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重视对联教学

2020-10-12胡笑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对联李白语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其文化源远流长。对联及对联相关的文化更是流传之今,而且生生不息。语文教学是一门开放性学科,对于对联及对联文化,我们语文教师也应做相应的教学与引导。

一、关于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从秦汉之前出现的对联雏形桃符,到五代十国出现的春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按其内容可以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按其字数可以分为独字联和多字联;按其形式可以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不管是何类对联,采用何种形式,创作时必须遵循或具备以下特点: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又不能重复。

(5)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6)横批,可以是对联的题目,也可以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从唐代到民国,作为启蒙教育的对联课,一直盛行在私塾里。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曾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私塾被废除,对联课也随之被取消。现如今,对联教学无人问津,国人对联知识的匮乏程度令人触目惊心。笔者以为,无论是IT时代,还是E时代,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对联不但不能丢弃,反而要加强学习。

二、对联的教学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要自觉补充对联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綜合素养,并且活学活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巧妙传授对联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华夏对联春风化雨般的浸润,有效彰显对联教学的深远意义。

(一)对联教学,寓教于乐

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蕴涵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笔画或平行,或纵横交错,在二维平面里多向展开;笔画种类多,组合样式丰富,字的构造复杂,数量繁多”[1]。一直以来,汉字、词语的结构、含义和用法学习枯燥乏味、耗时较长、效果不佳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不争的事实。笔者以为,对联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人说“对联是文字游戏”,既然说它是“游戏”正说明对联所具备的娱乐功能,而这一功能恰恰适应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心理,他们总是希望轻松愉快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那么就用李白的经典妙对开启学生求知的心灵吧!相传有一个地主很不服气李白的才华,要和李白“对对子”一比高下。地主精心准备的上联是“天在山边,走进山边天又远”,李白不假思索对上“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清幽。地主见难不倒李白,又出“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李白沉吟片刻对到“去年年尾,今年年初,年年年尾接年初”。地主拿出看家本领“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李白轻松对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溜边”。地主恼羞成怒“两猿伐木山中,连候儿也会对锯(句)”,李白不慌不忙回敬道“匹马陷入泥内,看畜牲怎么出蹄(题)”。一场精彩的较量以李白的绝对优势获胜,学生不仅为李白的智慧喝彩,受到思想的启迪,更为中华文字的与众不同而自豪,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穿插一些有关对联的名人轶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对联兴趣。例如“比目鱼”对“独角兽”讲的就是鲁迅入学应对的故事;“父望子成龙”对“子以父为马”讲的是解缙的智对;“六七八九”对“二三四五”讲的是郑燮关心民间疾苦的故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东林党人心志的体现等。

著名学者刘征说过:“生活是语文之源,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实践证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不仅要重视课堂也要重视课外,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能够选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的老师。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他们的语言技巧才能得到最好的拓展和开发。例如,苏州网师园里,有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等,富有人文情趣和文化底蕴的对联教学既可以巧妙穿插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选修课,集中学生的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习潜力的目标。

(二)对联教学,一举两得

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考试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手段。对联考试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联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且通过填补对联,学生可以从中推敲、锤炼、运用、归纳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对对子可以测试应试者能否区分虚实平仄及其应用;可以测验读书多少及语藏厚薄;可以测验思想条理。其作为试题的特点是:“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与高中卒业应备之国文常识性观者,亦有汉语汉文特殊优点之所在,可藉以测验高材及专攻吾国文学之人,即投考国文学系者。”秉承国学大师的理念,近几年中考和高考中开始出现形式多样的对联题型,成为语文试卷中的亮点。平日的对联教学就是很好的练兵机会,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有统计数字表明,迄今为止,中考试卷出现对联题的省、市、自治区有广东、四川、宁夏、浙江、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湖北、福建、北京等。

例1 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3分)(2004年福州市中考试题)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 (贝多芬)

下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补此对联时,一要注意补出的下联要与上联的字数相等、格式相同(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二要注意补上的内容必须与这个名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示例:“握人生航向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例2 对对联。(4分)(2004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

此题可以说是较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它的难度在于,如果考生不熟悉原著的内容,没有灵活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很难对出下联。示例:“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等。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输入必须注重积累。没有丰厚的对联积累,对联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对联教学必须要求学生有一定对联“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到“质”的突破。

(三)对联教学,浓缩精华

对联是浓缩的精华。要求在简约的文字中,浓缩丰富的情感、思想的内涵,达到文字的精纯,以一字胜百字,一句胜千句,显出中国文字的包容与张力,堪称奇妙。古今许多优秀的对联作品所抒发的浩然正气,所表现的那种高尚的思想情怀,时刻激励人们不断前行,成为人们的座右铭、案头录,也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教材之一 。

处世格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德行乃正,无求品自高”;“我若害人人害我,他难容你你容他”;“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清心”等,告诫自己宽容大度,与人为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

从政格言:“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在家者不知有官,方能守分,在官者不知有家,方能尽分”;“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等,提醒自己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居安思危,集思广益。

求知格言:“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等,启迪自己脚踏实地,发奋读书,勤学好问,以书为友。

对联对不同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有极为重要的警示作用,对联对不同的经营行业门类都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亭台楼阁、道观寺庙、商肆民居无处不联;生庆死悼、怀远伤别、试才竞捷无处不联;外交辞令、报刊标题、戏剧唱词无处不联。因而对联在分工愈加精细化的今天值得进一步普及推广,发扬光大。

(四)对联教学,弘扬传统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对以往语文课程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高举课程改革的旗帜,运用现代思想观念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和筛选,这样,留给每一代人的传统中,都将饱含以往一代一代人对于传统加以淘汰和改造的东西。灿若繁星的华夏对联经过前辈们的悉心搜集、整理、加工,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皆能推陈出新。2005年春节晚会的对联就让国人大开眼界。

歌舞联:“金鸡报晓,听玉笛金声,鼓乐和鸣,四海普天贺岁;丹凤朝阳,看银花火树,龙狮劲舞,九州举世迎春。”点出了晚会的时间、地点、目的、形式,渲染了举国同庆、华夏同乐的热闹喜庆,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气势恢宏。

地方对联:香港“荆花吐艳香江瑞”;澳门“莲蕊临风镜海清”。不仅点出了香港和澳门的象征物“紫荆花”和“莲花桥”,而且表达了香港和澳门回归以后的繁荣和稳定,洋溢在香港人民和澳门人民心中的欢欣和喜悦。

钟声敲响时,上联“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下联“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龍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横批“盛世大联欢”。展望未来,画龙点睛。

三、结论

“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2]“对联教育工作,是继承和发展对联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对联事业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振兴繁荣的百年大计。”[3]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理论与实践充分证明对联教学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耐心赏析古今名联,悉心体悟对联精炼的语言、独特的风姿、奇妙的魅力和高雅的情趣,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开拓视野,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相信随着对联教学的进一步普及,越来越多人对联知识的加深和完备,对联这一中华文化的独特形式一定可以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注释: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P39.

[2]毛力群.对中国传统属对教学的认识.课程·教材·教法,2004(3):40-41.

[3]中国楹联学会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二批中国对联教育基地模范对联教师命名工作的通知.民间对联故事,2004(4):23.

胡笑梅,江苏省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对联李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