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苏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2020-10-12郁丽琴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苏绣保护传承

摘要:苏绣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一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与发展,成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苏绣工艺存在着比较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地域特征,同时也呈现出与其他区域交叉融合的特性,这种融合,使得苏绣工艺不断发展,不断推广,既是苏绣艺人在长期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不断摸索,也是苏绣艺人集体创造体传习的方式,自发运用群体智慧模式推动了中国刺绣技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苏绣;传承;保护

苏绣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低蕴,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构思巧妙,绣工精致,针法多样,色彩清雅且地方特色浓郁。更加重要的是,在上千年的历史空间中,苏绣积累了丰富的针法和精湛的技术,在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创造,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

苏州刺绣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便有了绣衣。当时,苏州为吴国的都城。东汉刘向《说苑》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狐裘者。”可见,吴国仪仗队已大规模使用绣衣。三国时期,吴国“绣衣黼黻,转相仿效”,吴人追求丝织绣衣,成为时尚。至宋代,苏州已形成刺绣专业坊巷,如绣衣坊,滚绣坊,绣线弄等,并且已经出现绣画,刺绣技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秘藏》言:“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悉备。”

明代的苏州,随着丝织业的发达,刺绣也随之兴盛。在民间,刺绣处处可见,“家家有绣绷,户户有刺绣”。朝廷在苏州设立织造局,专门负责为朝廷制作织锦、刺绣、缂丝等服饰用品。苏州刺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至清代,苏州成为“绣市”。苏州的刺绣服饰引导着全国的时装潮流。

近现代以来,苏绣在沈寿、杨守玉等大师的探索努力下,苏绣的表现技法、艺术特色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苏绣艺术家沈寿,“以新意运旧法”,将西方素描、油画、摄影艺术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处理方法,运用于中国刺绣之中,在绣制人像和花鸟时,对照光影,妙用线色与针法,使所绣物象富有立体之感,达到了仿真的效果。沈寿“仿真绣”的经典作品《世界救主耶稣像》于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获得一等大奖,从而确立了中国刺绣在世界工艺史上的领先地位。沈寿“仿真绣”,将中国传统刺绣推向了美术的艺术境界,至今仍是苏绣艺术家们学习的楷模。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打破固定刺绣模式,在传统技法上改变原有规整的针法,以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交叉线条,分层加色的新法来呈现苏绣“精细雅洁”的艺术韵味。此后,苏绣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苏绣技艺的同时,又吸收了仿真绣、乱针绣、散套针绣及虚实乱针绣,苏绣艺术发展到全新的艺术境界。

苏州刺绣在丝绸上,运用针、铅和丰富多彩的丝绸绣成各种颜色的一种传统艺术设计,包括设计图纸、上绷、草案、刺绣、拉伸和装裱工艺流程。刺绣要达到“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的艺术境界。平,即绣花表面平整,贴合像画;光,即色泽明亮;齐,即缝合整洁,轮廓清晰;匀,即皮头均匀,密度是一致的;和,即色彩和谐,阴影相适;顺,即线条合理,圆转自由;细,即用针纤细,线条紧密;密,即安排紧凑,不露缝合,颜色和谐。这反映出苏州人精明、细致、巧手的特点,给人以一种美丽的享受。苏绣的针法也是苏绣艺术魅力的最基础构成元素,在苏绣的作品中针法体现的是线条,这些针脚的运动轨迹和苏绣的整体画面表现有着直接关系,比如采用戗针可用于表现装饰性的图案,也可以采用色彩的渐变对图案进行立体化处理。苏绣还善于使用打籽针法,即在布面上形成用针线堆成的“籽”,这种针法常常会用于塑造花朵等艺术形象上,能够增加画面的立体感。总体来看,苏绣在刺绣时会通过针脚的细密排布以及交叠等等,对图案进行灵活多变的处理,使得画面看起来更有立体感以及装饰性效果。

苏绣艺术发展到当代,需要传承的并不仅仅是刺绣的“工”,更重要的应是其背后的“艺”。然而,在当前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却逐渐物化了苏绣艺术,呈现出过分重视物态的错误倾向。诚然,物态作为苏绣文化的载体,对于保护和传承苏绣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苏绣的根本应是其文化精髓,是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所呈现出的、动态的发展趋势。

人作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体,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影响重大。在保护和传承苏绣艺术的过程中,要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长效发展机制。首先,加强对苏绣传承群体的保护。对于现如今正在从事或曾经从事过绣工的苏绣从业人员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并借助当下的自媒体或新闻媒体平台,对“绣娘”这一职业进行宣传,让更多人理解并接受,欣赏苏绣文化。其次,提升绣工的准入门槛。虽然现阶段绣工人数正在缩减,但考虑到文化的艺术价值和传承性,并不能因此降低相关人才标准,而要逐步提升绣工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高学历的群体投入这一领域中。如设置各类职业资格考核,对苏绣文化实行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艺术性考核,从总体上提高苏绣文化传承群体的学历和专业素质。最后,大力培养优质人才。与其他文化不同,苏绣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形成的优秀文化。对于文化的继承,也需要时间和实践的不断累积来实现。因此,保护与传承苏绣文化需要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人才培養机制,如地方高校可以设置苏绣学习的专业,培养传承与保护苏绣文化的专项人才,同时为苏绣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从传统的平针绣,到一百年前的仿真绣、乱针绣,苏绣艺术经无数绣娘、大师的努力,在当代博采众长,适应现代生活审美理念。苏绣艺术的发展是长期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传承与保护工作应当是一项多元的、具有现代化发展特色的、紧跟历史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工作。通过保护苏绣传统工艺的生态环境,强化苏绣的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持久性,从而提升苏绣核心竞争力,传承和发展好苏绣艺术。

参考文献:

[1]陈丽君.镇湖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作者简介:郁丽琴又名郁丽勤。

猜你喜欢

苏绣保护传承
苏绣咖啡:可以“喝”的苏绣,可以“赏”的咖啡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苏绣,“秀”出奇迹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