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蜂土法与新法饲养取蜜量新解释
——听文新说蜂脾之变

2020-10-13

中国蜂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巢脾中蜂新法

福建三明市将乐县高唐蜂场

中蜂蜂巢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自然状态下,它是一个球状。就是说,野生中蜂蜂巢是一个球体形状。说起这个球形,不仅让人联想到球的性质、球的特征和球的作用,谁能参透、参悟、理解到这一点,谁就能把中华蜜蜂真正地养好。

众所周知,蜂脾关系决定蜂群的势态,有什么样的脾,就有什么样的蜂团形态,就有什么样的蜂群。同样的,用什么样的蜂箱,就有什么样的蜂“窝”,效果自不相同。自打我从三明市将乐县造纸厂下岗以来,就依靠饲养蜜蜂谋生活。在这几十年的养蜂实践中,翻阅过的养蜂书籍都是说“蜂脾相称”。那么,养中蜂真的要“蜂脾相称”吗?

为了繁育好三明特有的红背中蜂,我数十年如一日定地养蜂,提纯选优,选优提纯,一而再,再而三,放蜂在野外,增加雄蜂与蜂王交尾成功的概率。从年年放飞提纯中,发现采用现代养蜂技术,蜂群发展总是没有土法饲养的来得快,采的蜜也不如自然蜂巢多。土法饲养始终是蜂少于脾,而脾多则存蜜多。可是新法饲养每年的产蜜量远不如自然形成蜂群高,有时连一半产量都达不到。为什么呢?从加脾方式说,新法饲养通常是横向添加,这就造成巢脾上面5cm处在取蜜时被摇蜜机划破(图1)。如果出现蜜压子现象(图2),蜂群发展不起来。子少蜂就少,自然就采不到蜜。

图1 被划破的蜜脾

图2 蜜压子圈

回过头再看看自然蜂巢是如何扩巢加脾的?自然蜂巢原本是球状,随着群势扩张的需要,工蜂是往下一点点造脾,与此同时,蜂王把卵一点点产在其中,等到蜂巢做完整时,幼虫也该封盖了。因为巢脾被慢慢地加高,每次有小蜜源流蜜蜂群都能存下一定量的蜂蜜,同时产育一批蜂子。这样,上部只有储蜜,而蜂巢一直向下向外推进,蜂随子走,逐渐往下往外移,新巢房育子,旧巢房储蜜。蜂子在新造的巢脾内总能保证有一个15cm长的保温层,并且始终是空心的,子区大小可伸缩,子区温度可调适,因此蜂巢扩展良好,蜂群发展也良好。既保证蜂子培育的质量,又保证蜂群内常年有存蜜、可采蜜。一整年如此,储蜜多多。

比较过后可以说,野生中蜂巢就是一个球形。这样的球形蜂巢可以让蜜蜂一代代繁殖、生存,蜂子旺,蜂蜜多,抗病力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而新法养蜂,蜂巢横向分布,每个巢脾上面有三环相连,蜜圈、粉圈和子圈,一环套叠一环,割脾取蜜后,子圈最先遭到破坏,其次是粉圈,无法让哺育蜂兼顾蜂子和蜂粮,工蜂只能尽可能多地把占巢脾蜂蜜总量1/5的上边角填满,这样势必造成蜂群储蜜不足。

那么,养蜂书籍说:“蜜蜂在采集花蜜酿制蜂蜜时,可以加一个浅继箱”,这对吗?前苏联蜜蜂生物学家塔兰诺夫认为,蜜蜂分泌500g蜂蜡需要消耗4000g蜂蜜。我个人也觉得,临时加上一个空继箱让蜜蜂紧急造脾非常不划算,白白浪费许多蜂蜜。应该在小蜜源开花时抓紧加巢础造巢脾,最好用来育过一代蜂子。

30年前我在农村曾见过一桶土蜂,大约在清明,1桶蜂陆续分出去10群,最后桶内只剩下一小撮蜜蜂。当时大家都没有看好它,也没有人去理它,结果原桶这一小撮蜂繁殖得比其他分出群都快,到端午节时,足足采了40kg蜂蜜,而分出去的那10群都没有收到蜜。当地老人说,新分群无蜜,要等到第二年才会有几十斤蜜。当时我不懂,几十年中我问遍养蜂人,都没有令我信服的答案,后来突然有一天我自己把它想通了。第一次分蜂时带走近一半的蜜蜂,要把携带的蜂蜜用来造脾做巢,随行的老蜂王不给力,产下两代子便不行了,蜂群不是自然交替就是发展不起来,又没有蜂蜜储备,必须重新采集酿制。第二次分蜂,蜂数占原群1/4,蜜少巢小,随行的处女王要等到交配成功后,才能扩巢繁殖,当年的蜂蜜仅够做巢和维持生存需要,直到第二年才能有多余的蜂蜜存储。后面再分出的蜂群更是如此,没有造好的巢脾,群势越分越小,所以老养蜂人会说“新分群当年无蜜割”。而原桶留下的蜂群虽然最小,但保留了原有的巢脾,没有人为调整,采进的蜜直接存储在蜂巢里,必然产量高,繁殖快。

新法养蜂就不同了,在第一个蜜源到来之前,可以人为地把蜂群“催肥”,调整为强群。然而,放同样的框数,在5℃或不同保温状态下,蜜蜂消耗的蜂蜜量是不同的。新法养蜂巢框横向摆放,蜜蜂要爬到隔壁巢脾上才能吃到蜜,遇到低温会冻伤冻死蜜蜂,保温不好还会冻伤蜂子。保湿不利沤烂蜂子,箱底下蜂路空间不足,只有2cm,无法起到保温效果,在5℃下蜜蜂易得病,不适合用来饲养中蜂。这种箱体在15℃~25℃之间放进中蜂还比较好养,但不具备15cm脾宽的保护层,因此整年用来养中蜂非常难。培育出的幼蜂在三、四月低温期容易得病,而按养蜂书上的方法,拼命喂糖、累得半死都没办法,仍发展不过自然土养蜂群。同样的群势,自然蜂群保温好,幼虫保护得也好(图3)。因为传统蜂巢是U形的,蜜蜂直接上行就能吃到蜜,下边还有15cm的保温层可以调节温度。

图3 自然巢脾

蜂群发展与巢脾关系密切,个人认为,巢脾个数不在乎多与少,更需在乎其结构。要想不烂子,必须改变蜂箱,仿照自然蜂巢恢复保护层,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存蜜和自然造脾护子功能,利用和发挥好蜂群自身的优点,这样才能确保中蜂定地饲养成功。

猜你喜欢

巢脾中蜂新法
保护和发展中蜂维护生态平衡
及时纠正桶养蜂群的偏位脾
蜜蜂巢脾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谈中蜂咬脾应对措施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意蜂蜂蜜和中蜂蜂蜜的区别
温室番茄膜下滴灌单膜单行栽培新法
中蜂保护与发展
岫岩中蜂业发展前景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