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蜂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0-10-13
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泰安 271000
为了更好地推动山东省蜂产业的顺利发展,掌握全省蜂业发展的短板及需求,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于2019年末对全省蜜蜂存养量、蜂农、养蜂专业合作社、蜂产品企业、蜜蜂育种场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为制订山东省“十四五”蜂业科学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一、全省养蜂基本概况
1.蜜蜂存养量
截至2019年末,山东省蜜蜂养殖存养量共52.45万群(图1),其中西方蜜蜂48.15万群、中华蜜蜂4.29万群,临沂、潍坊、烟台和济宁4个地市的蜜蜂存养量超过了5万群,威海、东营、德州和滨州蜜蜂存养量较少,均不足1万群。中华蜜蜂在全省各地区都有养殖,其中临沂、淄博存养量均在5000群以上。
图1 山东省16地市蜜蜂养殖数量统计图
图2 2019年山东省16地市蜂蜜产量
2.主要蜂产品产量和产值
2019年全省蜂蜜产量为13152吨,其中潍坊和临沂两地市蜂蜜产量超过1700吨,分别是1829.665吨和1784.136吨,占全省总蜂蜜产量的27.48%(如图2);蜂王浆总产量为560吨,其中潍坊和临沂两地市分别为109.073吨和107.8359吨,占全省蜂王浆总产量的38.73%;全省蜂花粉和蜂胶产量分别为664吨和90吨。养蜂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达4.4亿元。
3.蜂农及养殖规模统计
全省蜜蜂养殖户约6630户(有少数蜂农信息未登记),已统计的蜂农平均年龄为56.5岁,其中60岁以上占比35%,50~60岁占比25.5%,40~50岁占比29.5%,40岁以下仅占10%。
全省户均养殖蜜蜂78群,养殖规模在100群以上的有2067户,千群以上养殖规模的有28户,500~1000群的有52户。户均养殖规模超过全省平均值的有8个地区,分别是:潍坊97群、临沂94群、枣庄89群、菏泽和泰安均为88群、日照87群、青岛83群、济宁82群;户均养殖规模低于60群的有淄博58群、济南57群、滨州56群、聊城54群、威海48群。烟台、东营、德州三地养殖规模分别为72群、67群和65群(图3)。
图3 山东省各地市户均蜜蜂养殖量统计
4.全省组织化程度
2019年全省蜂产品加工企业共63家,蜜蜂育种/保种场14个(其中中蜂育种场9个、西方育种场5个),社会化组织(协会)32个,养蜂专业合作社252个(其中临沂68个、潍坊28个、烟台27个、淄博21个)。山东省养蜂合作社数量较2018年有所增加,加入合作社的养蜂户占到全省养蜂户的91.8%,合作社规模在1000群以上的有101家,占总数量的40%(见图4)。
图4 山东省16地市养蜂专业合作社统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蜂管理水平偏低
据统计,全省蜂农平均年龄56.5岁,全省户均养蜂78群,蜂农养殖规模小,目前大部分蜂产品尚处于手工生产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年轻人很难接受高强度的养蜂操作。蜜蜂养殖的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虽然通过各种渠道普及了养蜂知识,但蜂农缺乏系统的蜜蜂生物学、蜜蜂繁殖规律、病虫害性能及蜜蜂授粉等一系列基础知识,遇到问题不能科学分析成因,导致养蜂业不能取得长足发展。
2.养蜂合作组织宏观调控能力弱
多数养蜂场处于偏远山区,加之蜂农年龄偏大,各种新式交流平台不会使用,养蜂的先进经验和蜂产品信息不能得以分享,而社会化组织的宏观指导不到位、市场信息服务不及时,对养蜂生产流程、蜂病防控、蜂产品质量安全把控等难掌握、缺指导。蜂农长期以个人和家庭为主的分散经营,养殖规模很难扩大,饲养管理技术固步自封,对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持观望态度。部分企业生产设备陈旧,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蜂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也制约了蜂产品效益的提升。
3.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不足
山东省西方蜜蜂品种一直是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蜜蜂,普遍存在生产性能下降的问题,全省共有中蜂育种场(保种场)9个,但半数以上育种场自建成以来,保护措施不得当,保种力度不够,有的是靠企业资金维持。加之中蜂种群零星分布,受西方蜜蜂种群侵害而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蜜源条件恶化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中华蜜蜂资源分布区域较小,严重阻碍中华蜜蜂的保护和利用,直接影响育种场的经济效益。
位于铭座三泰宾馆一层的泰和堂餐厅回廊是艺术臻品的展现,餐厅古色古香,从装饰到内设体现出三泰人的匠心。国泰堂、泰山厅、群贤居,各具泰山风韵。宾馆推出的“以味为核心,以养身为目的”的泰山赐福宴,集泰山特色、孔府品味、封禅文化于一体,打造出三泰宴会扛鼎之作。宾客既能享受尊荣之礼,也可满足口福之美。
4.蜜蜂授粉认识程度不够
山东省蜜蜂授粉给蜂农带来的经济效益仅占蜂业总效益的5%,但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却高达600亿元以上。在实际生产中,大棚或设施作物和林果农户,对蜜蜂授粉的认可度和积极性比较高,能主动租赁蜜蜂为之授粉,效果也比较明显;但大田作物的林果农户对蜜蜂授粉认识程度较低,甚至从未考虑过租赁蜜蜂为之授粉,所以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技术普及率还不高,缺乏统一调配、政策性扶持和技术指导。
5.蜂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
目前山东省现有蜂产品生产企业63家,其中知名品牌较少,产品品牌培育、包装和推介滞后,没有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蜂农本身缺少多方位销售渠道,多为单一的自产自销,包装简易,加之个别违法分子销售假蜜,严重影响养蜂行业的信誉和形象。
6.养蜂生产易受各种因素影响
(1)气候变化:养蜂业靠天吃饭特点十分明显,气候变化影响蜜源植物花期长短、流蜜多少,关系到蜂产品产量及质量,影响蜂农经济效益。
(2)药物使用:设施及大田作物农药使用不科学、花期乱打药都会造成蜜蜂不同程度中毒死亡。养殖过程中乱用和过量使用蜂药,都会严重影响蜂产品品质。
(3)蜜源植物:山东省洋槐树、枣树等优质蜜源植物生长缓慢,因其经济效益不及速生树种而惨遭大量砍伐,面积日益减少;由于山林树木覆盖率的增加,荆条等灌木类蜜源植物生长环境也受到侵害。
三、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
