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2020-10-12缪士毅
缪士毅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奇绝
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宋〕 苏轼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诗词赏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流放海南时。那时苏轼被贬,一家每日以芋头充饥。儿子苏过看父亲年高,生活如此清苦,想弄点好吃的孝敬父亲。可家里也没有别的好东西,只有芋头。一天,他用芋头和碎米煮了一道汤。没想到,苏学士吃得眉飞色舞,即兴作诗一首。而且,苏学士还特地为此诗作了一个长长的题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芋(这里的山芋指芋艿。——编者注)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苏东坡的诗与诗题把这“玉糁羹”描述得色香味俱全。
【美味趣解】
中秋前后,似玉如脂的芋艿纷纷在百姓餐桌上露面。我国不少地方都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芋艿也因此成为中秋餐桌上的美食。
芋艿,俗称“芋头”,又称“芋渠”“蹲鸱”“芋魁”等,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栽培历史悠久,《汉书·翟方进传》中有“饭我豆食羹芋魁”之载。《项羽本纪》亦载:“士卒食芋菽。”芋艿,其踪迹遍及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分旱芋、水芋两大家族。水芋味胜于旱芋。苏州、杭州一带的“红梗芋”“白梗芋”,福建的“槟榔芋”和浙江奉化芋艿,乃芋中之佳品。如浙江奉化芋艿,以个大、皮薄、肉白、味鲜、易烧酥而闻名,当地流传一句俗话:“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正道出了奉化芋艿的知名度。
芋艿,“玉体如脂粉且柔”,博得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极口揄扬,吟咏之佳句屡见于诗文。唐代王维留下“香食青菰米,嘉蔬紫芋羹”之佳句;宋代陆游感叹:“风炉歙钵生涯在,且试新寒芋糁羹。”并对芋头推崇道:“烹栗煨芋魁,味美敌熊蹯。”明代高启咏芋曰:“寒斋自煨啖,不用岳僧残。”芋艿在我国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一些地方流传中秋吃芋的习俗,缘于“芋”与家人相遇的“遇”谐音,且蕴含能遇到好兆头之意,口彩好,大家喜食以讨个吉利。如广东潮州一带中秋吃“糖芋”或“鱼头芋”,俗信“食芋头,有好头路”。
芋艿不仅口味意头好,营养也很丰富。芋头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多种成分。所含的矿物质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芋头含有的黏液蛋白,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芋艿为碱性食品,能中和体内积存的酸性物质,调整人体的酸碱平衡,产生美容养颜、乌黑头发的作用,还可用来防治胃酸过多症。
芋艿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可帮助机体纠正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生理异常,同时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抗癌防癌。中医认为,芋头味甘辛、性平,有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块、牛皮癬、汤火伤等功效。《滇南本草》说,芋能“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别录》称之“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新修本草》认为,芋“蒸煮冷啖,疗热止渴”。《日华子本草》说,芋“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
芋艿食法五花八门,荤素皆宜,一经烤、蒸、烧、煮、炒等,皆可成美味。在家常菜谱中,芋艿鸡块、芋艿排骨煲、芋艿猪蹄、椒盐芋艿、葱油芋艿等,为常啖不厌的家庭美味;芋艿一经巧手烹制,还能跃上筵席殿堂。福建名菜中就有“花芋烧猪蹄”,“花芋”在福州称为“槟榔芋”,个大、肉有花点,多粉且香味浓厚,用于烧猪蹄独具特色,其成菜软烂甘淳,芋香宜人,炙热可口;潮州名菜中的“玻璃芋蓉”,为当地秋末初冬的佳肴,以芋头、猪白膘肉为主料烹制而成,猪肉透明脆化,芋泥香滑可口,别有风味。
芋艿在地方名点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福建的“芋子饺”,为福建长汀的传统名点,以毛芋子制成薄皮,包以猪肉、香菇、大葱等馅心煮制、蒸制或煎制而成的点心,食之风味别具;广西著名食点“荔蒲芋头糕”,以荔浦香芋、黏米粉、腊肠、腊肉、叉烧、南乳、虾米和鲜虾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美味可口;广东名点“蜂巢芋角”,用芋泥做皮,配以瘦猪肉、虾肉等做馅,包制成角形,下油锅炸制而成,表面小眼密布,状若蜂巢,外皮酥脆,鲜美香浓;福建小吃“芋馃”,用白芋丝、米浆经蒸制而成,特点是色呈金黄、外酥香。
此外,芋艿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煨芋艿”。据介绍,早在宋代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中就有“煨芋”的记载,即在灰火中把芋头干炕香熟。他认为有了煨芋头,就可“却彼羔羊”,不想吃羊羔这类美味珍馐了。此说法虽有点夸张,但煨成的芋艿确实香甜适口,酥糯味美,更能让食客体味品芋之趣,民谣曰:“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正道出了个中之妙。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