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科类社团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

2020-10-12于冰

神州·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核心育人课程,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校教师在进行理论课教学时,将人文社科类社团应用于第二课堂教学当中,可以重新构建第二课堂教育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故此,文章将概述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人文社科类社团在第二课堂中发挥的重要意义,旨在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提升。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人文社科类社团

高校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社会精英。在新时代要求下,高校学生不仅应该具有出色专业知识,更是应该具备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念。思想政治课是高校实现道德渗透、法制宣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高校重要的学科项目[1]。但在政治理论授课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相对比较抽象、观点较多,学生很难在课堂上直接转化成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利用人文社科类社团组织课堂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实践思政政治理论知识,构建高质、高效教学体系。

一、核心观念概述

(一)思政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计划课程是第一课堂,在此之外的教学课程属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第二课堂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演讲、主题活动、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组织形式相对比较松散,内容也十分多样,同第一课堂教学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第一要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也日益受到高校重视。

(二)人文社科类社团

社团,是指兴趣相同学生所创办的活动组织,并且需要经过校方认证。在社团活动中,成员可以共同进行相同的爱好活动,有助于学生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发展有益爱好[2]。人文社科类社团主要与文化、科学、社会相关,社团是高校学生重要的课外活动组织,如文化社团、法学研究会、人文辩论协会、无人飞机社团等多种形式社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应用人文社科类社团的教学意义

(一)构建课程体系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育人工作,一周几节思想政治教育课能够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来源日常生活、社会影响、学校学习,因此高校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育人方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大力开发第二课堂,延伸思想政治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效果。社团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也能够聚集大量学生,引导社团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当中,可以将大学生集中起来,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最大效益。也能够避免以往教学过程中,因为第二课堂缺乏实践途径,导致教学流于表面形式的问题。故此,引入人文社科类社团有助于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提供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发现学生甚少响应,理论课程知识转化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实践活动形式并没有得到学生认可,活动组织效果不佳。“术业有专攻”,从客观角度来说成熟社团所组织的活动,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3]。社团成员是学生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所参加,活动参与性更高,知识学习意愿也更强。高校教师通过社团活动构建第二课堂,也可以寻找到最佳教学载体,避免额外占用学生业余时间,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时,可以邀请汉服文化社团共同参与到第二课堂当中,让参与学生在制作汉服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更深的认识,观看社团活动的学生也能够通过文化知识讲解,将服饰特征与古人对于君子品格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三)提升学生意愿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知识,均是伟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所得出的智慧结晶,因此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许多教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第一課堂教学之法,将长篇累牍的课堂讲解视频直接发放给高校学生,要求其自行学习。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二课堂失去了第二课堂的实践特色,学生对于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也失去了学习兴趣,无法真正实现第二课堂教学价值[4]。教师利用社团活动,巧妙地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并且适时点拨,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社团活动中,升华个人思想。例如:院报记者团开展“新生入学现象调查”社团活动,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从数据中分析现象、规律。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赞扬学生数据调查能力,也要点出透过表象看本质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社团活动有更加深刻地思考。

结语:

“政教有法,亦无法!”第一课堂夯实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第二课堂给予了学生实践天地。高校教师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体系时,要正视第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充分挖掘人文社科类社团教学价值,让学生自愿、高兴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基础上,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高竞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4):46-49.

[2]李丽,周广,臧欣昱.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4):112-116.

[3]邓山.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11):34-36.

[4]时长江,王玉芳."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小班化教学研究——以浙江省G大学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5):109-112.

作者简介:于冰(1988-)女,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