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0-12罗文欣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核心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视野,开阔了教学思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为此,本文重点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网络探究学习方法和模式,充分体现网络探究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引领学生进入到网络探究学习情境之中,學会分享与合作,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网络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征分析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大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基于网络下的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则突破了传统的框架和模式,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会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能够多领域、宽视野地获取各种阅读资源,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深入地进行高中语文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交流协作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
2.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发生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往往会制约学生的学习进程,而网络探究学习模式教学则消解了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成为网络探究学习模式中的引导者和参照点,在丰富多变的网络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不断引导学生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认知。
3.注重交流和互动。基于网络探究学习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倡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上,通过开发网络软件、设计网络课程开展语文知识的教学,学生则可以浏览教师发出的电子邮件,借由BBS进行交流和互动,体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高效的教学效果。
4.提升教学资源的更新率。基于网络的高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体现出不限时间和地点的特性,师生可以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和反馈,快速便捷地获取现代多媒体信息和资源,进行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人能力,展示出尊重学生个体的相互协作特点,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资源的更新率。
二、网络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深入研读文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问题意识
要深入地研读高中语文的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作品中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特点,启发学生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并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以学习《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采集作者马丁·路德·金的生活时代背景知识,让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了解马丁·路德·金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理解金“毕生致力于和平和改革事业”,让学生有了初步的认知之后,可以进行顺势利导,点燃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思考自己如何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是什么,又应当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在学习曹禺的名剧《雷雨》时,可以让学生预先通过网络采集名剧情节内容,了解名剧中的主要人物,并观看网络下载的电影《雷雨》的结局片段,让学生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理,想深入了解三十年后周朴园与侍萍重逢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带着内心的疑问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文本研读之中,成为高中语文探究学习的主人。
(2)深入品读,引发思考。基于网络的高中语文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体性认知、表达过程,要引导学生审视和品味文本,尝试接近文本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和体会文本内蕴的深层涵义,教师要鼓励和倡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文本解读,对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发散性思维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讲究学生在高中语文探究学习活动中的个人体验多样化。在高中语文《巴黎圣母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深入品味文本内容,通过网络搜索作者雨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简介,初步感知《巴黎圣母院》的主题内容,感受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体会作者雨果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思想,并仔细品读文本,思考和把握《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弗罗洛等不同的人物形象,举例说明同样爱着爱斯梅拉达,弗比斯和卡西莫多的爱是不同的,并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体会“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反思自己应当如何看待人性中的美和丑,谈一谈自己对美与丑的看法和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网络上收集更多的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巴黎圣母院被毁的相关事件,了解巴黎圣母院的传说,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以支持和完善自己对文本作品的解读。
2.通过专题拓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
(1)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模式。要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合理设计“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开展相关的学习探究活动,利用网络搜集知识相关信息,利用知识信息和网络资源解决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通过网络开展合作协商式的学习,拓展学生个体的知识视野。以学习《解读周朴园》一课为例,先提出问题:“周朴园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冷酷自私的资本家、唯我独尊的封建家长、温情默默的老者、痛苦孤独的悲剧性人物?”继而开展自主探究和学习,把握文中人物关系,分析周朴园与三个儿子的关系,探析周朴园与繁漪之间的夫妻关系,并从戏剧冲突的角度探索周朴园和侍萍及鲁大海的冲突实质,体会发生在周朴园身上的一切究竟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分工采集网络上的资料,提取主要的思想观点,如:《雷雨下的道德沦亡——透视周朴园的多重性格》、《叶公好龙式的情与爱——兼说周朴园其人》、《蘩漪与陈白露比较》,并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集体讨论,总结并归纳相关观点,利用Word、Powerpoint进行小组演示汇报和个人自评。
(2)非指示性教学模式。要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自己决定课堂的探究走向,教师可以进行课前预设,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指导,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拓展阅读主动思考,进而形成探究主题,借助于网络解决问题。以学习《滕王阁序》为例,教师预先制作网页上江西南昌滕王阁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开展拓展阅读,自己通过网络阅读相关文化散文专题及其他作家的文章,进行纵横对比的阅读和思考,最后围绕某一话题开展讨论,借助于网络软件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价。
3.注重网络探究学习与实际的链接
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综合性学习单元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书法文化活动之《我看<兰亭序>》,可以让学生先从网络上搜集与书法相关的知识,把握“文房四宝”的基本概念和涵义,获悉中国书法历史发展概况,进行《兰亭序》专题研究,从观赏《兰亭序》的品评入手,让学生初步领略《兰亭序》书法之美,了解《兰亭序》诞生的缘由,由浅入深地开展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网络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还可以采用话剧演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剧情,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现成的版本,也可以自编剧本或进行小说到剧本的改编,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网络探究学习为高中语文教学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突显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高中语文探究兴趣和热情,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探究体验,较好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作品的意义得以生成和实现。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研究[J].肖澍娟.语文天地.2016(01).
[2]基于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分析[J].戴跃明.新课程导学.2014(33).
[3]网络环境下高中阅读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J].梁亚平.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
罗文欣,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