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2020-10-12申亚莉李卫李霞
申亚莉 李卫 李霞
摘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改革方针。以“思政课程”为中心,形成“课程思政”全覆盖的育人体系,最终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动育人目标的实现,培育出高技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将针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提出几点问题思考,为接下来的研究厘清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育实践
一、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缘起
(一)上海经验
提到“课程思政”教育者们一定会想到上海经验,这是“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起点。这个起点经历了十年,走过了三个阶段,才慢慢形成了具有上海经验的“全员、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教育格局。
上海经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起,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通过“两纲”构建了一个纵向衔接的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打通了小初高各学段所有课程都要实施学科德育,实现了德育教育时效性的提升。
第二阶段:2010年起,上海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此契机的推动下,不断深化和细化“两纲教育”,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顶层内容体系架构,形成了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思路,使德育教育更加符合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德育知识衔接有序、层次分明、有的放矢,切实提升了各学段学生德育实施的整体性,系统性。
第三阶段:2014年起,上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机统一的管理体系及加强资源共享和教育联动制度体系目标。在这三个目标体系的构建中认识到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协同作战机制。上海经验为“课程思政”改革打开了春天的大门。
(二)目前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
我国思政课程建设已走过几十个春秋,但是教育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在各种思想,多元文化的交锋之下,刚刚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人身上还没有完全塑造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思政课教育又过于强调主流价值观,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的接受性考虑不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教学效果与我们的理想背道而驰。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只有进行思政教育改革,要去研究学生,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构建思政课程体系,这一期间不仅要筑牢他们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理想信念等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情怀。因为失去文化根基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像许可馨之流,辱国辱民、抹黑国家,价值观扭曲、人生观失位。要扭转这一现象,学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不能让马列主义失声,德育教育失语。
二、“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对象是谁
“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对象到底是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狭义而论,他的对象是在校学习的各学段的学生,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而“课程思政”的属性是把育人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是学生要接受教育,实施教育的教师也要接受教育,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因为思政元素能否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中,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人文主义素养及其所具有的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属于非专业人员,其对思政知识认识不深,体会不透,特别是对一些专业知识和思政前沿问题缺乏了解,专业性大打折扣。因此,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是组织政治学习,这是最容易实施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一个方法。专业教师不仅提高了思政意识,还深刻理解领会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马列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
其次是增加专业课教师人文知识的阅读。人文知识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使阅读者去感悟人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追寻人生的真谛。可以给专业课教师制定一个阅读目标,规定一个月至少阅读一本人文类书籍,通过提高阅读量的方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再次是组织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也是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教育的一个良好时机,集体备课可以采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的形式。在备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就某一个知识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和思政课教师共同探讨,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这个知识点找到了最适合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也深深领会了这块内容。可以说集体备课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良好机会,
最后是社会研修。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专业课教师对世情、党情、国情的认识和党的理论的理解。研修采用专题讲座、考察参观的形式到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知识教育。
三、“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内容是什么
一般来说,“课程思政”的内容必须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深挖学科中的思政元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专业的不同有计划有目的把德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中低年龄段,德育内容主要是养成教育。大学阶段,德育内容的挖掘要以民族精神、价值引领、理想信念、职责使命为主要内容。如,大学语文教材里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内容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血脉,承载着青年的理想和追求,蕴含着责任和义务,诉说着规矩和价值。数学教材中各种公式定理背后研究者勇于探索,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的献身精神,在润物无声中融入到学生的灵魂,既符合学生身心發展的规律也符合德育教育的规律。
专业不同,思政内容的融入也有原则和要求。需要根据文理科的专业属性去转化思政教育内容。文科要注重底线意识的坚守,理工科要注重德育意识的培养。理工科由于长久以来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德育意识缺乏,要注意增加文史哲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普及,注重育人意识的提高。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在全国的迅速推广,短时间里要求各个学校都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许多课程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忙上马加入思政内容,这些内容与专业知识相去甚远,割裂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性,关联性,导致专业教师不能自圆其说,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课程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中是否具有思政元素,做到知识点与德育教育无缝衔接,使思政内容就像是一滴滴清澈的甘露融入到专业课的芳泽之中。
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保障机制是什么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必须有配套的保障措施,才能实现目标。“课程思政”的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学校领导层的鼎力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才能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
(一)加强顶层设计的制度体系
高校党委思维要变,立意要深,要以更高的整体视角规划设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一线教师组织实施,督导部门检查落实”的设计方案。首先,要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培养方案中要融入哪些思政元素,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要在哪些环节体现思政元素。其次,黨委领导上课堂制度的制定。学校书记、院长等中层领导干部要走向讲台,围绕当前形势,学生关心的热点、难题问题展开思政大课,党委领导的大局观、思想觉悟、人格魅力、视野、资源等软实力的加持,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很大,他们上一堂课展现的效果要比普通教师上十节课的效果还要深远,党委领导走向课堂的制度要形成常态化。最后,要完善 “课程思政”的考核。考核就要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案,要建立量化考核标准,考核要采用学生考核和部门考核双重考核标准,给教师进行奖励与处罚,以达到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目的。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育与研发
第一块内容是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政理念的培训。提升专业教师对思政知识的储备,形成正确的大局观、政治观,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第二块内容是实际操作培训。厘清课程,转化思路,重新架构知识体系,打破既有的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堂,提高“课程思政”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研发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等内容与专业课程形成无缝衔接,润物无声的融入学生的头脑中。这不仅仅要遵循课程知识体系的架构,还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并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城市精神进行研发。如复旦大学开设的治国理政、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中国智慧等特色课程为思政课的研发提供了思路。
基金项目: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一般项目“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Y2019—10
参考文献:
[1]从课程思政到思政课程https://6viyij.smartapps.cn/pages/view/view?docId=9583276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e&_ swebfr=1&hostname=baiduboxapp&from=singlemessage.
[2]吕冬英,朱月晨,甘怀敏,梁海英.朱名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评论,2019(04):113.
[3]万林艳,姚音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同向同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52-53.
[4]彭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措施[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3):35-36.
[5]杨琳.高校课程思政应厘清的三个问题[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0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