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从不“悲”秋
2020-10-12
一晃,又到秋天,不由得想起一些类似“秋风萧瑟愁杀人”诗词名句。秋天难道都是为文人骚客吟出“愁”而存在的?
当然不是!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就一反常态,以最大热情讴歌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的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谁会想到,刘禹锡的这首《秋词》及大量诗作、说论文和辞赋均创作于仕途受挫、人生处于低谷的贬谪时期。缘何仕途受挫、处人生低谷时的刘禹锡总能表现出一种傲视忧患的气概、超越苦难的情怀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因为他心中没有丝毫“萧瑟”之气。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顺宗的即位,给了时年33岁的刘禹锡一次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但因受“八司马事件”牽连,从805年到826年的23年间,刘禹锡一直流放于偏僻的朗州、连州、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尔后又赴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换成其他人,早就颓了。但刘禹锡从不绝望,始终保持一个斗士的灵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都是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表现出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刘禹锡的诗格调激越,总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称他“诗豪”恰如其分。其实,不仅诗歌不“悲”秋,作为中唐著名的辞赋家,也无论年龄段几何,刘禹锡的说论文、辞赋等语气都是相同的,都像一个从不言输的奋进者在呐喊和奋斗。
会昌元年(841年)秋,享受礼部尚书待遇的刘禹锡为“寄孤愤”创作了著名的《秋声赋》,尽管其中融人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却能从悲凉中振起,慷慨壮秋:“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70岁的老人传递出来的声音吗?
(据“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