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寒山禅诗中的“三境”

2020-10-12杨静

美与时代·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寒山禅宗意境

摘  要:禅诗既有诗的韵律,又有禅的意味,在唐代发展得非常繁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青年时参加科举屡次不第,于30岁左右隐于天台山。寒山禅诗在“物境”“情境”“意境”这三重世界中达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寒山禅诗隐于文字背后有意味深长的哲学和审美意味。

关键词:寒山;禅宗;物境;心境;意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蚂拐节仪式中的神圣与世俗研究”(XYCSR2020032);广西桂学研究院协同团队项目“广西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研究团队”(F-KS18011);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广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17FMZ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禅宗作为中国儒释道思想融汇成的一种独特现象,是中国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并以其独特的韵味影响了唐代诗歌的风格。任继愈在《惠能评传》一书的序中指出:“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经过南北朝及隋唐,几百年的发展,衍生出许多学派和宗派……禅宗创建于唐朝盛世,与同时其他宗派并峙分流。”[1]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禅宗进入唐代文人的作品中,将禅学的意蕴与诗人对现实和人生的感悟相结合,并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使作品在清丽的语句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回味无穷的余味。文章以王昌龄的“三境说”作为对寒山禅诗研究的重要标准,在《诗格》中其对“诗境”有三种划分:“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景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仇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2]172在这一过程中,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在发生变化,成为有情感的客体和有具体物象表达情感的主体。本文将寒山的禅诗以此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对寒山禅诗内容及意蕴进行阐述,意图更加明晰地把握寒山诗的艺术特色。

一、清幽孤寂的物境

物境是现实之境,客观事物是艺术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诗人进行创作通常有两种原因,第一是由外物引发了主体的情感,不吐不快;第二是主体带着情感去寻求与之契合的客观事物,赋予客体以感情,因而物象在创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寒山禅诗的物象大都是从居住的山林中选取常见的自然事物,语言清丽。“诗有天然物色,以五彩比之而不足。由是言之,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2]166自然的美是纯净而自然的,不掺杂任何杂质,以最真实明丽的样貌展现在人面前。而寒山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感受、反思生命的力度,内心纯净且宁静。寒山在自然中,在虚无和实体中自由切换,此时大自然不仅是寒山的居住地,同时还是他写作的主要对象。

写禅景的诗在寒山禅诗中占据很大比重,此类诗都是从其生活环境中选取的物象素材。寒山居住在山林之中,识得自然最本真的面貌,“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3]86。崎岖狭窄的小道在山林中蜿蜒,不远处的山缝里流淌着清凉的河水,偶尔一两滴水珠从山岩中掉落,在河中激起一圈圈涟漪。鸟声不断,更加显出无人的寂静,寒山用心拥抱大自然,在写作时从山涧鸟鸣中寻找所需的客观之物。“杳杳”“落落”“更无人”等用词就体现了其居住环境的清幽,作者有意用切合物境本身冷森氛围的用词,来构建物境本身。

寒山远离浮华人世,有着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为其提供素材以及安宁的创作氛围,是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前提。“物境”为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天然的素材,不掺杂任何杂质,以最真实明丽的样貌展现在人面前。寒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在创作时抓取头脑中储存的物象,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艺术世界的建构。

二、淡泊清幽的情境

情境是艺术之境,身居清幽宁静的山林中,人与客体的关系很容易达到高度的融合。与在熙攘世俗时不同,隐居后的寒山身居清寂的山林,因而有着对宇宙人生通彻的认识和随缘自适的淡泊。在这部分的诗中,寒山将关注点放在自身与宇宙生命的关系上,更多地表现出情境与心灵交融地独特见地。

寒山青年时参加科举屡次不第,于30岁左右隐于天台山。正所谓“圣人不作,大道失而求助禅;忠孝臣子无多,大义失而求助僧”[4]。寒山在其诗中也曾用“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馀何云不足”[3]35来述世荣难求。其破衣褴褛,行为怪诞,不能为世人所理解。与天台国清寺的拾得和丰干来往密切,被称为“国清三隐”。仕途失意使寒山由世俗走向山林,将满腹落寞投射在对物象的描述上。“欲识生死譬,且将水冰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3]271。生死循环与冰水相成并无本质差别,因而生无可喜,死无可悲。生死有无是生命中跳不开的话题,“冰水”在这里成为寒山情感在客观物体的表现,是对自己曲折人生的一种宽慰。将感情融入物镜与情境中,借由文字与美景呈现出来。

对于生命无常是看得透,而随缘自适是想得开,不管事情怎么发展都不会用外力去参与。寒山以澄澈的心来观照万物与反观自我,忘却世间的种种诱惑,在纯粹的自然和纯净的精神世界里徜徉。“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平生何所忧,此世随缘过。日月如逝川,光阴石中火。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3]448自从遁入寒山中,诗人都是以山果为实,天地为屋。山林不再是纯粹的居住地,而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客观表达。整个宇宙人生在寒山心中是透彻的,无我无它,随缘自是。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3]474没有了世俗的影响与牵绊,走进葱郁生机的寒山里,寒山的心澄澈而宁静。看着寒山中的山山水水和花草树木,寒山的心灵似被清泉和白月所洗涤,沐浴在大自然的光辉中,世俗中的名利在渐渐远去,执着于得到的欲望也慢慢平缓。在清幽的情境中,寒山心性高远淡泊,随缘自适,无欲无求,顺其自然。

三、和谐清净的意境

除却客观物境和主客体双向交流的情境,还有主客体高度和谐的意境,这是“物境”与“心境”结合后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王昌龄谓其“真”。寒山借助有关意象,营造了物我双向交流后所达到的清静无为的和谐意境。

