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陆华柏群众歌曲创作中蕴含的时代思潮
2020-10-12庞小连
陆华柏是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原名承荣,字华伯,因老师误写华柏,乃将错就错,一直沿用,笔名花白、芦花白、淡秋、华等。原籍为江苏武进,他生于湖北荆门,成长于武汉。20世纪30年代,陆华柏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及艺术创作活动,在其一生的音乐作品创作中,抗战时期的歌曲创作可作为陆华柏创作领域的一个分水岭,也可作为一个创作成熟时期的划分。陆华柏是旅居桂林抗战文化城、从事抗战音乐文化运动和音乐作品创作时间最长的一位音乐家,从1937年到1943年的六年多时间中,陆华柏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担任当时主要音乐团体广西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广西音乐会、广西省立艺术馆音乐部、桂林音乐协会、桂林音乐界联谊会的音乐教师,这些音乐团体的成员主要是各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陆华柏担任其合唱、指挥、钢琴、乐理、音乐欣赏等科目的教师,并组织与指导这些音乐团队参加各种服务抗日救亡运动的音乐宣传活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将创作与抗日救亡运动结合起来,走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作品《故乡》《勇士骨》等蜚声海内外,《战!战!战!》《保卫大西南》等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之后的各个时期,创作了《“挤购”大合唱》《康藏组曲》《鉴河之歌》《东兰铜鼓舞》《风和月亮》等一批题材、内容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还有《和声对位》《应用对位法》等译著,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陆华柏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歌曲创作主要分为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两大类。
陆华柏在桂林旅居期间创作的群众歌曲有:1937年,《义勇军》《抵抗》《战!战!战!》;1938年,《磨刀歌》《钢军歌》《广西学生军歌》;1939年,《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最后五分钟》《蚂蚁》《小工兵》《军民联欢歌》《垦荒歌》《再上前线——送欢三十集团军荣誉大队》《艺术师资训练班校歌》《保卫大西南》;1940年,《挖战壕》《军民合作歌》;1941年,《战士之歌》《游子吟》《第二吻》《从军乐》《抗战到底》《玩具抗日》《一个国家》《游击队员》;1942年,《并肩作战》《爱护伤兵歌》《女工之歌》《催眠歌》《八百孤军》《嘉陵江船夫曲》。陆华柏的群众歌曲创作几乎都是以抗战内容为主题,具有号召性和战斗性。从歌曲的题目可以看出,陆华柏的群众歌曲创作都是围绕鼓舞战士战斗、增强全民抗战胜利的决心来谱写的,这与当时全国抗日战争的背景是相对应的,陆华柏以救亡歌曲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以《广西学生军歌》《战!战!战!》《磨刀歌》《保卫大西南》等歌曲为代表,这几首歌曲具有广泛的传唱性和较大的影响力。通过对这几首具有代表性群众歌曲的风格特点分析,人们就可以透视陆华柏群众歌曲创作中蕴含的先进文化思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广西学生军军歌》是1937年陆华柏作曲、李文钊作词的歌曲,G大调,2/4拍,歌曲共八句,进行曲速度快,短小精炼。这首歌曲的作词手法不受传统格式规律的束缚,不遵从固定的格式写法,歌曲的开头采用了抑扬格进行,具有较强的动力性,歌曲强大的动力性正符合当时在抗战时期背景下将士和人民所需要的精神,有动力才有战斗的力量,有动力就有战胜敌人的决心。全曲以弱起拍后半拍为特点的节奏性贯穿其中,歌曲具有朗朗上口、和谐统一歌唱性特点,符合群众歌曲广泛传唱的审美需求,贴切地表达出广西学生军血气方刚、坚强勇敢、不怕牺牲的美好精神。
