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

2020-10-12徐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概念图导图可视化

纵观近10年的语文高考试题,第1道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被学生誉为“最迷惘的试题”,原因有三,首先,文章枯燥无趣且深奥难懂;其次,题目繁琐细致且杀机四伏;再次,做题时惴惴不安且患得患失。因为他一般会选取社会科学类文章,多数是最近发生的,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伦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共同点是理论性强,个别词语专业程度高,相对生僻难懂,从而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基本都属于学生平时绝不阅读的文章范畴。

又加之它是整个高考过程中的第一科的第1道题,对于人生中的第一次参加如此大型的考试的同学们来说,此时内心充满了新鲜和紧张的情绪,在这样的氛围包裹之下,阅读这样一篇自己从未接触过领域中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文章,考生們自然是越读越迷茫,越找越耗时。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考场中独具慧眼快速抓分呢?总结这十几年来论述类阅读理解题的复习备考经验,笔者归纳出论述类阅读理解备考过程中的可视化转换和训练方式。

一、可视化解题思路概述

所谓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领域,成为研究数据表示、数据处理、决策分析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技术。目前正在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技术也是以图形图像的可视化技术为依托的。当然,在考场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拿出计算机来做数据建模。笔者所说的阅读理解中的可视化转换,是利用计算机数据转换的原理,把繁琐细碎的文字信息转换成直观清晰的“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

论述类阅读理解文章的难度首先体现在论证分析的条理性和思辨性上,而借助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可以帮助初学的备考考生把这个复杂的论证过程可视化。同时,在制作上述可视化图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结构、论证关系,甚至长难句内部的关联关系、逻辑关系都会得到一个认知的培养和能力的强化。也就是说,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的制作,在帮助考生解读文章的同时,也能培养起考生的解读能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先要对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这两种可视化工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思维导图(Mind Map)是1970年有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学习工具。它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可视化的思维工具,一般以树状图的形式呈现,适用于知识脉络复杂且带有发散性思维的文本分析。概念图(Concept Map)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设计出的一种可视化学习工具。它适用于跨层级、复合型、概念多且关系复杂的文本分析。接下去我们以2019年语文高考全国卷中三份论述类阅读理解文章为例,分别用思维导图和概念图对他们进行分析。

二、以2019年全国卷高考论述类为例,演绎可视化解题操作步骤

三、可视化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思维导图模式,更偏重于阐释文章内在脉络的发展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推演,比较适合于使用在层级式论证模式中;概念图模式,更偏重于阐释概念的完整性和各个概念之间复杂的层级性关系,比较适合于使用在总分论证模式中。在实战训练中,这两种模式都只是思维工具而已,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区别。需要备考考生根据个人思维习惯和文本特质决定使用那种模式进行训练。

在无论使用哪一种模式,都将有利于你建立对文章思路和作者论证方向的把握,能够帮助你更进一步的精准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在绘制思维导图和概念图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还能强化必考考生对于文章脉络和思维方式的认知和理解,在训练过程中,建立起自己进行论述类阅读理解的注意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徐岩,福建省龙岩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概念图导图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烃思维导图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概念图教学功能初探
概念图构建中概念关系提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