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020-10-12高晓宁

农业与技术 2020年17期
关键词: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土地利用

摘 要:以辽宁省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景观要素类型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以林地面积最大;2000—2015年间,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5a来,耕地是主要转出类型,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是主要转入类型;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度逐渐减少,景观完整性相对较好。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浑河源头区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0915044

收稿日期:2020-08-05

作者简介:高晓宁(1982-),女,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与区域生态规划。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的重要区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1]。浑河源头区地处辽东山区,作为辽宁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保障辽宁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地利用由各种类型的斑块组成,是自然基础上人类活动的直接反映,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2,3]。土地利用方式在时空上的长期积累会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又会进一步对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造成影响,进而改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因此,本文利用RS和GIS技术手段,以浑河源头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浑河源头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以期为持续稳定地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浑河源头区地处辽宁省的东部地区,位于哈达岭南麓龙岗山地,包括清原县全部、新宾县大部,面积为7172km2。该区域主要山脉为龙岗山余脉,主要水系为浑河上游及主要支流苏子河,主要地貌为中低山、切割谷地,地表起伏较大。气候冷凉,湿润。年均气温5~6℃,年均降水800~900mm,无霜期130~140d。自然植被覆盖率约为80%,为全省地势较高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低、耕地短缺、经济欠发达,但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区内主导产业以林业、中药材、林特产业、旅游业为主。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个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经过大气校正、正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处理,以及对影像的时相、云量、波段、噪音、变形、条带、像元大小等检查后,通过遥感解译判读获得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提高基础数据的精度,对研究区域进行野外现场核查,使解译数据满足85%以上的精度要求。根据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覆被标准,结合研究區域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5种。

1.2.2 景观指数选择与计算

景观指数是对景观格局信息进行高度浓缩的定量反映指标,是现阶段最为常用的一种定量研究景观格局的手段,体现了各类景观要素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的特点[5]。本文选取斑块数目(NP)、边界密度(ED)、平均斑块面积(MPS)和聚集度指数(CONT)等4个景观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通过Fragstats 4.2软件计算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组成及其变化特征

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类型主要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均以林地面积最大,面积分别为5572.50km2、5572.97km2、5572.46km2和5631.15km2,占总面积的77.23%、77.24%、77.23%和78.05%;耕地面积第2,分别为1494.24km2、1492.72km2、1484.23km2和1359.87km2,占总面积的20.71%、20.69%、20.57%和18.85%;建设用地面积第3,分别为99.95km2、101.2km2、110.31km2和159.89km2,占总面积的1.39%、1.40%、1.53%和2.22%;未利用地面积最小,均为0.02km2。2000—2015年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2000—2010年,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无明显变化;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了10.36km2,变化率为10.37%;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减少了10.01km2,变化率为0.67%。2010—2015年,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且以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大,分别增加了58.69km2和49.58km2,增加率分别为1.05%和44.95%;而耕地仍呈减少趋势,减少了124.34km2,变化率为8.38%。

2.2 土地利用景观要素转移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不仅体现在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上,还表现在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中。通过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移矩阵得出,2000—2005年,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不明显;2005—2010年,土地利用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耕地是主要的转出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出8.70km2;2010—2015年,土地利用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林地、耕地和水域、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其中耕地是主要的转出类型,分别向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转出70.03km2、14.73km2和39.60km2。总体来说,2000—2015年这15a间,研究区耕地向建设用地共转出了49.23km2,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耕地向林地和水域分别转出了70.16km2和14.98km2,这与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湿政策以及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关。

2.3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景观斑块的数量逐渐减少,由2000年的6861个减少到2015年的5472个,且边界密度也逐渐减少,说明研究区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减小。2000—2015年,聚集度指数平均值为74.9%,说明景观内优势斑块的分布有着较好的连通性,景观聚集程度高于破碎程度,研究区景观较为完整[6]。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其中又以林地面积最大。2000—2015年,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则持续减少。其中耕地是主要转出类型,向建设用地共转出了49.23km2,尤其是2010—2015年转出最多,说明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扩张和人类活动增加,导致建设用地迅猛扩大,挤占了大量耕地;向林地和水域分别转出了70.16km2和14.98km2,这与退耕还林还湿政策、生产方式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景观破碎度逐渐减少,景观完整性相对较好。

3.2 保护建议

近年来,浑河源头生态功能区通过实施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林地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落实河长责任制、调整产业布局结构、加强周边污染源整治、推进生态建设等措施,浑河源头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进一步提出以下保护建议: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同时建立和完善生態补偿机制;加强人工封育建设和水土保持人工林建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禁止采伐天然林,增加森林系统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严格控制开发建设,保持重要生物栖息地的完整性;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公众生物安全意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农田保护,合理耕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生态城镇。

参考文献

[1] 黄麟,曹巍,吴丹,等.2000—2010年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状况[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09):2758-2766.

[2]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08):159-163.

[3]孙恺,杨延征,赵鹏祥,等.基于遥感技术的西安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02):180-185.

[4]鲁亚楠,姚顺波,邓元杰,等.陕北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基于退耕还林(草)背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180-192.

[5]李蓉.塔河县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20,49(01):6-11.

[6]张晨,赵安玖.基于Fragstats技术的荣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04):16-18.

(责任编辑 周康)

猜你喜欢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侦查阶段“证据材料的动态变化”监督与控制研究
广西木材产量动态研究
动态变化的网络系统安全处理机制研究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近十年我国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保护区景观变化分析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