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与创新教育

2020-10-12姜月基

学周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姜月基

摘 要:当前,国内的一部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能与国际化的教育思想保持同步。为此,教师应当学习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纠正以往一味将考试成绩作为评断学生学习水平的错误思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8-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8.069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一些现代化的创造思想和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一、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实质性进步,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依然深入人心,从社会对教育的认知现状来看,人们依然倾向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不能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很难实现从资产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为此,实现从传统教育到创新教育的过渡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也是推动教育事业迈入新台阶的必然选择。

二、创新教育的概念

国内针对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过程以及结果的创新,涉及的内容有思想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创新等。而创新教育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点,该理论强调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点的同时,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一是运用现代化的创新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让学生明确创新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并且将创新作为自己的学习准则。

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强调的是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组织新的语言,实现对新产品的研发。

三是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创新,主要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上,它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四是除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意识之外,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也就是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创新的过程不只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还需要将创新的理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

三、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培育创新精神要从小学抓起。小学是学生意识养成和思维培养的关键时期,但是就国内目前小学的教育现状而言,不管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很多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學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而这也已经成为教学的常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也大多是立足于课本以及学校分配的任务来制订教学计划,并没有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过于片面。一句话,守成教育扭曲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因此,我们须用创新教育理论来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1.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现代化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认识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敢于向传统提出质疑,运用创新教育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而言,除了加强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来重新组织语言,这种个性化的发展正是创新教育的根本所在。

2.敢于打破传统,从思想上进行改变,进而体现在创新行为上。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平台。一是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水平的标准;二是应当将知识点的延伸作为教学的方向;三是将创新教育的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四是制定以创新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立足所学知识点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水平。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明确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应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点的同时,实现认知和思想上的突破,激发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2)为学生营造更多可供创新的环境。(3)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动力。(4)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探寻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创新,敢于向传统提出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三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提问表示厌烦和回绝,而应该向他们提示寻找答案的线索,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有的问题需要当时解决的,也要富于启发性,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情景式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的欲望。可见,启发式教学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创造思维的一个好办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做到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发展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经历从发散到集中再到发散思维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展开一定的培训。比如针对某个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探寻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导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3.鼓励直觉思维。就是应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敏感度,能够在未加思索的情况下就能对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并能由此联想到具体的解决办法。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创新思维养成的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要以社会和个人的无数次实践为基础,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要引导学生认真学好基础学科知识,因为任何直觉思维,都不能是主观臆想,都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向导。(3)教师在解答问题时,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给学生做出思维示范,以引起模仿,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假想和即兴回答。(4)要使学生懂得,解决任何问题首先要抱有强烈的愿望,积极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持续地思考才会产生灵感,要集中注意力,不受其他趣事、烦恼事的干扰。(5)应当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引导他們去捕捉突然的灵感并记录下来。当学生的思维“卡壳”,感到问题难于解决时,教师最好让他们休息一下,来个“冷处理”,这样才有较大的可能出现新突破。

四、提倡首创精神

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及未来的人生规划,才能敢于人先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才有助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去进行创造活动,但是培养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普及更多的科学家的故事,让他们明确为人民谋福利是怎样的自豪,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应当善于捕捉他们的创新灵感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或者是学生进行分组,共同完成一些小的发明,组织他们互相参观,启迪智慧。这样做,都能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此,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师生共同学习中,在师生长期的平等对话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悟”和教师的“导”,逐渐由学会到会学,并不断追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应围绕“四个学会”,为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并积累后劲。这四个学会是:(1)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求知”,而包括教科书在内的书本知识,只是“知”的一部分。(2)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事”。这个“做事”,是综合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能力。(3)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共处”。其基础是认识自我,既自信,又自知。要学会与人共处,从同学、伙伴到家人、全社会的人。(4)还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现在,我们也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平台,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和想象,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学生心理诱导[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睢文龙,廖时人,朱新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创新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