《战!战!战!》又名《战歌》,作于1937年,歌曲在明亮的C大调上进行,曲调简单明朗,“战战战,我们昂首入战场,我们勇力满身,勇力满身赛炸弹!战战战,我们昂首入战场,我们勇力满身,我們勇力满身,赛炸弹!哪里怕他飞机、大炮、主力强。战战战,我们昂首入战场,我们一滴血要换回一寸江山!”。全曲共有四句,歌词简短明晰,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便于传唱。每句歌词的开头都用“战!战!战!”表达坚定的作战信念。歌曲的开头在主和弦上进行,嘹亮地喊出“战!战!战!我们昂首入战场”的口号,这首歌曲虽短小,却朗朗上口,歌唱起来令人洒脱振奋,简单易记的曲调和歌词便于广泛流传在群众当中,以激发人们的抗战斗志。这种简单易记的曲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歌曲的创作为了达到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激起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它的创作采用的是句式短促有力的写作手法,歌曲带有强烈的号召性,鼓动全民积极参加抗战活动,如号令般呐喊出时代的最强音,对抗战音乐文化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磨刀歌》创作于1938年,是陆华柏为章泯的街头剧《磨刀乐》谱曲的主题歌,由章泯作词。歌曲篇幅短小简洁,歌词简短明晰,全曲围绕着磨刀杀敌的主题思想进行,表达了人民对日本侵略者深入骨髓的仇恨以及坚决把侵略者驱逐出国家的强烈感情。《磨刀歌》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二部合唱,共三句。“磨哟磨,磨哟磨,磨哟磨,磨哟磨,快把大刀磨哟磨,快把大刀磨哟磨,大刀磨的亮磨哟磨,大刀磨得快磨哟磨。”第一句为四小节,低声部是向下度的移位模进卡农,具有中国劳动号子中典型的一领众和型特征。第二句的低声部重复前句声部的“磨哟磨”,采用固定低音写法,表现了磨刀杀敌时愤慨的情绪。第三句与第二句在旋律与声部在写法上完全相同,高声部歌词不同,表达了人民消灭敌人的坚定信心。第二部分为结尾部分,齐唱,重复歌词“好把日本强盗来杀”,表现了人民对敌人十分之强烈的仇恨之情。《磨刀歌》的旋律干练,对情感的表达直接明了,附点节奏的运用铿锵有力。陆华柏在歌曲中运用附点的节奏型使歌曲充满推动力与朝气。《磨刀歌》歌词反复多次,群众歌唱起来容易加深印象,歌词让人一目了然,表达了人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抵御之情,这样的歌曲在群众中的广泛流传促进了抗战音乐文化运动的发展。
《保卫大西南》词曲出自陆华柏之手,作于1939年。歌曲采用C大调,曲风与《战!战!战!》类似。《保卫大西南》是陆华柏创作的群众歌曲中结构最为方整的一首,为带再现的三段体。歌曲第一部分由两句各四小节的乐句构成,展现了抗日战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披荆斩棘、英勇善战的宏伟气势,两乐句的旋律除了句末分别结束在属音和主音上的不同外,其余部分完全相同,写作手法简单,但是表达了鲜明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感情。再现段与第一部分基本相同,“伟大的胜利就在眼前”词曲的结合铿锵有力,信心十足,表现了人们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保卫大西南”这句具有战斗口号的语言不断反复强调,既简明又有力,歌词简单短小有利于人民群众记忆,进而在广大群众中广泛传唱。《保卫大西南》为混声四部合唱,表明陆华柏群众歌曲创作并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十分注重意歌曲创作的艺术性和多样性。
从以上四首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歌曲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抗战歌曲的洪流中,陆华柏善于捕捉当时最具效果的写作手法、节奏型,将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融入群众歌曲创作中,以此来鼓励、发动群众积极为抗战事业而奋斗。陆华柏抗战群众歌曲的广泛传唱发挥了抗战音乐的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音乐是服务抗战的精神武器,是推动抗战事业发展的动力。陆华柏的群众歌曲创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抗战时代下的这一音乐特点。陆华柏的群众歌曲创作以简短明晰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为特点,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趣味,抗战歌曲的广泛传唱鼓舞和激励前方的将士和后方的人民积极参加抗战运动,增强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战胜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演艺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庞小连(1986-),女,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欣赏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