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提问
2020-10-12孙丽苹马斐
孙丽苹 马斐
上课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语文课当作艺术来上,在讲台上要把自己当成艺术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质疑。英国物理学家培根说得好:“一个人倘若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只有从疑问着手,才能以肯定结束。”在质疑这一过程中,提出问题是目的,产生动机是源泉,激起灵感很重要,方法指导很关键。所以,教会学生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养成发问习惯,形成开放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教会学生提问呢?
一、培养提问习惯,树立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意识,而学生有这种意识之前,教师必须先有这样的胸怀和能力。我们统编教材的每一篇課文前面都有“预习”部分,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适合学生提问的新设计:建立引导学生思考的预习——“一答三问”式预习。也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把字词的障碍等清除之后,先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再就是自己在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明白。“一问三答”的预习方法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贵在坚持,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效果,只有坚持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思想的火花也逐渐多了起来。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逐渐的培养,在学习鲁迅的文章《孔乙己》时,同学们通过“一问三答”的预习方法在课前提出了45个问题。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包含了小说的三要素,从对人物的思考到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从酒店里的笑声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从文章的整体布局到字词之间的比较分析,都表现出了学生对这篇文章浓厚的兴趣。
“质疑”也是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提问的好方法。所谓“质疑”就是学生针对文本内容提出的疑问,例如対哪些问题不理解,哪些问题在理解上与作者不同等。质疑的优点是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容易制造出精彩的课堂生成;缺点是课堂的整体节奏不好控制,容易导致课堂松散而凌乱。
笔者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执教了流沙河创作的《理想》这首诗。这首诗歌内容丰富,热情洋溢,给人们很大的精神力量。还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容易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因为是在外地上课,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学生,也没有时间安排学生预习,而这节课需要讲的内容很多,于是我就尝试着采用了质疑的教学方法。最后从这节课收到的效果来看,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这个时候,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了合理的引导,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还借助学生的问题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向了纵深。事实证明,只要教师敢于在课堂上播散问题的种子,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被慢慢唤醒,最终就会水到渠成,开花结果。
二、传授提问方法,拓展问题范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可问,钱梦龙老师在执教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的时候,布置学生预习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结果学生却说自己全部读懂,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钱老师给学生上了一节自习课,经过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一节课下来,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然后,钱老师从这600多个问题中筛选出了一部分,分成七个话题进行教学,最终这节课的课堂氛围十分热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提问,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1.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具体深入地思考文本的质量和深度,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做出一定的反映。为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我们要尝试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指导,引导学生在随意性提问的基础上尝试指向性提问,引导他们在发现主题、体会情感、比较文风、欣赏语言等方面进行思维活动。
在教学《呼兰河传》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到文章中运用了一连串的“愿意”,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我们如果引导学生展开逆向思维,就会发现文本中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如果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在这样一连串的“愿意”之中,,竟然还隐藏着一个“不愿意”,这样的词语是不是影响到作者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就会加深对作者情感的认识,更会明白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这样的不断提问,会让我们的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2.于无疑处生疑
孙绍振先生曾经对语文老师说过:“你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者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的确,语文阅读教学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因为母语环境等因素,学生面对教材的时候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有自己独有的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的,这些阅读基础就是学生的已知。再者,信息时代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提前了解作品,甚至学生能够达到“反哺”的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如果仅仅依靠自己得道在先和术业专攻的优势给学生在课堂上灌输一些知识性信息,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因此,怎样干预学生从教材的已知状态到未知状态,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领悟、去探索和发现的。我们但从课堂提问来说,在无疑之处生疑,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例如在学习名著《西游记》的时候,我们肯定会遇到学生很多的已知状态,毕竟这部名著从学生的小时候到初中生活,从连环画、动画片到电视剧、原著,学生都是看到过很多遍的,这样,学生再遇到这篇名著就很难沉下心来去研究文本。立足于这样的学情,作为教师,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借用北大教授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画》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巧设问题,建立起学生从已知世界通向未知世界的桥梁。例如,你对孙悟空的偷骗技术有什么看法?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的喜剧关系体现在文本的什么地方?《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你是否认可《西游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动物王国的故事这个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到了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引领学生找寻到文本解读新的角度,发现已知表面现象下的未知世界,还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另外,到了初三年级,因为学生学习的任务加重,学到的内容多了,引导学生从学过的作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比较,展开自我提问,也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把初中阶段关于鲁迅的作品收集起来,从写作和内容两个角度,就作品的标点符号、环境描写、色彩意向等方面设计问题,必定能够产生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重视提问实践,提高问题质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最好的学习,当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并且学会了一些提问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就要适当的放手,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锻炼自己提问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能够用独特、新颖的方式理解自己所阅读的文本的时候,就要鼓励他们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东西。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的提问和被提问,能有效帮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问题,并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量。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一般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方法,借助比较详细的背景资料引领学生去理解诗歌的内涵。诚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但是我们如果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静态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的静态的知识性信息。针对这一弊端,我采用了“我来讲古诗”的课堂活动:分为朗读、提问、讲解三个环节。从实际的操作过程看,学生最喜欢的是“提问”环节。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特别享受问和被问的乐趣,提问的同学希望用自己的问题问倒自己的同学,而自己的同学也在全心全意备战备课,希望自己能够站稳讲台。通过提问的环节,学生发现,背景资料、文章大意句子翻译这些方面的问题都能通过工具书或者网络查找到,只有在查不到所谓参考答案的地方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找到自己未知层面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展现思维的魅力。
在学习李清照的《点绛唇》这首诗词的时候,学生問这首词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个词牌名,有什么讲究?花瘦不是凋谢的意思吗?作者写此有什么用意?李清照以后再嫁了吗?而探讨“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场景的时候,很多女生能够理解这种情态,自己一副慵懒的模样,又怎么去面对一个翩翩美少年呢?只有慌张逃离,偏又忍不住看他,只有假装嗅青梅。而男生则不理解这句词的意思。这样的活动促使学生体会到了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所提问的问题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不断推动学生发现和挖掘问题,从而真正深入文本,拓宽思维的宽度,学生就能享受到发现的乐趣。
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质疑,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树立问题意识,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提问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提问环节,才能让这一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孙丽苹,马斐,山东省桓台县马桥镇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