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会历史作用探析

2020-10-12彭欢欢

工会理论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总工会

彭欢欢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陕甘宁边区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之所以能在艰苦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生存并发展,与边区工会的工作密不可分。边区政府通过发展工会组织来动员和联系群众,边区工会工作是“边区党最基本工作之一”。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跌宕起伏,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于4月成立。大会通过了边区总工会章程和战时工作纲领,明确工会以“团结全边区工人、职员、雇农,拥护工人的利益,为争取民族和工人的解放”为宗旨。边区各级工会组织,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探索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学术界关于陕甘宁边区工会的研究现状

陕甘宁边区工会作为陕甘宁边区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其系统研究尚有不完善之处。得益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等史料及《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等著作,能有效拓深对陕甘宁边区工会的系统研究。在论文方面,就陕甘宁边区工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组织体系梳理、边区工会与边区党政机关的关系、边区工人运动上。其一,就组织体系的研究而言,李欢在《对陕甘宁边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历史的再思考》一文中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出“工会组建的原则经历了按照职业和行业组建,按照产业组建,按照产业、职业和地域相结合组建以及现阶段按照产业和地区相结合组建等四个阶段。”①李欢:《对陕甘宁边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历史的再思考》,载《工会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第40页。其二,关于陕甘宁边区工会与边区党政机关间关系的研究。郭海成在《论陕甘宁边区工会在边区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兼及工会与边区党政机关间的关系》中论述了边区党和政府“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包办或忽视工会工作的倾向”。②郭海成:《论陕甘宁边区工会在边区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兼及工会与边区党政机关间的关系》,载《宁夏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第33页。李向洋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与边区政府关系考察》中,论证了边区政府与边区总工会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有助于厘清工会工作的性质以及深化对于其运作方式的认识。其三,关于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工人运动开展的条件、指导方针、典型的工人运动实践上。就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方针而言,学者洪安琪、张娟娟、孙翠玉的观点基本上相契合,都认为工会的工作方针是随边区形势的不断发展而相应调整的,“从最初的侧重于工人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转变为以保证生产为中心”。③洪安琪:《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方针任务》,载《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5页。就陕甘宁边区工会开展的工人运动方面,学术界对赵占魁运动的研究较多,既有对赵占魁运动的史实梳理,也有对其历史作用的剖析,甚至有对赵占魁个人品性的分析及由该运动分析劳动伦理等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对于陕甘宁边区工会的研究集中在工会的组织体系、工会与边区党政机关关系、工会领导的工人运动这几方面。对于陕甘宁边区工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鲜有长篇论述。张水良在《中国解放区工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中对工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但讨论的主体是解放区的工人。因此,本文将在借鉴前人关于陕甘宁边区工会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陕甘宁边区工会在全面抗战时期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剖析。

二、陕甘宁边区工会组织体系的基本情况

陕北和陕甘边地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土地贫瘠且地广人稀是该地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在陕北和陕甘边地区建立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可能。1935年3月,陕北和陕甘边两个革命根据地合并成为统一的红色区域,使得恢复工会组织的时机日趋成熟。陕甘晋省工会筹委会在成立后,首先考虑的是在苏区如何组建工会。1935年11月,刘少奇在西北局机关报《斗争》上发表了《在苏维埃政权下工会的作用与任务》一文,该文对于在苏区如何组建工会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回答,大致明晰了苏区工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在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后,陕甘晋省工会筹委会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次年2月在瓦窑堡召开了陕北省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北省工会。陕北省工会和全总西北执行局在党中央带领下,于1937年1月迁至延安。1938年4月17日,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在延安顺利召开,大会通过了边区总工会章程;与此同时,也正式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总工会。边区总工会成立以后,便积极开展工会组织建设。

就工会的组织形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工会依照产业、职业来组建,依照这种组织方式成立的有印刷厂工会、木匠工会、雇农工会等。其中雇农工会由雇农也叫雇工组成。毛齐华曾在《边区抗战以来职工运动的总结和今后的方针》一文中对雇农予以积极的肯定,提出雇农在“救国公粮”“自卫军”“普选运动”中曾起到许多推动作用。在工业方面,陕甘宁边区工业曾一度十分落后,1938年才开始着手发展边区工业,在纺织业、造纸业、印刷业、石油业、煤业、炼铁业等产业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随着工厂规模和种类的扩大,工厂工会也随之发展。1939年3月,边区总工会在安塞召开的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中,数据显示工厂工会为11个;到1944年5月,边区总工会与边区政府共同在延安召开的工厂职工代表大会中,数据显示工厂工会数量已达68个。其二,工会依照地域来组织,如乡工会、区工会、县工会、市工会等。从市级工会、县级工会到区一级、乡一级的工会,层层管控,其中乡工会是工会组织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无论是按产业、职业抑或是按地域组织的工会,其基本工作都统归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安排。

