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创作国歌往事
2020-10-12于长洪张云龙任会斌安路蒙
于长洪 张云龙 任会斌 安路蒙
在与辽宁省交界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南部的群山丘陵中,坐落着一个偏僻的小镇——四家子。86年前,就在侵华日军步步进逼的炮声中,作曲家聂耳在这里参与了一次前线慰问,牵出与国歌的一段往事。
聂耳到抗日前线慰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很快沦陷。在共产党的参与下,1931年9月27日由高崇民、阎宝航、王化一、杜重远、卢广绩等在北平组成“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931年11月底,朱庆澜在上海成立了“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后改称为“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救国会”和“后援会”两个机构合署办公,“后援会”主要募集抗日资金,“救国会”指导军事训练和对日作战,在两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部”,由朱庆澜担任总司令。此后,东北各路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
义勇军部队迅速发展壮大,一年内总人数发展到30万人。但由于武器装备差,作战素质低,在日军的各个击破和集中围剿中,义勇军主力被击溃。1933年2月,日军开始进攻热河,“热河抗战”和“长城抗战”开始,部分东北义勇军也向热河边打边撤。
正值严冬季节,东北义勇军缺少弹药、棉衣,亟须补给。1933年2月,“救国会”和“后援会”的朱庆澜、杜重远、王化一等人组成慰问团(对外称考察团),筹集大量物资,从上海出发赴东北热河慰问。
慰问团组建时,杜重远动员了当时在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年仅21岁的聂耳参加。聂耳1930年从云南来到上海后,先后进入“明月歌舞剧社”、联华影业公司工作,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2月26日,聂耳跟随朱庆澜、杜重远、王化一和张慧冲等百余人乘6辆卡车,携带慰问品到达四家子。此时,义勇军第二军团骑兵旅第一团一、二、三营也刚来此集结。由于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亲到现场,因此慰问前先进行了部队检阅。
聂耳发现《义勇军誓词歌》
检阅后开始慰问,按照一二三营的建制轮流进行,三营营长刘凤梧便指挥正在等待的三营战士唱起部队流传的战歌。
据刘凤梧的儿子、锦州市东北义勇军研究理事会副会长刘生林转述,嘹亮的歌声吸引了聂耳的注意,他跟随慰问团联络副官高鹏来到队伍前。
高鹏指着聂耳对刘凤梧说:“这位是上海爱国音乐家聂耳同志,他和上海爱国学生来慰问你们。”聂耳操着南方话说:“大家唱歌的调子是‘满江红,用东北话唱的歌词我听不懂。你们唱的是啥子歌?”
刘凤梧误会了聂耳的话,专门纠正说:“我们唱的不是‘傻子歌,是《义勇军誓词歌》。”说着话,他从兜里掏出一张写有《义勇军誓词歌》歌词的传单,递给聂耳。
聂耳大声地朗诵:起来!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家园毁,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留着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向前冲!携起手,肩并肩。豁出命,向前冲!用我们身体筑起长城。前进啊!前进!前进!豁出命来向前冲!前进啊!前进!向前进!杀!杀!杀!
《义勇军誓词歌》原是抗日义勇军大会上的“誓词”,士兵加入义勇军前要宣誓,敢抛头颅洒热血,敢用身体筑起长城的人才能成为义勇军。后来共产党员王立川将“誓词”填入古曲满江红,教全军将士学会这首歌,在行军和操练中广泛传唱开来。
聂耳激动地拿出小提琴,拉起“满江红”的曲调,刘凤梧指挥战士们随着琴声高唱起来。慰问团离开时,聂耳带走了这张《义勇军誓词歌》传单。
国歌的创作与诞生
创作一部中国式的马赛曲,一直是聂耳的一个愿望。1935年,聂耳主动请缨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只用两天时间便写出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有感于所见所闻,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曲谱上只写了“进行曲”三个字,作为《风云儿女》电影的投资人,朱庆澜又加了“义勇军”三个字。
影片播出后,《义勇军进行曲》很快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不幸溺水身亡,《义勇军进行曲》也成为了他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义勇军誓词歌》与《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首歌的歌词从主题、内容到具体的词句、韵律、格式、用字等方面都有诸多的相似点,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田汉创作的歌词,深受《义勇军誓词歌》的影响。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历经“一二·九”运动学潮,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戰争的硝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制定之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也意味着,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并被赋予宪法地位。
(于长洪、张云龙、任会斌、安路蒙/文,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