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10-12民进中央
民进中央
正常的“去工业化”是经济结构演变的正常阶段,而过早过快“去工业化”则是在经济发展还未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之时就出现工业比重下滑的现象。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去工业化”迹象。对比国际经验,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过快。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体现在:
一、给经济带来了效率损失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0.8左右(2018年为0.76),意味着近年来过快的“去工业化”是以低生产率部门代替高生产率部门为代价,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并延缓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二、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依赖于工业的高端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程度,如果没有庞大的先进制造业提供市场需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难以获得长足发展。
三、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在经济水平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比传统服务业更利于带动经济增长。在现代服务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功能至关重要。过早出现快速“去工业化”,如同抽走了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机”。
四、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
从宏观视角看,基尼系数与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两者呈负相关,经济产值中的工业产值比重越低,基尼系数越高,收入分配更加不平等。从工资差异看,第三产业内部工资差异以及最高工资水平均显著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因此过快“去工业化”将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五、“去工业化”容易,“再工业化”难
相比于服务业,制造业需要更多的中间投入和资本设备,制造业就业人员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也能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产生技术累积,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一旦在“去工业化”中失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再工业化”将难以匹配到与其相适应的资源。
为此,建议:
一、发挥我国产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配套能力极强。应继续发挥国内产业体系完整优势,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转化,促进中国制造加速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抓住发展5G等新机遇,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
二、建立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基础技术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应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研发支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进一步加大政府教育支出,着力加强科技、工程等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完善制造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动力。
三、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一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占比。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工业升级换代,适当引导制造业的集聚发展,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的发挥扩大對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二是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优化。加大对于科技研发、创新设计、咨询等服务业的支持,制定和完善行业标准和服务标准,同时加强监管,引导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三是推进我国服务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服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完善服务贸易体制机制、政策框架、促进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和便利化水平。推动落实教育、医疗、建筑设计、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有序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准入限制。协同推进沿海、沿边以及内陆服务业的全方位开放,发展高层次外向型服务业,建设承接国际服务转移的重要平台和国际服务合作窗口城市,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