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文化遗产防洪减灾迫在眉睫

2020-10-12

民主 2020年9期
关键词:险情文物保护减灾

【提案背景】

2020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一些地方文物单位受到洪水威胁。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7日下午16时,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一些文物单位受损严重,安徽黄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宣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成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维会师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古伸臂桥、哈尔桥、阿斯久桥等,被洪水冲毁;湖北武当山五龙宫龙虎殿,湖南朱家大院、体仁堂、龙山里耶瞿家大院和吴杨支祠等古建筑,因洪水房屋倒塌严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势较为严峻。

【具体建议】

1.亟需开展汛期文物险情排查与风险评估。特别是可能存在脱落及倾倒等危险的古树名木、古桥、古塔、古建筑的墙体,结构险情等应给予重点排查和专项评估,必要时应设立警示标志,确保人员和文物安全。对排查中发现已经出现险情的文物本体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遮盖、加固、支顶、围挡、排水、防渗等措施,控制险情发展。

2.亟待开展文化遗产洪涝灾害风险刻画研究。开展文物风险专题调查,评估文物本体的鲁棒性与易损性,分析洪涝灾害本体损害的危险性,形成文物本体风险区劃;与此同时,了解洪涝灾害过程中区域尺度、文本保护单位尺度、文本本体尺度下文物损害的敏感性或程度,全面分析文本本体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科学评估洪涝灾害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明确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文物抢救、人员救援、事故处置等应急处置措施,形成有针对性的文物建筑防汛应急预案。

3.尽快启动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首先,洪涝灾害往往具有流域性,开展文物建筑的防洪减灾规划编制工作要考虑空间尺度问题。在宏观层面要开展区域性(行政单元尺度)文物防洪减灾综合规划研究,解决宏观尺度下区域性洪涝特征与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对策问题;中观层面要注重各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保护规划中防洪减灾专题研究,解决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应急管理、应急抢险的协调与布置问题;微观层面要针对单个文物建筑本体的防灾减灾具体措施的选取,针对文物本体在洪涝灾害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险情提出具体的应对性措施,保证出险后第一时间可以进行本体的抢险修复或防止险情进一步发展。

4.有必要开发文物灾害风险综合分析平台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搭建文物灾害风险线上线下监测系统,形成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专题数据库,开发文物灾害风险专题评估系统和专家诊断系统,建立在线风险诊断云支持平台,进而整体提升文物灾害风险管控水平。

此外,还应按照“谁主管、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文物保护单位产权人或者管理使用人为文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夯实文物度汛安全主体责任。在系统总结历年文物防汛救灾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对影响本地区文物安全主要因素、重点地区、重要节点等的分析,高度关注气象和地质灾害预报,准确把握文物安全形势,有针对性地强化各项安全措施。同时,主动与当地气象、国土、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应急联动。此外,建立文物抢险培训演练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文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效能,提升文物管理部门及时报告、快速响应、有效应对、妥善处置效率,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万金红)

猜你喜欢

险情文物保护减灾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我将赤脚走向荒野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河北销售备战险情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基于模糊理论的拦河闸病险情分析及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