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市813名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2020-10-13吴雪芬范恩芳贾芸沈丽张石青李凤芳马新凤张英瑛丁丽华严晓萍0
吴雪芬,范恩芳,贾芸,沈丽,张石青,李凤芳,马新凤,张英瑛,丁丽华,严晓萍0
1.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上海 201300;2.浦东新区泥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上海 201306;3.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127;4.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护理部,上海 201300;5.浦东新区眼病牙病防治所护理部,上海 201300;6.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护理部,上海 200120;7.浦东新区祝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上海 201202;8.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部,上海 201311;9.浦东新区老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教科,上海 201302;10.浦东新区芦潮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上海 201306
2020 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席卷全国,高传染性的特点使数以万计的民众受到感染,在危难时刻,全国各地的“白衣战士”逆行而上,在非疫区的医护人员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开展居家观察、流调、道口测温等工作,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下,医务人员可能会承受较大心理压力,从而出现失眠、厌恶、恐惧、羞愧,甚至是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1-3]。本文旨在调查上海市部分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探寻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缓解不良情绪,打赢疫情防疫阻击战。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20 年2~3 月上海市6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家二级综合性医院、3 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医务人员,涵盖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及其他医务人员,共计813名。
1.2 调查内容 参考汪萍[4]在SARS期间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内容,并向3 家三级综合性医院、4家二级综合性医院及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咨询后对内容进行增减。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称、科室、居住情况)及心理状况评估问卷,共36项,包括抑郁、焦虑、人际与孤独维度。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别勾选,选项依次是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分别赋分0~4分,总分在0~144 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量表重测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30,问卷条目的内部一致性良好。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将一般资料问卷、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制作成一张电子问卷,生成链接或二维码,请调查对象通过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参加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820 份,剔除无效问卷7 份,有效问卷813 份,有效回收率为99.15%。
1.4 质量控制 本问卷采用问卷星并由医务人员管理者通过微信群发送给医务人员,预先录制好对问卷解释视频,向被调查人员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内容和填写要求,问卷为不记名问卷并且承诺保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813 名医务人员中男性118 人,女性695人;年龄:≤30岁203人,31~40岁361人,41~50岁181人,51~60岁68人;婚姻状况:未婚140人,已婚648 人,离异25 人;居住情况:独居27 人,与伴侣或家人居住754 人,与朋友居住32 人;学历:高中(中专)24 人,大专253 人,本科519 人,硕士及以上17 人;职称:无职称83人,初级职称364人,中级职称336人,高级职称30 人;医院级别:一级医院588 人,二级医院181 人,三级医院44 人;科室:发热门诊17 人,预检分诊28人,门口测温20人,流调36人,病房312人,行政50人,后勤17人,门诊140人,其他科室193人。
2.2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得分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总分为(11.45±16.70)分,其中抑郁维度为(4.67±6.46)分,焦虑维度为(4.13±5.82)分,人际与孤独维度(2.65±5.32)分,总体情况尚可,心理素质较强。其中得分最低、最高的5个条目见表1~2。
表1 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得分最低5个条目(x-±s)
表2 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得分最高5个条目(x-±s)
2.3 影响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与性别、年龄、学历有关(P<0.05),与婚姻状况、居住情况、职称、医院级别、科室无关(P>0.05),见表3。
表3 影响上海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单因素分析(x-±s)
3 讨论
3.1 上海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本调查显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上海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尚可,但在某些方面仍需加强关注,主要表现在感到疲倦、希望尽快把事情做完、过分担忧一些事情、不容易入睡、容易烦恼等。此次疫情来势凶猛,传染性大、波及范围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随着武汉封城,大批医务人员支援湖北,上海也派出了1 600余名在重症医学、呼吸学科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团队,除了支援武汉的队伍,在上海坚守的医务人员同样承担着其他高强度工作,二、三级医院的发热门诊严格把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流调、居家观察、道口测温、医学观察点等工作,连续奋战让医务人员深感疲倦,同时居高不下的确诊病例让内心充满不安和焦虑。这次“抗疫”是一场持久战,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的疲倦、失眠将影响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在应急状态下,也会过分担忧一些事情。这种状态若持续存在,会引起职业倦怠[5]、焦虑[6]、抑郁[7]等心理疾病,这也提醒管理部门在疫情期间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心理建设。
3.2 上海市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研究一致[8-11],这有可能与女性本身较为敏感、多虑有关,本次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女性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承担着与男性同样的高强度工作,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她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提示要加强对女性医务人员的关爱。年龄在31~40 岁、41~50 岁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这两个年龄段的医务人员正处于青壮年,是医院的中流砥柱,更是这场疫情抗击的主要力量,平时工作中也承担着临床、科研、教学等艰巨任务,同时也需要处理家庭中的繁琐事务(子女升学、老人生病),因此面临着多重挑战。而≤30 岁的年轻组会因为临床经验不足而不被安排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岗位,51~60 岁年龄较大组会考虑其身体原因而被安排在后勤保障岗位。学历为本科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上海医务人员学历普遍较高,以本科为主,本次调查本科学历占到63.84%,且岗位以疫情一线岗位为主,包括在发热门诊、隔离点位等,他们面临的风险较其他组高,相应会有更大的心理负担。
3.3 提升上海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从本次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在不同年龄、性别、学历中存在一定差异,现疫情防控进入“持久战”阶段,总体可控,但仍会有散发病例的出现,例如北京、新疆等地陆续出现了人群聚集发病的现象,所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机制不可松懈,上海医务人员也一直坚守着我国东大门,在机场建立了防疫屏障,对每一位来沪人员进行了核酸检测和隔离点观察,基层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及发热哨点24 h全天开放,并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流程。在严防严控的同时,管理部门更应加强对战斗在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除了提供物质保障,更应注重心理上的关爱,以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对生活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建议: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0年1~2月相继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通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援助热线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结合社会资源,多元化开展心理支持性干预,提升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②在繁忙工作之余,结合工会、居委会、志愿者团体等组织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增强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③对于已有不良情绪的医务工作者应及时介入,通过心理疏导、调休、换岗等方式予以调节,从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新冠肺炎期间,广大医务人员持续战斗在疫情一线,长期处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势必会存在身心疲惫、焦虑、失眠等情况,因此,有关部门应关心、关爱这支队伍,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借力多方力量给予规范系统的心理干预,从而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最终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