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创新实践
2020-10-12孙金莲
孙金莲
【摘要】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提升,特别是对于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切实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对策,引导学生发展语文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27-0089-02
前言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产生了偏科现象,一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这直接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进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准确表达,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形式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理念逐渐进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地发表对学习内容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课堂中凸显学生主动参与的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形式化教学的过程当中,这一过程会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探究以及提问时间,进而忽略了教师进行系统讲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重点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导致教师的知识点讲解被忽略,导致新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向形式化,使学生不能有效理解教学当中所涵盖的重点难点,由于学生的多样化观点导致了教师不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教学,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教师导学过于突出,使学生不能进行自主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大多数的课前导学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的,学生在完成课前导学的过程当中,不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不能对学习新知识有效掌握,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创新导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由于对学生成绩以及知识点理解过于重视,进而导致教师的课堂导学环节太过详细,影响了学生在课堂导学阶段进行自主思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当中不能够有效掌握课堂学习的相关知识。这都是因为教师对导学环节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学生在课堂当中只关注到了导学案例,失去了学生对课堂导学的自主探究行为。另外,就是受到旧模式教育方式的影响,对课前导学设计过于单一,只集中于让学生多做课前预习以及让学生熟读教材内容,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所设计的学习方法,循规蹈矩地进行课前预习,导致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课程导学的成功,能够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提前理解到教材当中的知识点,为深入学习知识点做好准备。课前导学的相关资料,不应当只集中在教材当中,还要通过一些课后知识搜集,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
(三)教师认为学生自主能力不足,不能有效进行自主学习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过程当中,提倡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讓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认为由于当前年龄阶段的学生还不够成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完成每堂课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进一步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授,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实现不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自主能力无法有效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要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这样的认知,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一些矛盾,使得新时代教育模式推进得不够彻底。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新时期下,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接受。小学教材中有着较多标志性文章,其中有诗歌、小说、散文等丰富内容。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这方面的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对于文字的热爱,积极指导学生研究文学内容。比如,对于《少年闰土》的内容,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并且了解旧社会对于劳动人民的压迫,了解文学艺术形式,进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这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教师需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文化色彩。教师属于知识的传播者和讲解者,需要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到文化研究中。比如,可以利用有效的导入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学性。只有利用良好的开头进行导入,才能让学生的后续探究充满趣味。对于《浪淘沙》的讲解,可以安排课前的朗读和吟诵环节,让学生提前感受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生动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文学内容。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项目活动,活动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高,而且有自主探究的空间,这正是学生最需要的。比如,可以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教材作品或者课外相关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朗读和讲述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而感染其他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创新课文朗读教学的方式
一些教师往往会忽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仅仅依靠默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
第一,教师需要保障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一方面,需要安排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明确朗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朗读活动,并且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指出错误和优点,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提升朗读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朗读训练活动,采用竞赛等方式培养朗读能力。例如,在讲解《燕子》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奠定情感基调,为学生播放符合课文主题的音乐,进而创设良好的氛围。接着可以播放视频进行范读或者自己亲自范读,同时需要注意避免学生局限思路,可以利用不同的情感来朗读课文,避免人云亦云。在朗读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脉络,这样带着问题和目的的朗读更有效果,有利于开展后续的阅读理解学习。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完成预习的程度,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活动来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或者不理解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第二,教师需要引入不同朗读方式。比如,对于《咏柳》和《春日》的学习,教师需要体现我国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让学生着眼于这两个方面改进自己的朗读,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字词理解问题。再比如,对于故事文章的朗读,可以使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如果课文中包括较多的对话,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故事角色,并且在朗读中结合人物的情感和特点调整朗读的情绪和方式。对于需要渲染气氛的文章,可以采用齐读的方式,比如许多古诗都可以采用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气势。
四、创新语文词汇积累教学
在语文学习中,积累丰富的词汇是学生的基础任务,也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根基。教师需要创新词汇积累教学方式,避免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在趣味教学中吸收相关知识,提升能力。第一,教师可以组织竞技活动。词汇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当于盖楼建房,需要始终坚持。一些学生存在不喜欢阅读和基础薄弱的问题,他们缺乏对于基础训练的兴趣。对此,采取趣味竞赛活动可以激发积极性。其中包括造句比赛、成语故事会、猜词游戏和接龙比赛等等,都是合适的项目。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可以积极总结自己收集和摘抄的成语内容,并且给同学分享有效学习资源,结合对于成语和词语小故事的理解,可以准确使用许多好词语,促进词汇积累。第二,词语教学贴近生活,并且还原意向。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有效使用词语,可以把词语还原成生活中的意向。比如,讲解《花之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唯美的意象,感受纪伯伦诗意的语言,也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修辞方法使用词汇,实现知识的内化。第三,通过情境教学促进词汇理解。情境教学能够让教学流程形象化和生动化,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故事的表现和演绎,体会其中强烈的英雄情节,使得教学内容有着较强生动性[1]。接着,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境表现,重点体现这些词语,有利于词语的积累[2]。
五、创新德育教育渗透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具备充分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渗透方式是必要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德育资源,进而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价值观等等。比如,在讲解《詹天佑》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成为詹天佑一样伟大的人,但是在自强不息、努力奋斗方面,学生需要积极学习伟人。针对课文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且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后在课堂中进行分享[3]。比如可以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且简单讲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说出其中启发自己的内容,并且闡述其思想价值。这种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着积极意义,能够让学生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身精神境界,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评价和自我德育来提升自己[4]。
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积极性,不仅要看重书本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还得注重观察学生的情感以及思维是否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教学内容当中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代入其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建设合理的情境教学。例如,在一些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的图形界面表达出文章中所蕴含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片歌曲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与课程材料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走入故事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故事当中所蕴含的情感,总结归纳一些经典情景,进行表演设计,逐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的情感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当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重视,要全面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及高效的学习效率。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让学生在课堂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具备较高的质量,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基础能力和道德素养。教师需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资源,通过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塑造学生的品质,让他们形成积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祝捷.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48.
[2]冯林霞.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N]. 科学导报,2019-12-13(B03).
[3]蔡志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19(12):63-64.
[4]王艳菊.浅谈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