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手机“抢”时间培育青少年阅读兴趣亟待关注
2020-10-12舒华
舒华
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隨着互联网发展,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人手一机”逐渐成为常态。一方面,青少年的课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和社交信息所侵占,课余阅读时间也因此大大压缩,学生寒暑假不想读书、不愿读书、读不进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相比视频、游戏等内容,读书的吸引力日渐式微,阅读特别是整本书阅读,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也感到经典名著与他们距离遥远,读不懂、读不透,难以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深度阅读、系统阅读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读书可以明理,明理为修身,修身即做人,我们该怎么从手机那里把孩子的时间“抢”回来呢?对此,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温儒敏先生,就网络时代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谈了以下看法。
学校要与流俗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
据了解,现在中小学生的课外生活比较单一,除了完成学校作业,就是玩电子产品,不少孩子迷上了电子游戏、刷短视频,而读书的兴趣则不高。就此,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确比较严峻。去年秋天我到广东河源市一所农村小学做调查,这是以留守儿童为主的普通学校。我问校长,工作中最让他“为难”的事有哪些?校长非常干脆地说,第一是学生安全,第二就是“普遍厌学”。我又问,为何会普遍厌学呢?校长说,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很精彩,学生放学后又没人管,哪还有心思读书?几乎所有学生都玩《王者荣耀》之类的手机游戏,那种吸引力你很难让孩子与它抗衡。农村学校对于孩子玩手机基本上就是放任自流,手机正在“争抢”许多孩子的学习、阅读时间。
据我所知,有的中小学校对学生玩手机还是有限制的,不过也只是校内限制,校外基本不管,最多是班主任会在班级群里提倡父母多加监督、控制孩子在家玩手机的时间。而有的私立学校做法则截然相反,我参观过安徽一所私立小学,根本不让小学生接触手机,要求孩子远离俗文化,连电视剧都不能多看,就是读书和锻炼身体。什么叫教育的两极分化?简单说,很重要的就是从小玩手机游戏与从小养成读书习惯的两类人的分化。
互联网、手机的出现是改变人类历史的大事,给人类太多便利,催生许多经济增长点,但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现在仍未尘埃落定。目前人们还正处在网络消费的兴奋期,有些负面的东西还“顾不上”,人们还来不及对这个“又好又坏”的新鲜事物进行省思。所以我们面对的事情是两难的。
如今,有些小学开设了编程课程,如果家长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有人则会说:“你太保守了。”但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孩子和明天,有时“保守”一点也未必是坏事。对于那么多孩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迷恋手机游戏和短视频,妨碍学习的这种趋势不能空论,还是要从长计议,有所作为。一是建议制定一些法规条例,要求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和上网进行管理;二是规定电子游戏和短视频提供商有切实的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
目前的大环境并不利于形成读书的风气,每年都搞读书日等活动,但其实效果有限。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只能是尽自己的本分去做一些补救的工作。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学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媒体素养,学习如何选择使用媒体。现在的网络和自媒体有许多文化垃圾,人性阴暗的东西在泛滥,大量无聊的信息时常冲刷着人们,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的影响。学校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趋炎附势,推波助澜。
中小学生阅读还是要以纸质书为主
如今,网络给人们阅读带来很大便利,对这种新方式应当理解和支持。我自己也在利用网络办事,不过也要面对一些新问题。现在有了网络,人们不像过去缺少或没有书看,而是面对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读物不知如何选择,结果知道的很多,真正读进去的很少。很多人迷恋于网络,已经不太可能较长时间集中精力去看一本书,写一篇文章,通常都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开计算机或者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如此,会让人很容易变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记忆完全依赖互联网,就可能沦为技术化,生物记忆变成物理记忆,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一步到位,没有感觉。
在路上、在车上、在餐厅等餐或等位,甚至在与朋友亲人聚会时,很多“手机控”都在一切可能利用的碎片空间里,寻求一个“合适”的位置,将自身“寄存”于手机内,任由各种信息摆弄,在虚拟世界里激活并积累自己的社交关系和社会资本。消费主义入侵阅读市场的趋势日趋明显,城市人由于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更希望从阅读中得到娱乐放松而非知识的增长。但应当警惕,“低头族”在享受移动设备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就被抛弃到所谓资本与“注意力经济”的生产线上了。
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这很难说是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生、初中生,阅读还是要以纸质书为主,这不完全是习惯问题,也牵涉到思维训练。