山东省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蜜粉源植物丰富,多达220余种,物候期自西南向东相差7~14天,其中,刺槐330万亩、果树900万亩(其中苹果400万亩、枣树55万亩)、玉米4000万亩、棉花1000万亩、蔬菜3000万亩,全省除11月至翌年2月无蜜粉源外,其他月份均有蜜粉源,流蜜盛期可载蜂量200万群以上,拥有发展养蜂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2.政策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山东省蜂业发展规划(2014-2020)》(鲁政办发【2014】3号)、《山东省蜂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鲁牧计财发【2016】3号)、《关于加快我省蜂业发展的通知》(鲁农发【2016】3号)、《山东省畜牧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方案》(鲁牧质科市发【2018】9号)。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推进了山东蜂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形成蜜蜂养殖、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推广、产业园区建设、授粉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技术优势
四、蜂业发展意见和建议
1.加快蜂业规划布局
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蜂业发展理念,以提高养蜂生产能力和推广普及蜜蜂授粉增产技术为重点,以培植产业区域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为核心,着力提升蜂业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蜂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合力推动山东省蜂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蜂业政策支持
建议将蜂业产业纳入全省重点产业规划,出台养殖环节扶持政策和资金,引导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养殖和组织化、集约化经营,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更新生产设备和企业加工规模,提高蜂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精深加工水平,改善养蜂作业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
通过蜂农科技培训,加强蜂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蜂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引导蜂农科学养蜂,积极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养蜂后备人才,扭转蜂产业老龄化后继乏人的不利局面。
3.强化蜂种改良
蜜蜂良种是蜂业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完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提升蜂群生产性能,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西方蜜蜂种质资源和本地中华蜜蜂遗传资源,强化育种规划和指导,加大政策扶持,培植核心种蜂场和育种场,稳步提升育种创新水平,提升蜂群改良进程。
4.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依托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团队、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省蜂业协会等科研和推广单位,引进与培养蜂业科技人才,联合开展系列科研攻关工作,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加速蜂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蜜蜂饲料、蜜蜂药物及蜂机具研究开发,加强蜜蜂授粉宣传力度,开展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示范,鼓励和发展专业化授粉蜂场,逐步提高授粉收入占养蜂总收入的比例,促进蜜蜂授粉的产业化发展。
5.引导养蜂业社会化组织发展
积极扶持社会化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维护蜂农利益、产销衔接、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展以蜂农为基础、社会化组织为依托的蜂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利用政策的撬动作用,建立“企业+合作组织+蜂农”的养蜂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社会化组织完善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合机制。
6.培育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引进外资和鼓励本地资金建设蜂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鼓励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蜂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蜂产品科技创新,突出精深加工,加快蜂蜜、蜂胶、蜂王浆等高附加值蜂产品开发,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扭转低端发展现状,打造高科技、高产量、高水准蜂蜜加工产业基地。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效益。
加强蜂产品市场监管,定期对蜂场、养蜂合作社、蜂产品加工和经销企业进行产品质量随机抽样检测,健全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蜂产品掺假造假、制假售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7.构建蜜蜂产业保障体系
养蜂业存在自然灾害、蜜蜂疾病导致蜂群受损、死亡和人员伤亡等养蜂风险点,为降低损失,设立政策性蜂业保险是全面构建蜂业生产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建议协调林业部门,种植蜜源植物树种,保障蜜源植物载蜂能力,从而扩大蜜源优势区域。在集中喷施农药的时间,设置预警机制,提醒蜂农进行有效规避,减少损失。另外,尽量减少飞机喷洒农药,或者使用不伤蜜蜂的生物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