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发展中的作用

2020-10-12戴玉珠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4期

戴玉珠

摘 要:博物馆作为传承文明、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理应与时俱进。线上展厅令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博物馆馆藏零距离接触,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文物数字化取得较大进步,利于社会安定和民众文化需求的满足。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也出现了包括故宫在内的“网红”,在增加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的同时,缩短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那么,文物数字化的初心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坚守初心,从而发挥其优越性?基于此,文章从文物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发展中的作用出发,探索如何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文物数字化;博物馆发展;作用途径

博物馆是见证历史、传承古今的重要阵地,是民众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化,参观博物馆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技术凭借其信息化的手段很好地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民众获得知识的需求。为此,要借助数字化建设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推动博物馆记录、教育功能更上新台阶。

1 文物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发展中的作用

1.1 文物数字化建设以更多方式展示文物

以往,文物存放在博物馆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民众距离较远,民众必须前往博物馆才能看到实物。由于时间、空间等现实因素,部分民众无法深入博物馆对各类文物进行观赏,很多文物由于博物馆空间受限而无法展览。为此,文物数字化建设将文物由“实体”变为“虚体”,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平板等媒介向民众展示,借助“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线上展览,让民众可以更加自由地欣赏文物。

1.2 文物数字化建设以更多方式保护文物

文物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者,受到破坏后难以恢复,会给国家、民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数字化建设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形成各类数据,能够更加完整、及时地收集、整理文物的有关信息,并且可以永久存储,避免了文物损坏后带来损失。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把世界级的文物付之一炬,但前期的数字化建设已完整保存了文物信息,为后续修复提供了准确数据。经过巴黎圣母院事件后,长汀县博物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建设对文物的保护作用,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建设,并分别从文物的数据采集、数字化综合管理和文物的线上展示等方面着手,提升对文物的保护作用。

1.3 文物数字化建设以更多方式传承文物

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建设也日新月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于现存文物的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已经消失的文物也可以“重现”。数字化可以尝试从文学作品、绘画等文献资料中建立可视化的数据模型。如长汀县博物馆的馆藏一级文物“1938年谢汝和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颁发的护照”是纸质文物,随着时间的推进,可能会褪去原来的颜色,最终会消失。文物数字化后可以将文物留存在虚拟世界里,为民众留下历史的回忆。对于已经消失的,依然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重现。

2 进一步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发展中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技术和软硬件设施投入、开发上有多种制约,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要解决当前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中的难题,需要在观念更新、人员培养、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补齐短板。

2.1 文物数字化要以文物保护为首要任务

文物数字化根本目的就是将文物保护起来,更好发挥文物的作用。为此,博物馆管理人员要具有长远眼光和数字化观念。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千人就有一座博物馆,而我国要达到每60万人才能有一座博物馆,博物馆的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数字化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这一功能。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十分缺乏,数字化建设也不具有竞争力。针对此类情况,博物馆要注重引进数字化的专业人才,并进行常态化、持续性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待遇,使数字化文物工作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工作,为文物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建设不可以损害文物为代价,必须循序渐进。

2.2 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要加速数字化建设

对博物馆文物实行数字化技术处理,将给博物馆带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变及随趋势增长的契机,必须加速推进。我国在2016年启动了“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包括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福建南靖土楼、半坡文明等的数字化项目。文化和旅游部也于2019年印发了《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这说明,我国已经将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作为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举措之一,推动数字化建设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发挥文物更大作用。长汀县博物馆也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推动数字化建设,先将文物进行三维模型数据采集、平面文物二维高清拍摄、珍贵馆藏数据采集,然后建立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对文物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在线上展示方面,长汀县博物馆建立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和虚拟博物馆,通过这些平台将文物数据展示出来,让文物飞进寻常百姓家,让民众在家里就能参观博物馆,与文物零距离接触,从而使博物馆得到普及,文物保护意识得到推广。

2.3 在文物利用的基础上要加速数字化建设

躺在博物馆的文物是不能发挥其作用的,要拉近文物与民众的距离,在数字化展示工作中以提升观众体验为中心,让每件文物光彩照人。如长汀县博物馆在客家馆展厅设立了VR展示终端,观众只要触摸屏幕就可以将自己带到虚拟世界中,观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抓取虚拟物品进行细致观察,并自动触发语音播报,真切感受文物的生产、发掘、修复、展示等相关过程的点点滴滴,科技感十足。在长汀县博物馆的将军馆里还有瀑布流展示,采用数字瀑布流的方式,将革命老区的老将军、老战士、老红军的照片进行轮番展示,点击即可了解老将军们的历史事迹,展现苏区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并将其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博物馆尽量给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在给观众带来乐趣的同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文化传承、文化传播中来,让观众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去,反过来促进博物馆的更加开放。

2.4 提高文物数字化人员的信息化素养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员,人员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数字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为此,要关注博物馆信息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博物馆要加大对数字化建设专业方面的人才资源的引入,从理论、实践等方面加以考察,充实博物馆数字建设专业的人员队伍。另一方面,人才引入后要力求用好,以更专业的方式来更新博物馆文化保护观念,开发创新数字建设新模式,营造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氛围。此外,博物馆要引导人才学以致用,利用资源优势探索、利用信息能力去解決文物保护难题。为此,博物馆要以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对标发达国家的保护经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培养、学习,带着问题、项目、技术开展攻关,从而实现“人员现代化、管理信息化、馆藏数字化”的目标,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博物馆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深入地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在这项巨大的工程中,博物馆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大力运用人才、技术、平台等及时开发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足够安全的数字化文物保护系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字化重构的确很难复刻历史全部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记录确实可以减轻不可抗力对文物古迹造成的损坏。

参考文献

[1]杨涛.浅谈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特点[J].卷宗,2018(13):86.

[2]张乃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特点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2):84-85.

[3]刘彬.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文物管理特点[J].文化产业,2018(8):41-42.

[4]张宝圣.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思考[J].文物世界,2019(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