学生管理和毕业条件的系统改革,推进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推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流程的重塑、教学管理体系的重构和考核评价标准的重建,建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1.建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协同培养体制
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和退役回乡军人三类非传统人员多数不是18~23岁的传统高职教育学龄段,他们绝大多数已有一定的社会工作阅历,因此,对他们的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应推进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坚持以技能培养为导向和理实结合原则,重点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迭代训练模式。高职院校也可把学堂搬到工厂,派出专职教师到企业去授课,或通过引企入校把工厂搬到学校实现联合办学。
2.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
通过推进课证融通建立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整合优化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制定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和评价考核标准,将高职教育中的传统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有效的对接和置换。同时,探索将学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按等级折算成为毕业学分的制度,只要学员达到毕业规定学分就应准予毕业,这对于三类非传统生源很有吸引力。
3.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建议建立“技能型高职专科教育+应用型职业本科教育+研究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教育延伸制度,使入读高职的学生通过努力可逐步升入职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深造。在高职专科升职业本科的招生中放宽录取比例限制,让更多优秀的高职专科生能够顺利进入职业本科教育。
注释:
①数据来自2019年1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快报数据》。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
[2]景安磊,周海涛.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8):19-21.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