就吸收工会会员的途径而言,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由各级工会组织相关人员到乡、区、各类工厂进行宣传教育,并对边区群众和工厂工人解释工会的宗旨与原则,让工人群众真正知晓工会到底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其任务为何等。另一种则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使工人了解加入工会的意义。加入工会向来秉持自愿的原则,或自己自愿申请加入或经会员介绍,无论何种途径,只要经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即可成为工会正式会员。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参加工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主任毛齐华在边区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上做过专门的阐述——“工会和党不同,工会只要他是出卖自己劳动力而生活的人,不管他是加入任何党派都可以入。”①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00页。但毛齐华在发言中明确,将工会工作人员与工会会员区别开来对待。他认为,在工会从事管理、维系工会日常运作的工作人员也可以不一定出自工人,可以是知识分子,而工会入会的会员却必须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群众。总的来说,只要是以出卖自身劳动力而维持生计的边区群众,无论老少男女、是何职业,都可加入到工会中来,成为工会组织的一分子。

在整个全面抗战时期,边区工会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不断完善自身组织,吸收边区工人参加工会,取得了显著成果。工会会员人数不断增加,与此相应的是工会组织体系也日益成熟。“据1937年12月统计,全边区已经成立的县工会20个,区工会116个,乡工会546个,加入工会的手工业者、农业雇工和商业店员共四万八千余人。到1944年,边区总工会已拥有会员60958人(其中产业工人达12538人)。有分区工会4个,县工会60个,乡工会1057个,工厂工会68个。”②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图1 依据地域组织的工会架构① 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页。

图2 工会内部组织结构② 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三、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工会的历史作用

(一)发挥劳模引领作用,发展边区经济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日本帝国主义改变对华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引诱。蒋介石罔顾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以数十万军队封锁陕甘宁边区,使边区财政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军队所需食物供给不足,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为此,党中央决定采取应急措施,即成立总生产委员会,动员全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39年3月10日,边区总工会在安塞召开了第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发动各级工会工作人员投身生产活动以开荒地、增收成。当时,曾提出“以工业生产代替农业生产”③乐夫:《陕甘宁边区的工人与工会》,载《新华日报》,1940年2月7日,第4版。的口号,还组织了一个生产突击队在星期日去开荒。从1939年开始,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开始在公营工厂中组织生产竞赛。据统计,1939年参加竞赛的有6个厂,1940年参加竞赛的有14个厂。朱德在1940年10月视察工厂生产情况时希望“在边区工人中出现许多工程师、技师、专门家和史太汉诺夫运动者”,①《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 中国工人(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04页。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人的生产干劲。1941年1月,敌人的包围封锁切断了边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使原本生产就较为落后的边区物资异常匮乏,边区总工会发出《工会工作方向》《组织工作方向》《文教工作方向》等三个重要文件,要求各级工会领导工人投身经济建设,保证完全实现边区政府当年的经济计划。为提高生产效率、激发劳动热忱,边区总工会于1941年3月颁布了《关于迎接“五一”生产大竞赛的各项办法》和《奖励模范劳动者的办法》,以竞赛来提高生产,极大鼓舞了边区工人的创造性。

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号召边区工人“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同年10月12日,边区总工会发出了“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号召全边区工人开展“教育工人、推动生产”的新劳动者运动,即赵占魁运动。运动开展初期,有工人质疑赵占魁凭什么能作为模范工人。就此,《解放日报》整版介绍赵占魁的英雄事迹,通过对其生平苦难的描述与自我牺牲精神的赞颂,让工会成员了解学习赵占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益于《解放日报》极大的宣传力度,赵占魁运动在边区普遍开展起来。1942年12月22日,高长久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继续开展赵占魁运动》一文,提出“赵占魁运动还没有成为全边区工人普遍提高生产的群众运动”,②高长久:《继续开展赵占魁运动》,载《解放日报》,1942年12月22日,第2版。提出七大模范工人标准,让其他工会成员学习。1942年12月,毛泽东就当前开展的赵占魁运动作出指示,要继续提高劳动积极性。随后,陕甘宁边区分别在1943年11月和1945年1月召开两次英雄劳模大会,毛泽东提出英雄模范人物必须起到三大作用: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1943年5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赵占魁运动普遍开展》,提出“边区各工厂的赵占魁运动从今天起,即全部动作”,③《赵占魁运动普遍开展》,载《解放日报》,1943年5月1日,第1版。对陕甘宁边区赵占魁运动的进程及其中的具体典型事迹进行了描述。