寒山的禅诗基本上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的映衬,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很重要的表现。“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池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3]430寒山隐遁山林,与天地融为一体,心灵在自然中得以洗涤。无处不安适,无处不自在。寒山的这种物我一体的和谐,是渗透着禅意的自然,“自然”,其实就是“将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返璞归真的老庄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通过关照自然、从而随心自然、以达复归自然的禅悦的境界”[5]。这是极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和人生态度。“心凝形释,万物冥合。如何是佛法大义?——春来草自青”[6]说佛法的时候,并不是一连串难懂的禅语,而是随手拈来,自然而然,不加以任何修饰,却让听者心神一动。寒山身处这大自然的怀抱中,与万物同欢喜,万物皆有情,寒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状态。

在自我与外界关系达到和谐的基础上,会衍生出自我与内心所达成的契合。唐代文人将禅宗思想内化于日常生活创作中,进入一种摆脱世俗、摒弃思虑、宁静淡泊、安闲自然、息心凝神的精神状态,在淡泊无为中体悟生命和宇宙的纯净,从而生发出心地清明情趣的诗歌。寒山在悠哉生活中看到了事物表面下的有生命的一切,在与万物同乐时也在反观自我之心。“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净如白莲。”[3]699在远离俗世转向大自然的怀抱以后,内心被洗涤的得一尘不染,悠闲地享受大自然给予的一切,清静无为。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古代文人经常借用其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在佛经中,莲花不只是高洁的象征,还被寓于了佛教的更神圣的内涵,客观之物与契合的内在心境,共同构建了一种清静无为的和谐意境,使读者也恍若身在其中,暂时抛却了尘世中的诸多烦心事。

物境主要求其形似,在寒山的禅诗中,山林溪涧、鸟语蝉鸣,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之物,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从而更容易引发接受者的阅读兴趣;情境主要求其情,是主客观事物的双向交流,融情感于客体中,能够引发读者的认同;意境主要求其真,不只是物象真和情感真,更重要的是寒山建构的艺术之“境”真,是主客体双向交流后所到达的高度和谐的状态,这会给人带来审美上的快感。寒山的禅诗囊括以上所有因素,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四、寒山禅诗的特点及影响

寒山诗是唐代禅诗的代表,在天台山隐居时,寒山将大量诗作刻在石壁上,原有六百余首,他在一首诗中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上,自夸云好手。”[3]704只是在传抄过程中丢失了一半左右,今人只能看到三百余首。“寒山诗共325首,其中禅诗约有150首。”[7]寒山禪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禅诗数量和内容。另外,寒山诗是唐代少有的白话诗之一,其用语简单却意蕴深刻,尤其是寒山禅诗中蕴含的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寒山的诗大体上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语言简单易懂。比如“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3]544。保持一颗不染污垢的纯净之心,回头是岸,回头向善,就能成佛,这是禅宗“见性成佛”的表现。唐代佛教的盛行使佛教语言以一种通俗的形式来更好地宣扬佛法大义,而这种思想渗透到诗歌创作中,使禅诗摆脱了原来艰涩深奥的佛家语言。第二是对象以山水为主。一方面,寒山将目光从外界世俗转向大自然,其禅诗中基本是以大自然为背景,另一方面,在自然中找寻自我,从平凡的大自然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人与世间万物都是一体的,万物有情。第三是有深刻的内涵。如“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万象影现中,一轮本无照。廓然神自清,含虚洞玄妙。因指见其月,月是心枢要。”[3]733没有过于强烈的感情,看透了这世间事,一切皆空。禅诗中并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在理性的静穆中将对生活与人生的尽头指向永恒,从而在直面内心与生命中转为淡泊。

寒山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声誉渐高,并延续至今。一方面是在我国的影响,有专门的寺庙——“寒山寺”以他的名号为名,对文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也在唐代的志怪小说中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在国外,寒山禅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寒山在我国同时代的地位。寒山诗在国外最出名的影响体现在在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他被封为祖师爷,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偶像,对美国思想、文学和文化产生了不可否认的影响。寒山诗歌被重视在这里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的成果。而西方对寒山的重视又反过来促进了我国对寒山诗歌的研究,新时期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文学与宗教发展的关注,出现了许多关于寒山诗歌研究的著作,如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徐光大《寒山子诗校注》等。

寒山的禅诗是很有意味的,“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3]15。“护净”是佛教用语,指护持净尽,要内心觉悟,去除一切杂念,方能与佛相通。只有用澄净之心,才能欣赏到寒山在诗中构建的美好世界。他的诗不靠遣词造句取胜,靠的是禅心,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在其构建的“三境”中,一个洒脱、恬淡和清幽的艺术世界自然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寒山因为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和意味无穷的诗作,成为我国文学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在当下以浮躁和追逐为主题的社会里,古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可以为今人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抚慰尘世中奔波劳累的俗世之心。同时,加强对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的认识及传播,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悠久的历史留下的璀璨文化,不应该只被相对专业的人所了解,更应该走向大众,融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参考文献:

[1]洪修平,孙亦平.惠能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2]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

[3]寒山.项楚,注.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屈大均.广东新语·诗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352.

[5]许苏民.历代禅语小品[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4:186.

[6]普济.苏渊雷,点校.五灯元会(卷一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4:928.

[7]钱学烈.寒山子禅悦诗简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3):97-101.

作者简介:杨静,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批评。

猜你喜欢

寒山禅宗意境
寒山即景
寒山
灵 山
Poet’s Peak
春色满园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一朵花的意境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过几年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