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2020-10-12曹同德
曹同德
[摘 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工作之一。持续增加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方面的投资力度中逐步完善国家惠农政策过程中,农业的产业发展稳定增产的势头持续多年。农业经济管理和建设水平创新提升的制约方面有: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滞后、农业产业中金融体系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能力弱等,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探究适合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全面发展的策略,进一步创新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村建设中农业工作设施的水平等辅助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新农村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4.061
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环境建设下,当地政府需要积极推出新的惠农策略和法规,加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的发展力量,规范农业经营和现代化技术的推进。目前,我国各农业大省中大部分农业生产方式仍旧是小农生产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来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这些缺陷阻碍了基础农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制度、农业体制创新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活性,迟缓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发展。[1]
1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是在市场经济和自然规律的要求下,把农业的生产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农业管理层面的充分调动,在应对市场经济等条件下不断优化中,把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从生产层面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水平,充分适应现代发展速度的需求。目前,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把国家有利政策灵活运用,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和管理,有效促进地方农业发展水平,反过来促进机制有效的完善,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提升做到有效帮助。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开展和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可以积极地促进目前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比如,对农业经济中的管理手段进行灵活的运用,在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问题的同时,再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当下农村全面发展中采取合理的完善和规划,对目前农业资源强化配置划分,在有效节省资源情况下实现稳步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管理这个概念的提出、完善和总结,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而且为农村经济提供发展指导,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在螺旋型上升的优化发展中,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经济管理提供了合理的制度研究基础。[2]
2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情况
2.1 农业发展管理体制情况
我国农业基层生产模式大部分仍旧是小农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与现代的大农业生产方式不相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虹吸效应日益明显,农村青壮年适龄生产人员流向城市,农村生产力不足,农村留守老人无法掌握现代化生产设备和专业的生产技术。这些问题是源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化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小农生产模式是传统农业的主要模式,在城市化发展推进下,农村生产力的缺失和农民身份的转变,农村田地逐渐大面积荒废,让我国稀有的耕地资源被闲置。因为受到目前传统的农村土体承包制度的束缚,农村的耕地或土地经营权流通困难,无法让有实力的专业化农民和种植大户更好地利用闲置的耕地资源,也没有相应的土地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也偏小,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种植方式获得规模效益和利益。而小规模的农业企业能力也不足和地区农民形成有规模、强联系、强业务的农业产业联合体,也没有产业风险和利益共同承担的合作模式和机制。[2]在实际调查中,农业龙头企业对于上游农业农户的利益输送能力或者强度低,农户和当地农业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不高,这些矛盾使农户和农业企业无法有效形成和建立联合共赢的合作,也对农业企业的发展和农业企业对本地农业大规模发展产生了阻碍。
2.2 农业金融体系的情况
我国农业工业化、企业化运营方式推进时间有限,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处于转变期,由传统的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过渡,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业结构的过渡需要大量的资金融入,也需要专业的农业金融体制的支持。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针对农村和农业的金融产品开发水平相对于农村农业发展滞后,这就让金融机构不能满足“惠农”政策,反而让农村的资金转移到城镇和大城市中,这就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所需资源的缺失。[3]
2.3 农业设备和技术的情况
目前,农业产品生产力提高的阻碍是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各地基层政府在农业基础建设上的力度不足,且当地支援农业建设资金规模小,需要建设的基础建设项目比较多且杂。在规模小的资金投入,建设项目多的情况下,就会造成资金使用面积大、见效小。我国农业相关产业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教育队伍规模较强,但是相关部门机构对于农业技术发展和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限,这就使农业科技水平进步受到影响。农业科技进步成果具有有限的经济效益,但更多的是公益性质和社会性质。另外,相关机构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有限,造成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目标放在商业上,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产生偏差。从投资回报比上来分析,农业项目和农业技术设备等,投资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不利于社会资源的进入。
3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3.1 完善农业发展机制
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农村受到城市发展“虹吸效应”的影响,面对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定居的情况,当地基层政府需要针对这个情况,主动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在土地经营权登记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合理把握民情,适当的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在面对未来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各级政府需要基于依法和资源的基础,尊重民情,合理引导农户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并依法、规范化运作流转市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聚集地区耕地资源,吸引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吸收农村资金资源,拉动地区农业经济规模化发展。[4]
3.2 完善农业产业结构
在传统农业中,经常把农村的粮食生产管理作为标准,这种单一的注重粮食生产产业结构管理方式,会对农村农民的农业纯收入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农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升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应逐步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地方政府需要筛选地方资源特点,引导农业企业打造规模化的产品生产环节和统一化、规范化的销售流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纯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地区农产品竞争力。针对地区初级农产品,地方政府需要推动地方企业进行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助力地方企业打造运输、收储、保鲜、挑选及产品包装等一条龙链条产业,拉动地方经济、提高地方农民农产品纯收入,形成农产品产业集团。[5]
4 结论
在我国消灭贫困、全民奔小康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项目,能充分激活农村发展潜力,提高我国农业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人口资源,找到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水平。因此,农业经济管理者需要及时完善和优化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和相关机制的创新,充分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创新,积极推进农业相关金融体系融合,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适应我国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春红.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财富时代,2019(12):230.
[2]陈宜品.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国商论,2019(22):205-206.
[3]张玉凤.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32):128-129.
[4]向烨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山西农经,2019(20):75-76.
[5]武桂梅.浅谈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