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高危儿童家庭康复与机构康复的疗效对比
2020-10-12范旭升
范旭升
【摘要】 目的 研究脑瘫高危儿童家庭康复与机构康复的疗效差异。方法 120例脑瘫高危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60例。对照组行机构康复干预, 研究组行家庭康复干预。比较两组干预3、6个月后的格赛尔(Gesell)发育量表评分。结果 研究组干预3、6个月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适应行为评分分别为(58.74±4.63)、(56.37±7.96)、(59.08±9.25)、(70.08±8.34)、(73.14±8.52)分及(61.03±5.14)、(59.16±8.73)、(62.31±10.04)、(73.22±9.14)、(76.01±9.12)分;对照组干预3、6个月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适应行为评分分别为(49.87±5.66)、(47.94±5.15)、(46.44±5.09)、(53.08±5.74)、(56.25±3.39)分及(52.63±6.05)、(50.54±5.76)、(49.76±5.87)、(56.19±6.45)、(59.44±3.78)分。研究组干预3、6个月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适应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高危患儿康复治疗中家庭康复干预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机构康复干预, 可有效促使患儿快速康复,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瘫高危儿童;家庭康复;机构康复;Gesell发育量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80
小儿脑瘫作为一种儿科常见病症, 以脑部为主要病变位置, 多伴发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癫痫及智力障碍等多种症状, 脑瘫患儿的高危因素主要有新生儿感染、核黄疸、产伤、围生期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等, 对患儿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 因此应重视有效治疗[1, 2]。从临床治疗方面来看, 若对脑瘫高危儿童尽早进行诊断及干预可最大程度减少功能丧失, 而以往多选用机构康复干预方式, 虽可改善患儿症状, 但会增加患儿家庭经济、时间负担, 而家庭康复干预可有效减轻患儿家庭在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负担[3]。本研究选取120例脑瘫高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脑瘫高危儿童家庭康复与机构康复疗效的差异,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本院120例脑瘫高危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6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5∶25;月龄0~6个月, 平均月龄(3.19±1.34)个月。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6∶24;月龄0~6个月, 平均月龄(3.26±1.3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实用新生儿学》[4]中新生儿高危因素诊断标准相符者;②月龄为0~6个月者;③伴有肌力异常、姿势反射与原始反射异常, 姿势异常, 精细、粗大运动发育落后, 高危儿异常表现者;④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者, 如先天性心脏病、肢体发育畸形等;②无法完成康复干预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行机构康复干预。①康复评估:评估患儿的障碍特点及实际病情, 由治疗师、康复医师统一制定与脑瘫高危患儿实际需求相符的康复计划, 由治疗师按照康复计划实施训练。②物理治疗:治疗师运用运动疗法, 选取神经促通技术, 训练1次/d, 40 min/次;同时, 开展物理因子治疗, 即根据患儿实际情况选取脑循环、导平或者生物反馈, 1次/d, 20 min/次, 每例患儿接受物理因子治疗项目控制在2项以内。③推拿:以促进发育、脾胃功能改善及肌肉放松为主, 1次/d, 20 min/次。④感统训练:以改善感觉辨别、调节为主, 提升动作运用能力、姿势控制能力, 每2天训练1次, 40 min/次。
1. 3. 2 研究组 行家庭康复干预。①家长康复指导。由康复医师、治疗师统一制定家庭康复方案, 所有家长均参与家庭康复培训, 由治疗师按照康复方案一对一指导家长在家中开展康复干预, 教授家长将康复干预训练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说明日常生活中患儿肢体摆放及其需要注意的重要事项, 根据患儿功能改善情况及家庭康复开展情况对家庭康复方案作出相應调整。②高危新生儿期体位性干预。给予患儿舒适的左侧卧位→俯卧位→右侧卧位, 更换体位2次/d, 体位更换时间30 min/次;同时, 对于早产、出生低体重儿, 在对其肢体自由活动无限制的前提下采用支撑物使其保持良好体位;对于需要辅助供氧的早产儿应给予其俯卧位;对于低出生体重伴发胃食管反流患儿应给予其左侧卧位或俯卧位;对于睡眠中的新生儿应使其保持非俯卧位睡觉姿势;对于早产儿应选取袋鼠式护理方式, 以维持患儿身体稳态, 减少疼痛反应。③高危儿口面部运动干预。家长协助患儿进行口面部运动, 2次/d, 运动时间30 min/次;同时, 对于言语发育障碍患儿应开展非言语口腔运动训练;对于口腔感觉-运动缺陷患者应开展口腔运动训练。④高危儿早期抚触、运动及感觉刺激干预。家长对患儿予以抚触干预(背部按摩、手足按摩、四肢按摩、腹部按摩、胸部按摩及头部按摩等), 协助患儿进行运动训练(左右翻身、俯卧抬头、坐位练习及爬行等被动训练), 并给予其感觉刺激(家长由距离患儿20 cm位置摇动绿色、黄色及红色三种不同色彩的彩球, 在沐浴、换尿布及哺乳时给予嗅觉、味觉及视觉刺激), 2次/d, 干预时间1 h/次。