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要知道,无论是人文素养还是科学素养,不能只靠学校学习,还需要广泛涉猎,我曾说过:“不关注课外阅读,语文课就是‘半截子的。”在电子产品以及相关娱乐内容巨大的挑战之下,如何能够把孩子引导到阅读的世界中来与从学校教育而言,语文课以及其他学科课堂,如何能够在引导学生愿意、善于开展课外阅读上发挥作用这两个问题,一直都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与网络游戏、手机等时尚的东西“争夺”孩子,其实是一件很有挑战和难度的事。学校能做的就是鼓励阅读,把校园的读书风气搞得浓厚而有较高可行性,特别是语文课,要以读书为要,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比如,新投入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很突出的改变就是重视读书。小学低年级就有“和大人一起读”,也就是亲子阅读,还有“快乐读书吧”,提供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与读书方法;初中和高中则有“名著导读”和“整本书阅读”,这些都是想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读书的兴趣与生活方式。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就得靠多读书,靠长期读书过程的熏陶、感悟和思考,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当然,语文課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而不只是老师讲、学生记,一切围绕考试。另外,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读哪些书的自由,可以读一些“闲书”;不要把所有的读书都与写作或者考试挂钩,那样会很累人的,也就扼杀了阅读的兴趣。有些家长不理解这个道理,抱怨新教材要求的阅读量增加,负担重了。其实,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们就会有时间读,而且还不觉得“负担重”。凡是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阅读面都比较宽,语文素养也比较高,考试成绩也不会差。
至于如何引导学生喜欢上读书,首先关键是老师要以身作则,自己必须要多读书,然后引导学习喜欢上阅读,培养阅读兴趣。现在不少语文教师自己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读书也不多,课也讲不好,这怎么可能让学生们爱读书呢?
家长读书是促进孩子阅读的动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对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家长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注意要在阅读兴趣的引导和方法指导方面多下功夫。
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学校教育虽然重要,但也不是万能的,那种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切实际的。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中,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伙伴教育”,后两种教育往往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要想孩子喜欢上读书,起码家里应当营造一些读书的氛围,设想家里人整天玩手机、看电视、打麻将,到处都闹哄哄的,孩子将很难做到静心读书。要求家长全都喜欢读书那也不现实,但家长要有个认识,即读书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是给人生“打底子”的。家长只要有这份心,就能想出一些办法帮助孩子读书。
有时候,家长也需要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有些家长会常常抱怨,让学生读那么多经典名著有什么用?能造飞机大炮吗?这种认知水平的家长,还能指望他教导孩子要好好读书吗?想必很难。所以,家长读书也很重要,是促进孩子阅读的动力。比如,语文课推荐的那些名著,很多家长也未必读过,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读,既鼓励了孩子,对家长自己也是一种提高。有些家长总拿工作忙没时间当借口搪塞孩子,但时间就像是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
倡导整本书阅读给学生“磨性子”
当下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不少孩子也希望能够多读书,但是面对推荐的很多经典书籍,读不懂,读不透,从而无法产生阅读兴趣,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有些学生表示就是“死活读不下去”名著。那么,学生应如何跨越这道坎,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世界呢?在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有哪些好的技巧呢?
首先,应当理解学生不喜欢经典阅读属于正常现象。因为经典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与年轻人有隔阂,如果阅读口味被时尚流俗的东西败坏了,与经典的隔阂就会更大。但必须让学生意识到,经典是经过长时间筛选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从小接触经典等于和智者对话,可以接触到关于人生、社会最基本的问题。经典都是难“啃”的,作为完整的教育,却又是必须“过一遍”的。如果学生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难而上,跨越这道坎,慢慢读进去,喜欢上经典。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我常说“读书养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提倡“整本书阅读”,其中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给学生“磨性子”,培养阅读兴趣。经典阅读最好有导读,让学生掌握些必要的背景知识,例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需要大致了解苏联的历史。同时,通过读某一本书,学会读某一类书的基本方法。比如读《乡土中国》就知道怎么来读社科类的著作,读《红楼梦》就学会怎么看小说,这叫举一反三。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不仅希望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胸襟气度,传承革命传统,还希望学生掌握新闻类纪实作品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观察事物,抓住特点,锻炼眼力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是纪实的,但也要有立场态度,有作者的关怀与选择。如果学校教师能够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搭建一些以兴趣为主的读书交流平台,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那么会更有力促进理解的深入,提升阅读领悟力,从而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
编后语:
要把学生从“刷屏热”转移到“读书热”上来,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我们始终相信人类文明精华的魅力要远远大于读图和游戏的魅力,但是要把青少年引上这条路,确实需要去应对全新的、现实的挑战,首先需要家长、老师等成年人能摆脱智能电子产品的诱惑,在帮助他们打开这个人类深邃的精神世界上下更大的功夫。同时,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引起更多人的警觉和重视。
编辑 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