借由《解放日报》的宣传,加上党中央领导人多次就赵占魁运动的指示,赵占魁运动在工厂内部普遍开展起来,各工厂在生产数量上有所增加、质量上得以提高,节约了原料从而减少了成本,使边区公营工厂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大大推进了边区经济建设。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向赵占魁、吴满有靠齐的劳动模范,这批劳动模范无论在生产抑或是随后的战争中,始终发挥着模范作用。“应当肯定地说,工业的发展,在抗战阶段是解决了苦难的,是尽到了一定历史作用的”,④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 工业交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8页。这无疑离不开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努力。它以竞赛方式来激发工人生产热忱,经由赵占魁运动进一步带动生产积极性,从而为发展陕甘宁边区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处于战时环境中的军、民生活得以改善,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专区生产任务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延安专区部分厂矿1954年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① 延安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工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二)优化党群关系,夯实执政之基

工会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其基本职能,而改善工人生活则是其最为要紧的问题。工会关注工人群众切身利益、解决劳资纠纷,无疑能夯实党的群众基础,架起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

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民族危机迫在眉睫。为了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党中央调整和改变了对待地主的政策。在陕北,地主豪绅从边区雇农手中收回土地革命时期分出去的土地,雇农处境困难。陕甘宁边区本身经济发展滞后,难以正常维持边区所有人口的基本温饱,加之外地手工业工人流向边区,使边区负担愈发沉重,所有的这些情况使中共边区党委不得不正视问题的严重性。边区工人群众是特殊的群体,其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既为生产者,也为消费者,只有切实满足好工人群众的基本需求,工人群众才会有干劲投入生产。

1937年7月17日,《关于工会工作的指示信》明确提出要将改善工人生活、保护工人相关利益视为工会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这一主旨的贯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战以来,边区工会领导人在党中央指导下建立了各类生产合作社,同时吸收失业工人参与其中,建立了诸如被服、木料、纸烟等生产合作社单位。二是在解决劳资纠纷方面,工会在其中起着调解斡旋之责。诸如定边永盛和号老板不让工人开会,亦不执行工会合同上所规定的给予学徒工资,经工会出面向商会求助,最后给予该老板以七十余元的罚款。三是在工会内部成立劳动保护委员会,下设估价股(即估价委员会),负责专门研究工人工资。如果工人对自身工资存在异议的,则可向估价委员会提出,由新组建的估价委员会重新核定工资。四是为了保障工人权益,在1940年4月出台的《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中提出了许多人性化的准则。例如,规定工人工资以最低工资为基础,不得低于该标准,且最低工资以当时当地的生活水平而定等。在对待女工方面,同样公平公正人性化,不允许工厂主让孕妇以及处于哺乳期的妇女在夜间工作,生产后的妇女可获得两个月的假期,且带薪休假等。这些规定的出台,无疑旨在保障各类工人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对妇女一视同仁,且对孕妇思顾周全。

工会的这些思虑使得工会与中共更得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巩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出力献策。时任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主任的毛齐华在1938年《陕甘宁边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关于战时工人生活改进部分,提及自己与鄜县牛武镇的一位工人的谈话——“我问他:‘为什么你这么积极?’他说:‘打日本鬼子的事情,谁个不愿意干?过去我的家里困难问题(一个婆姨,两个小娃),现在工会替我解决好了,他们不饿肚子,我非常放心,现在正要加紧好好的来干!’”①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这既体现出边区工会在帮助工人群众改善战时生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反映工人群众对于工会和边区政府的支持。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例如,在工会组织工人为抗战前方的战士募捐袜子、手套时,延安南区五乡的雇工张望生,在自卫军检阅大会的演讲时,主动自愿出钱为战士们买手套等保暖衣物。又如,在征集救国公粮时,延安东一区一位五十多岁的煤炭工人将自己大部分的粮食都捐给了政府。

(三)开办工人学校,提高工运水平

陕甘宁边区本身地处偏僻,是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边区普遍存在文盲、迷信、不卫生等落后现象。工会作为以陕甘宁边区人民群众为组建基础的组织,工会成员的文化落后现象比其他群团组织更为严重。边区工会早在1936年就注意到培养工人干部和动员工人的必要性。为了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给省县工会的信》中即指出,工会工作不仅限于吸收边区群众加入工会进行生产实践,更要通过对这一群体进行启智教育,从而提高工运能力,扩大抗日救国战线。