由治疗师负责家长的全程辅导、监督及评估。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干预3、6个月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Gesell发育量表[5]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5个项目, 即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及适应行为, 各项满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代表患儿恢复越好。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干预3、6个月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适应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一种儿科病症, 主要指胚胎发育期间因脑损伤及发育异常而诱发的一种综合征,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临床表现以行为异常、运动障碍为主, 且多伴发语言、认知障碍, 严重影响患儿正常发育, 因此应重视有效治疗[6]。
现阶段, 临床对小儿脑瘫尚未特效的疗法, 而对于脑瘫高危患儿的治疗若可于早期阶段准确诊断及有效干预, 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功能丧失, 减轻家庭、社会负担[7]。脑瘫高危患儿的康复治疗多由康复机构进行, 但由于机构康复资源有限, 每例脑瘫高危患儿在机构内的康复训练时间有限, 部分脑瘫高危患儿无法长期在康复机构中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场地仅限于康复机构内, 且长期接受机构康复治疗会增加患儿家庭时间、经济负担, 因此开展家庭康复干预已经成为促进脑瘫高危患儿康复的关键所在。相关研究[8]中明确提出, 医院-社区-家庭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脑瘫高危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智力及肢体功能, 还可有效减轻患儿的原有症状, 进一步提升患儿生存质量, 使其能够尽早回归社会。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干预3、6个月后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精细运动行为、大运动行为及适应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脑瘫高危患儿康复治疗中家庭康复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 主要在于家庭康复干预有利于改善脑瘫高危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智力及肢体功能, 可根据家长的时间及实际情况对康复训练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一康复干预模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且患儿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时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康复机构, 家长与患儿之间的互动性更强, 可将康复训练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可获取更为显著的康复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家庭康复干预中家长及患儿需要长期坚持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且家长需要全面了解、掌握家庭康复培训内容, 并与康复医师、治疗师保持密切联系, 定期反映家庭康复干预开展情况, 以便完善康复方案。
综上所述, 脑瘫高危患儿康复治疗中家庭康复干预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机构康复干预, 可有效促使患儿快速康复,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关玉, 陈莹, 宋双双. 优质延续护理服务对脑瘫患儿生活功能的影响. 中国校医, 2019, 33(10):767-769.
[2] 李盼. 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护理管理对脑瘫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病学杂志, 2019, 20(8):1255-1257.
[3] 宋莹. 家庭护理干预在促进儿童脑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9):119-120.
[4] 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52-256.
[5] 高青凤. 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瘫的康复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9):68-69.
[6] 刘亚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及智力的影响观察. 中国民康医学, 2018, 30(18):99-100.
[7] 林青. 家庭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的影响.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25(8):72-73.
[8] 张芬, 楚娜娜. 综合康复干预联合家庭康复锻炼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活动功能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4):154-156.
[收稿日期: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