从1938年3月到1939年9月,党中央派曹瑛、章萍、张健生等同志到武汉、西安等地招工。由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筹委会负责人张浩领导,先后在陕西泾阳安吴堡、延安柳树甸、桥儿沟等地举办了工人学校,即安吴青训班职工大队、抗大二大队、延安工人学校,中央党校职工班等。1935年5月15日,张浩在工人学校开学典礼致开幕词,多次提及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他认为“培养训练大批干部,是保证抗日战争打到鸭绿江边,胜利地实现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条件之一。”②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张浩纪念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页。由此可见,学校主要是培养能在抗战中奋勇斗争、认真负责的工人干部,尤其是培养能充分理解党的指示、坚决执行党的政策的工人干部。要求所有在职干部应经常阅读政府机关报,如《斗争报》《党的工作》《红色中华》,参加工会设立的政治、军事、文化训练班,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来教育工人,培养其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工人队伍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良好的纪律组织性,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愿意为抗战洒热血。工人学校的成立,吸引大批的全国和海外华侨职工纷纷奔赴延安参加革命队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工会直接创建的工人学校造就了大批优秀的党、政、军和工人运动人才。

1942年春,“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指示中提出,陕甘宁边区的各级工会须认真检查过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把整风精神也贯彻到工会工作中去,切实改进工会工作。在该指示发出之后,同年5月5日,边区总工会为贯彻落实指示要求,召开了公营工厂工会干部会议,讨论并最终商定了在工会干部内部如何开展整风运动。针对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会内部整风运动一开始便着手于组织工会干部与工会成员了解工会的宗旨、性质和任务,学习下发工会章程及其他相关文件;同时,对勤劳刻苦、爱岗敬业的工厂工人予以表扬,对一些工作中存在失误的干部进行批评;在解决公营工厂的管理问题中,实行“工厂管理一元化”。这无疑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边区的经济建设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工人运动、工业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

(四)动员工人投身革命,支援抗战

边区总工会在积极组织工人群众进行生产建设时,始终不忘工人群体所具有的特殊革命性。抗战爆发后,边区职工运动的基本方针即是动员全边区的工人群众参加抗战的各方面工作,并与全国工人、农民团结一致,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争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解放日报》于1943年7月15日刊登了中央印刷厂职工大会致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的信,信上表明了坚决拥护共产党的决心,为支援前线日夜赶制武器,主动开展突击生产:“中国共产党真正是我们自己的政党,边区才是我们的家乡,工厂才是我们的家庭”,“我们要以十倍百倍的效能来提高我们的生产,一切为着准备粉碎日寇第五纵队的进攻而努力,并武装起来保卫我们的党,保卫我们的党中央,保卫我们的边区和工厂。”①《致函毛泽东和党中央誓死保卫党保卫边区》,载《解放日报》,1943年7月15日,第2版。8月15日以后,边区大部分工人和工会干部随解放区军队向沦陷区大进军,去开辟新的解放区,建设新的工业基地。1945年9月13日,邓发在重庆中国劳协招待会上提出,“今后我国工人运动发展的方向,即为创建和平、进步、繁荣、统一的新中国而努力”。1946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发表纪念“五一”劳动节社论,又明确地提出现阶段解放区职工运动的中心任务,就是“用最大的努力来恢复与发展解放区的经济建设”,以实现保卫解放区、争取全国和平与民主的伟大历史任务。工会与工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工作中心的变化为导向。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离不开工会与工人强有力支持的。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曾点明,“没有各种工业工人,中国就不能生活,因为他们是工业经济的生产者。没有近代工业工人阶级,革命就不能胜利,因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他们最富于革命性”。②《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陕甘宁边区的工人在加入工会以后,在工会有组织、有纪律性的领导下,为战时边区的军、民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在边区开展生产建设为抗战前线提供军需物资,在党的号召下毅然投身革命。

四、结 语

陕甘宁边区工会架起了党中央密切联系工人群众的桥梁,将党的指令下达,将工人群众的建议集中起来上传中央,在战时动员陕甘宁边区工人参加生产、投身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保驾护航,极大程度地实现了其历史使命。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会激发职工生产热情提供了诸如劳动竞赛、生产运动、劳模表彰等可供借鉴的方法,为百废待兴的工业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其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任务,为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能定下总基调,在以维护工人经济权益为要旨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政治权利保障、社会保障等,为工会自身系统性建设提供参考,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总工会
西城区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孙劲松当选区总工会副主席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安徽:省总工会启动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文山州总工会:“四三二一”齐步走 贷免扶补争创优等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